四川涼山州喜德縣則約鄉中心小學校長阿說木加最近一不小心成了網紅。他帶領學生在課間操時間大跳鬼步舞的視頻在網上傳播,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質疑:鬼步舞這樣的流行舞,真的能夠代替廣播體操嗎?對此,專業體育從業者給出了建議:二者結合,效果更佳。(《科技日報》12月14日)<br/><br/> 在漢語中「舞」與「武」同音,並非沒有道理。由古至今,練習舞蹈都是強身健體的一類方法。都說「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據了解,鬼步舞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澳洲墨爾本,其舞步簡單,屬於一類力量型的舞蹈。通過流行的舞蹈形式,激發小學生的運動活力,在揮撒汗水間強健體魄,真的挺好。<br/><br/> 可以看到,當前中小學生的學業壓力不低,他們的精神健康亦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毛詩序》有言:「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跳舞陶冶情操,釋放壓力,為孩子們搭建「與舞會友」的社交平臺。較之課間操,練習高節奏的鬼步舞,或許更有利於精神健康。<br/><br/> 至此,可能有人會說,課間操同樣鍛鍊身體,為什麼不二選一,為學生節約學習時間?其實,運動不能局限於一類。多樣化的運動方式,才能全面地鍛鍊身體的各個部位。鬼步舞可以鍛鍊人體上下肢的協調性、爆發性、柔韌性、關節穩定性,局部肌群力量會得到增強。其實,換一個角度看,課間操也屬於一類「舞蹈」,不必區別看待。<br/><br/> 面向放學前、放學後、校園裡、校園外等不同的運動場景,不同的運動形式有不同的適應性。校園裡可以集中進行課間操,校園外可以集中練習鬼步舞。讓運動走進中小學生的課外生活,校長領舞有明顯的導向意義。<br/><br/> 古語有言:「觀其舞,知其德。」我們既能通過鼓勵中小學生舞蹈,鍛鍊他們的身體,我們還能通過舞蹈練習的表現中觀察孩子,了解孩子,其作用與課間操不太一樣。說到底,「課間操」與「鬼步舞」並非互斥的關係,而是互補的關係。<br/><br/> 有一些家長認為,「鬼步舞」屬於「舶來品」,校長帶頭練舞容易教壞孩子。雖然,舞蹈的種類與一個地方的文化風氣息息相關,可鬼步舞本身卻沒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力,我們不必用刻板印象排斥鬼步舞。只要能鍛鍊中小學生的身體,釋放他們的壓力,家長們不妨用包容的眼光對待。<br/><br/> 近段時間,各地相繼頒布規定,體育分值上升成了眾人關注的話題。如何提高青少年主動運動的積極性,也引發了眾人的思考。鬼步舞是一類有效的鍛鍊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鍛鍊手段。各地學校需要開拓創新,積極拓寬運動形式,以提升中小學生興趣愛好為著手,變「被動運動」為「主動運動」。(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