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審查聯通、電信等4家運營商,商務部:此舉是對中國國有企業的...

2020-12-12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4月30日,商務部舉行網上新聞發布會。有記者提問,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4月24日表示,包括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在內的4家國有電信運營商的運營將會面臨美國審查,這些國企需要向美方提供「不應撤回它們在美國運營許可」的理由,請問商務部對此有何回應?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中方對美方有關聲明表示嚴重關切。美方此舉是對中國國有企業的歧視,不僅影響中國企業赴美投資,也將損害各國企業對美國投資環境的信心。我們敦促美方停止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動用國家力量對美國境內合法經營的企業進行打壓的錯誤做法,不要以社會制度和所有制對企業進行區別對待,為包括中國國有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在美投資經營提供開放、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據環球時報援引《華爾街日報》24日報導,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當天對包括中國電信美洲公司、中國聯通美洲公司、太平洋網絡及其子公司信通電話在內的4家中國公司表示,除非能證明獨立於中國政府,否則就將撤銷它們的在美服務許可。報導稱,後兩家公司都由中國國有企業中信集團公司控股。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本月10日就曾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美方威脅撤銷中國電信在美服務許可」一事時說,中國政府一貫要求中國企業在依法合規的基礎上,按照市場原則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同時也要求他們遵守當地法律法規。中方敦促美方遵守市場經濟原則,停止將國家安全泛化、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錯誤做法,停止對中國企業的無理打壓,為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經營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

據了解,美國已非首次向中國電信運營商發難。2019年5月,FCC以中國政府有可能利用電信許可對美國政府進行間諜活動的風險為由,全票否決了中國移動在美國提供服務。同年9月,兩名美國參議員要求FCC審查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美國境內經營的許可。(編輯:王新景)

