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孩子的日記:讓人傷心的三八節。
如果不是一篇日記,林女士一定會認為自己是最疼兒子的人,但沒想到,平日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竟被自己的一個「壞習慣」全毀了。
在這篇短短300字的日記裡,兒子想要給媽媽過一個特別的三八節,可是,「我給媽媽講故事,她一直在看手機;我給她捶背,可媽媽還是看著手機……」並形容這是一個「讓人傷心的三八節」。
兒童心理學家說,不要小看玩手機這種行為,它對孩子的隱形傷害,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大得多。好吧,哪怕為了孩子,讓我們暫時放下手機吧。
婦女節兒子要為老媽貼心服務
卻被大人的一個舉動傷了心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在今天,我要感謝媽媽每天的辛苦勞動,為她做點事。首先,我給媽媽講故事,不過媽媽好像不喜歡我講的故事,一直在看手機。這讓我的心情大打折扣。我想,也許我的祝福更讓媽媽喜歡。於是,我對媽媽說了祝福,可媽媽依然看著手機,我更加傷心了。我想,這個辦法也不行,我來給她捶背吧。我賣力地給媽媽捶背,可媽媽還是看著手機,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我更傷心了……」
這篇日記出自台州黃巖區某小學二年級學生小俊之手,寫作時間是3月8日,這篇300字左右的日記裡還用了不少拼音字母代替,但一個孩子受到傷害時無辜情緒躍然紙上。
之前媽媽一直在看手機,小俊雖然很傷心,不過還是打算繼續為媽媽服務。他又端來一盆熱水,幫媽媽洗腳,一直希望得到媽媽稱讚的小俊,最後卻被媽媽嫌捏得不夠重……
「我呆呆地看著她走出房間,她出門前還沒忘說一聲『快寫日記』。我的傷心的三八節,就是這麼過的。」孩子在日記的最後說。
對兒子吐槽媽媽覺得汗顏
以後要少玩手機多陪陪孩子
最先看到這篇作文的,是小俊的班主任王老師。「孩子的觀察力讓人驚訝,沒想到在他們的世界裡,大人愛玩手機也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故。」王老師說,「孩子的世界最單純,寫出來的內容也最真實,這也反映出這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值得關注。」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聯繫到小俊的媽媽林女士。對於這篇日記,林女士表示自己挺汗顏的,因為自己平時確實挺愛玩手機。
「我和我丈夫平時工作挺忙的,但是對於孩子的照顧和教育從來沒有鬆懈過。不過除了工作和孩子,我們其他時間確實經常看手機,手機上的資訊太豐富了,經常拿起來就很難放下。」林女士表示,自己完全沒想到這個不良習慣會給孩子帶來那麼大的影響,現在想起來,自己確實是給滿懷熱情的兒子潑了冷水。
那麼現在,受傷的小俊是否已經心傷癒合了呢?
「其實並不是你們想的那樣的,兒子後來告訴我,他這篇日記只是吐槽一下,當時確實有點不開心,不過小俊說他在日記裡吐槽完了,覺得心情很好,拿日記給我和丈夫看的時候,他躲在一邊哈哈哈大笑,因為他覺得他寫這個日記完全就是來羞辱我們一下的。」
一家人笑過以後,林女士也開始反省,她覺得兒子反映的情況確實如此,自己和丈夫平時確實是「低頭族」,時不時看手機玩手機,這給兒子起了很不好的示範作用。「我和他爸爸也約定,以後互相監督,少玩會兒手機,多陪陪孩子。」
專家說,不要小看玩手機
它帶給孩子的傷害超出你想像
昨天,記者採訪了小俊所在學校的阮校長,他說,類似的事在學生們的作文中經常會看到。阮校長說,父母經常玩手機或平板電腦,孩子肯定也會有樣學樣。近幾年,學校的小學生近視率明顯上升,就與老玩電子產品脫不了關係。現在,阮校長已經向全校老師下了禁令:禁止老師在學生面前用手機,連接電話收簡訊都不行。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浙江省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負責人鍾月紅說,當孩子與大人互動時,父母卻只顧玩手機,孩子就會覺得被忽略,甚至認為在父母眼中,自己還沒有手機重要。為了彌補這種傷害,孩子可能以哭鬧、亂砸東西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機、打遊戲等方式來自娛自樂。
鍾月紅認為,父母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是一種「冷暴力」,是對孩子情感上的冷漠。在家庭教育中,長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產生孤僻性格,不願和別人交流溝通,心理不能健康地發展;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很冷漠,對他人漠不關心,甚至有可能成為冷暴力這個「接力棒」的傳遞者,他們將來在處理自己的家庭問題時,也可能出現類似的障礙。
因此,專家建議,在陪伴孩子時,家長要多樹立正面的形象,多給他們應有的溫暖,「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遠比吃好穿暖更重要。」
相關報導
別把不尊重當成對孩子的教育
以下這些言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語言上的不尊重
你真笨,笨死你了,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你幹什麼吃的;考這麼點分,還有臉回來,死了算了;你就不會和人家某某比一比啊,你看看人家多懂事,你再看看你那熊樣;少廢話,快點給我寫作業,要不然,看我怎麼收拾你;作業寫不完,你就別想吃飯,別想睡覺;還想出去玩,做夢吧,背不下來英語單詞,你就死了這條心吧等等。
很多父母意識不到在對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無形之中就已經傷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可是,家長自身卻不這麼認為,反而把這種挖苦、指責、比較、命令、諷刺當作了是在教育孩子,通過說這些話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從而起到教育的效果。
■行為上的不尊重
打孩子,就好比家長施予孩子愛一樣,被認為是正常的事,特別是在錯誤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很多父母把打孩子當作了天經地義,當作是家長的權利。
「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這些看似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來看實則是可悲至極,這種錯誤的方式,不僅僅傷害了孩子的身體,給孩子身體上帶來傷痛,更重要的是傷害了孩子的心理,讓孩子在心靈上留下陰影、留下創傷,身體上的傷疤,經過一段時間會融合,但是,心理上的傷痛時間越久傷害也會越大,孩子會慢慢的把這份傷痛轉化成一種恨,從而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物質上的不尊重
孩子餓了就吃飯,這是一個人的生理本能。可是,現在有多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吃飯而焦頭爛額,有多少孩子為了吃飯而遭受父母的不尊重。生怕孩子吃不飽,就非要讓孩子再吃點,不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想吃什麼就一定要讓孩子吃個夠,從來不按照飲食規律,不管營養均不均衡,所以,很多孩子養成了偏食,愛吃肉、不吃蔬菜的不良習慣。
■精神上的不尊重
這是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最深遠的。這種不尊重體現在家長的「包辦代替」上,其實,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限制,對孩子行為的束縛,對孩子思想的禁錮。不準做這,不能幹那,一切都要服從於家長的安排,從上輔導班到選擇興趣班,從上學到報志願,從找工作到選對象,如果不聽從安排,就會被定性為「大逆不道」。(通訊員 梁煊 記者 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