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看到長江劇場非常忙碌,一左一右兩個演出空間熱鬧得很。劇場不大,天氣也冷,但能真實感受到年輕觀眾對小劇場戲曲的熱情和熱愛。」12月17日,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谷好好回顧剛剛在長江劇場收官的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不勝感慨,「今年申報劇本68部,涉及25個劇種,創歷年之最,較去年增長83.78%。」
今年展演前的雲上探班直播,連續6天關注11部劇目,吸引51萬人次點擊,再次證明小劇場戲曲作品魅力。崑劇《草橋驚夢》給《中國藝術報》評論部主任鄭榮健留下深刻印象,「特殊配器、獨角戲方式把傳統經典重新進行解構,非常考驗演員。我看到舞臺上不同層次的表演。現代氛圍、穿插念白、場外人介入,對演員自己也是很重要的訓練。」
展演中令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回味的戲不少,「評劇《染》切口小,通過戲曲手段層層鋪開情節,給演員的表演空間也很大。紹劇《莊公的煩惱》將莊公處理國事、家事面臨的困境一一化解,演得盪氣迴腸。高甲戲《範進中舉》以誇張表演將科舉壓力下的心理畸形、人性扭曲暴露無遺。」
上海京昆藝術諮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認為京劇《鑑證》值得學習,「全場六個角色、兩個多小時演出非常飽滿。故事情節流暢、緊湊,能看出創作的嚴肅認真。」
評論家方家駿把小劇場戲曲展演比作迅速成長的少年,「以前走路還跌跌撞撞,現在紮實了,不會再摔跤了。」他看到不少創新的表演,「像黃梅戲《浮生六記》吳美蓮,甚至用了中國民族歌劇手法,這樣的探索未嘗不可。」
上海大歌劇院運營籌備組組長林宏鳴認為,小劇場戲曲給青年演員、青年主創人員展示才華的機會,「也許過幾年回頭看,他們成長的第一步是從小劇場戲曲開始的。」他喜歡崑劇《319·回首紫禁城》,「極簡風格,一把紅椅子、四把黑椅子,象徵意味很濃,靠劇情、文本、表演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為展示演員表現力,戲曲劇種自身魅力提供了機會。」在鄭榮健看來,小劇場探索是人才的孵化器,是作品的試驗田,「歷經數年發展,展演中的劇目更加成熟。」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認為,戲曲創作繁榮,要有大劇場的大循環,還要有毛細血管的微循環,為戲曲向前發展提供新鮮血液,「小劇場戲曲相對而言成本小,可以投入更多年輕的創作力量,成為戲曲伸向年輕人的觸角,實現戲曲突圍出圈。」
縱觀展演劇目,專家們提出,不能以規模大小定義「小劇場」,馬博敏直言,「不是戲小、人少就是小劇場戲曲,而是在這個舞臺上進行由內至外的藝術探索和創新,尋求藝術革新之路。」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認為,小劇場不是空間概念,而是思想概念、藝術表達、藝術方式創造的概念。
看了多年展演,並閱讀今年申報劇本,崔偉欣喜發現,年輕人創作正從「習作」變成「作品」,「過去可能有些人的理念、方式缺少特別自信的藝術目標和追求,而現在,每個小劇場戲曲作品都有明確的理想,有清晰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追求。」
崔偉感謝上海的戲劇家們堅守戲曲藝術標準,以開放心態、學術探索性堅持多年,搭建完成小劇場戲曲展演的豐碩舞臺。《劇本》副主編武丹丹對此深有同感,「上海有情懷和胸襟,給觀眾看一個有血肉真情的展演,讓藝術家有更自由的表達,能夠放飛理想。展演越來越成為戲劇工作者接近青年觀眾的通道,成為一種文化產業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