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學校領導在20周年校慶晚會上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20周年文藝晚會京劇表演。受訪者供圖
回到當年的教室尋找同桌的TA、走進餐廳品嘗記憶中的味道、欣賞在校師生精心準備的歌曲舞蹈、與校友們交流這些年的成長曆程……6月22日,北京愛迪學校20周年校慶盛典舉辦,從世界各地趕來的愛迪學子齊聚一堂,共同為母校慶生。
作為北京市老牌國際學校之一,從1999年至今,愛迪學校已發展出擁有學前、小學、初中及高中階段的一貫制教育。高中的多元學制包括A-LEVEL英國高中、美國高中、WACE澳洲高中、藝術高中、英語培訓和大學預科六大課程體系,向世界百所知名大學輸送了11000多名優秀畢業生。
但校長Lydia Liu並不滿足於此,在她看來,這場以「夢想沒有終點」為主題的20周年校慶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愛迪學校將運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為學生量身定製課程,培養具有使命感的世界公民。
回顧
從引進到自研 承擔國際教育的社會責任
中國學生能否在本土接受國外認可的國際教育?早在近20年前,擁有豐富海外求學經歷的愛迪學校校長Lydia Liu就開始思索這一問題。2004年5月,她從西澳大利亞課程委員會接過WACE/TEE(國際大學錄取考試)授權書,從此,愛迪成為中國唯一具有該課程授權的教學和考試中心。
通過參加WACE考試,學生可以報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超過5000所著名大學,而考試50%的成績來自於平時的出勤、報告、作業和試驗等方面的表現,避免了「一考定乾坤」的局面。Lydia希望引進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讓不適應中國現行教育體制和考試體系的學生有機會邁進世界一流大學的校門。
但是,引進、借鑑國外的課程和教學只是第一步。Lydia校長強調:「還要在國際教育中形成自己的話語權,研發出本校的自主智慧財產權課程。不僅能夠和國際對接,而且能夠把中國教育的精粹、中國學生學習特色延續下來。」
現在,愛迪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體系和學術標準已得到全世界近200所大學的認可。與百餘所大學聯合,定向培養學生,愛迪學生可以直接升入莫納什、約翰·霍普金斯、西門菲沙等知名大學。近年來,愛迪立足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開發,並獲得國外知名院校的認可,從而為學生出國留學爭取更多利益。
但近年來,「洋高考」和「教育爛尾」等現象引發關注。究竟國際教育的核心是什麼?國際教育在中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責任是什麼?在辦學過程中,Lydia一直在探索,她表示:「把孩子送進世界名校並不是國際教育的終極目標。國際學校要敢於創新突破,承擔起公立學校不能承擔的責任,彌補現有教育體制的不足。」
Lydia強調,愛迪希望培養的是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的世界公民。北京愛迪學校曾啟動《國際學校如何承擔起社會責任》的助學活動,師生們深入十幾個社區,走訪補習學校和公立學校,回應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學校教育是社會的一部分。」
二十年前,愛迪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和今日「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要的人才不謀而合,愛迪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受益者。在愛迪學校建校20周年慶典的校友沙龍上,關於「個人理想和中國夢如何結合來設計自己的發展」的話題又一次被談起。
愛迪2008級畢業生胡從韓五年前在澳洲創立基金公司ZANK,他的公司為支持中國高新科技走出國門創立了專項慈善基金會,他希望在個人理想得以實現的同時,為國家科技發展做出一點貢獻;在澳洲獲得多項演唱大獎的畢業生鄒靜柔回國後,曾演唱《脫貧宣言》等多首主旋律歌曲並下鄉演出,用自己的方式給廣大觀眾帶去精神食糧。
Lydia談到,國際教育的方向就是希望學生可以從自己的專業視角出發,發現國內外的差距或差異,學成後更好地建設自己的國家,從而真正做到將個人理想接軌中國夢。
展望
藉助科技手段 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經過20年的沉澱,愛迪學校的教學體系愈發完善。但Lydia並不滿足於此。在她眼中,愛迪剛剛踏上了一個新起點。「愛迪的宗旨是為學生們定製未來。未來是什麼?二十年以後孩子們將會面對的社會是什麼樣的?他們所需要的能力是什麼?」
2017年,愛迪學校正式成立了教與學創新中心,幫助愛迪的老師和學生培養21世紀公民的能力,引入先進的技術課程和課外活動,同時進行自主創新實踐和研發。
藉助虛擬實境技術直觀了解生物知識、用3D印表機製作立體的小豬模型、通過編程讓機器車按照指定路線行駛……現在,機器人編程課、人工智慧學習項目已經面向幼兒園到高中各階段的學生開展。接下來,創新中心還將引進關於生物科技的先進教育內容。Lydia透露,將來愛迪還會有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而制定的更多課程。
與此同時,社會職業分工在不斷細化,未來幾十年可能會有更多新的職業湧現,這使得老師和家長為孩子提出的職業建議越來越有局限性。「孩子們創意和夢想是值得讚許的,但是同時也需要合理的規劃和保護,有相應的天資等因素才能讓孩子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比如想要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就要具備高度的行為邏輯、思維邏輯和手腦協調能力。」愛迪學校國際中學校長劉麗說。
劉麗立志在2020年底,實現愛迪學校中學部對職業的選擇和預測系統的使用,使學生努力的方向更準確,失敗的風險最小化;使學校的教學更具有目的性;使家庭和社會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除此之外,劉麗還將推進中學部的網際網路教學,一旦實現,孩子們將真正實現按照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目前,基於iPad的智能化教學平臺Blackboard已投入使用,愛迪的教師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實現在線小測評、即時打分,學生們課下還可以隨時創建討論組,參加專門為自己定製的課程。
Lydia表示,未來愛迪學校將把更加高科技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引入教學當中,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更多新知識,在操作過程中激發學習的興趣,更好地培養和開發他們的智能。
■ 校長說
「學生是我最重要的作品」
●北京愛迪國際學校校長Lydia Liu
在愛迪學校的老師們眼中,校長Lydia女士是一位性情中人。在海外求學工作多年,她深刻地認識到中外教育體系的差異,更確信中國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複合型人才。20世紀90年代,她毅然選擇回國從事國際教育,成為第一批回國創業的精英,這條路一走就是20年。
「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都沒有涉足其他行業,不是因為實力不夠,而是出於做精品國際學校的理念。」Lydia口中的精品不單指學校的品牌和社會影響,更是指學生們身上所具備的品質。她常常說:「學生們才是我最重要的作品。」
每次見到學生,Lydia的眼中總會少一些嚴厲,多一些溫柔。在校長和老師兩個頭銜之間,她更喜歡被稱做「老師」,她還說,如果再有一次選擇職業的機會,她還會選擇當老師。
在她看來,學生們畢業時所取得的成績只是一時的,她的期許是學生走上國際社會後,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國際公民,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現在學生的生活條件可能很優越,但他們需要知道,這個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當你覺得『渴了就是要喝可樂』的時候,可能有些人連一口乾淨的水都喝不到。國際學校的學生們享受著優越的教學資源,獲得了更好的升學平臺,也需要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回饋社會。」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馮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