相關焦點

  • 首批21家企業獲批 聯通電信虛擬運營商
    首批21家企業獲批   聯通電信虛擬運營商  本報訊 (劉豐禾)日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上報工信部的首批移動轉售業務合作企業名單被公開,共有21家企業分別通過了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首批審核。不過有消息稱,由於排他性的原因,一些同時通過兩家運營商審核的企業可能面臨「二選一」。
  • 三大運營商「冷」處理,商務部、證監會發聲回「懟」
    受紐交所宣布對中國三大運營商採取摘牌退市決定的影響,新年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三大運營商港股開盤齊齊跌落。其中,中國電信一度下跌了 5%、中國移動跌幅一度超過 4%,中國聯通則一度下跌了 3.5% 左右。
  • 中國原有6大運營商,為何現在只剩移動聯通電信,其他3家去哪了?
    目前,國內有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但你知道嗎?中國原來有六大運營商,除了移動、聯通、電信以外,其他3家去哪了?很多人認為現在國內的三家運營商壟斷了全國通信市場,套餐資費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黑手」,但很多老用戶應該知道,中國最早的運營商實際上是郵電局。
  • 美國為什麼限制中國電信國際牌照?聯通風險幾何?
    中國電信明確否認上述指責,表示一直與美國監管機構保持了「高度的合作和透明」。在聲明中,中國電信還說道:「我們一直遵循最高的國際標準提供運營和服務,我們將提供更多細節以支持我們的立場,並致力於解決問題。」 中國電信是上市企業,旗下有多家國際子公司,但各國際子公司的業務收入均沒有被公布於財報中。
  • 收到中國電信運營商簡訊就是被監控?英媒又大作文章
    儘管標題如此聳動,但文中「專家」所提的證據只是一些美國人在旅行的時候收到了中國運營商的簡訊。據《衛報》報導,中國聯通對此發表聲明,表示「強烈駁斥有關中國聯通利用國際電信網絡對美國行動電話用戶進行主動監視攻擊的指控」。
  •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家運營商,大家最看好哪一家?
    一提到三大運營商,相信大家都是非常清楚都有哪些運營商,但是當問到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這三家運營商,大家最看好哪一家?相信引起不少人吐槽吧!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對此,筆者就先說說我的看法,筆者認為中國移動信號好、聯通資費低、電信存在感低。
  • 稱將繼續推動三家中國電信公司退市 三家...
    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又發公告稱「將根據美國法律繼續推進下述公司的退市」,此前紐交所稱不再要求三家公司退市。  紐交所所指公司為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移動有限公司及中國聯通(香港)有限公司。
  • 中國聯通:從中華電信發展史看中國聯通的機會 推薦評級
    .根據工信部通知,自2014年1月1日起,在移動通信領域,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用戶呼叫中國移動的用戶(不含TD-SCDMA專用的188、157號段),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向中國行動支付的網間結算費由0.06元/分鐘減至0.04元/分鐘,其他現行語音網間結算標準維持不變。與此同時,工信部也調整了簡訊、彩信的網間結算標準。
  • 三大運營商紐交所「被迫退市」,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飛象網訊(麒麟/文)紐約證券交易所2020年12月31日宣布,為遵守川普政府的行政命令,將對中國聯通(香港)、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三家中國公司進行退市處理,時間為1月7日至1月11日期間。
  • 傳聞再起,電信聯通或許並沒有合併機會
    今日,有港媒報導稱,高盛表示,內地會出現更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但相信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潛在合併機會極小。 此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中國正評估合併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計劃。對此,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均表態,不了解相關情況,且並未接獲任何通知。
  • 中國電信官網開通聯通號碼充值服務
    【手機中國新聞】中國電信網上營業廳最近悄悄上線了一個新功能,在手機話費充值頁面,可以為中國聯通的手機號碼進行充值,暫時還沒有中國移動。充值金額方面,電信號碼可任意充值5-500元,聯通號碼僅支持20、30、50、100、200、300、500元等固定額度。
  • 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春招怎麼準備
    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春招怎麼準備 運營商作為國企,每年報考的學生數萬,競爭較為激烈,20屆畢業生想要在畢業前躍身進入國企,一定要提早準備,及早備考。下面是福建中公整理的三大運營商相關信息,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從中興到華為,從移動到電信,美國要將中國通訊業趕盡殺絕?
    華強電子網消息,據路透社4月9日報導,美國包括司法部在內的多個機構向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提出要求,敦促其撤銷對中國電信美國分公司的授權,禁止中國電信在美國進行的國際通訊服務。這個決定來源於美總統川普所成立的「美國電信服務外國參與評估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外國電信公司的FCC營業許可,成員包括總檢察長和國防部長。事實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2020年初經歷長時間的審查後,獲得了FCC頒發的營業牌照。
  • 【中信建投 通信】重點推薦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
    我們選取的4家歐美運營商2020-2022年平均PE為13X、12X、10X,平均PB為1.3X、1.4X、1.3X;3家韓國運營商2020-2022年平均PE為10X、9X、8X,平均PB為0.7X、0.6X、0.6X。無論是PE還是PB,中國運營商(港股)估值均低於歐美韓主流運營商。
  • 突然取消,為何紐交所撤回摘牌中國三家電信商計劃?
    中國在美上市的三家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合規合法,但是川建國硬是要弄出一些么蛾子事情來,按照紐交所的退市條款,一條也不符合。怎麼辦呢?川建國同志想了一個高招,正常程序不行,就耍個「無賴」,用行政令的方式要求紐交所摘牌這三家電信商,原因自然還是老套路:安全問題。
  • 中國電信成立天翼智家公司,運營商競逐智慧家庭入口
    當日,中國電信還發布了智慧家庭戰略,天翼智慧家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翼智家)等運營實體也正式揭牌;從中國電信的布局來看,智慧家庭市場正成為運營商競逐的下一個戰場。此外,中國電信還將打造智家平臺,在這一平臺上,不同品牌、不同終端按照統一標準接口進行連接,不同品牌的智能終端也能互通使用。同時,智家平臺可以匯聚視頻、遊戲等各類應用,實現一點接入、全網服務、內容快速加載。「用戶使用寬帶和進入平臺都不是目的,目的是應用,是享受信息新生活。」
  • 聯通回應被5G:符合協議 合法合理|中國聯通|寬帶|運營商|中國移動|...
    6月4日,張先生接到了來自北京聯通的電話,告知他需要激活並使用套餐內包含的5G手機卡,否則套餐將降級為普通的包月寬帶。當時,正在開會的張先生拒絕了激活5G手機卡的要求,並掛斷了電話。6月5日早上,張先生發現自己的500M寬帶被停掉,無法正常上網。隨後,以為自己欠費的張先生向寬帶帳戶充值了200元,但寬帶仍然未能恢復。接著,張先生撥通了北京聯通的客服電話。
  • 中國移動/聯通/電信運營商客服回應「4G降速」:5G來了4G不降速
    據《每日經濟新聞》消息,針對網友熱議的「運營商為推行5G進行4G降速」一事,國內三大運營商客服人員均給出否認的回答。一位中國電信客服稱,中國電信並未因為推行5G而對4G網絡進行降速,「目前沒有4G降速的情況」。
  • 美專家觀察數年得出結論,中國電信存在間諜行為,聯通:這是污衊
    尤其是中國在5G網絡技術取得巨大突破之後,美國誣衊中國通訊網絡企業危害其公民信息安全的報導越來越多,言之鑿鑿的說辭蠱惑了不少外國民眾。近日,又有一名號稱美國網絡專家的人士宣稱,中國可以利用全球電信網絡漏洞,通過中國聯通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電信運營商鎖定、追蹤以及攔截美國手機用戶的信息,還是美專家觀察數年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