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斷紙尿褲的這件事情,並不是爸爸媽媽想斷就能斷的哦,如果方法得當,可能幾天時間就可以順利完成,但如果方法不正確,歷時一兩年也有可能斷不掉。
同樣都是孩子,差別為什麼這麼大呢?原因主要有3個
1.你掉進了常見的給寶寶斷紙尿褲的「坑裡」,爬不出來。
2.你沒有抓準給寶寶紙尿褲的正確時機。
3.你沒有掌握正確的訓練步驟。
那麼,如何知道寶寶有沒有準備好,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寶寶學會自己如廁?具體的步驟應該怎麼執行呢?
抓住寶寶做好準備的6個信號,為寶寶準備如廁訓練,要順其自然,通常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就有諸多信號表明自己已經準備好如廁訓練了,但也有些孩子可能要到3、4歲才能準備好,當寶寶有下面的表現時,說明他已經開始為如廁訓練做準備了!
信號①:寶寶穿著溼了或者髒了的紙尿褲時,他會表現出不高興的神情。
信號②:寶寶能說出或者用動作表現出上廁所的想法,比如他可能會脫下褲子、蹲下或者離開房間,並且在要排便的前幾秒鐘,意識到並告訴爸爸媽媽。
信號③:能聽懂大人的指令並能照做。
信號④:寶寶可以保持尿片乾燥達兩小時以上,睡覺醒來時,尿布也不會溼。
信號⑤:已經形成較規律的排便習慣,想上廁所時會臉紅走神等。
信號⑥:寶寶對成人上廁所的行為會感興趣,對馬桶坐便器也很感興趣。
如果寶寶有上文中的一些表現,說明如廁訓練可以開始啦,爸爸媽媽學起來吧!
⑴言傳身教
這一階段的寶寶熱愛模仿,爸爸可以多帶著男寶寶一起上廁所,媽媽帶著女寶寶邊做邊解釋,在訓練初期,先給寶寶穿簡單好脫的褲子,慢慢熟練後,再訓練脫複雜點的褲子。
⑵熟悉坐便器
家長可以經常帶寶寶去坐便器旁,讓寶寶熟練並且適應自己的坐便器,不用脫褲子,只要坐在上面就行了,寶寶樂意,就要鼓勵寶寶,培養他對坐便器的概念,如果寶寶對坐便器很牴觸,那就不要強迫了,過一段時間再試。
⑶排便
每天定時嘗試,每天固定幾個時段讓寶寶自己坐在坐便器或馬桶上,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試訓練寶寶保持一個特定的排便姿勢,然後家長用簡單易懂的聲音引導寶寶大小便,良好的如廁習慣很重要,家長要在寶寶排便時,讓他集中注意力,不要讓他玩玩具,看圖書,要注意避免寶寶長時間的坐在坐便器上。
⑷清潔
剛開始時,家長可以幫助寶寶清潔屁屁,但是寶寶大一點了,就要訓練寶寶排便後,自己擦乾淨屁屁,清潔之後,家長要訓練寶寶把內褲和外褲往上提,並且教他蓋好馬桶蓋,再衝水,讓寶寶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⑸洗手
要讓寶寶養成便後洗手的習慣,所以訓練過程中,家長要把寶寶帶到水池邊,讓他自己洗手,完成這一系列訓練之後,家長一定要適當的稱讚寶寶哦!表揚的話語會讓寶寶知道如廁是一件正確且舒服的事情。
掌握好了這些方法,在恰當的時候訓練寶寶順利如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了,另外有些家長會覺得把屎把尿也有助於寶寶早點脫掉紙尿褲,但其實過早的把屎把尿既不利於寶寶脊椎和髓關節發育,也可能導致脊柱側彎、駝背等情況,這容易造成尿道、肛門括約肌的損傷,引發瘡和脫肛,小一點的寶寶經過把尿的訓練,在每隔特定的時間尿尿只是一種條件反射,不是孩子的膀胱真正在起控制作用,特別是1歲半以內的寶寶,尿尿毫無規律可言,即使你很早就開始把屎把尿,也不會加速這個進程。
家長頻繁把尿,尤其是夜間頻繁把尿,不但會引起寶寶的反抗,而且也不利於膀胱儲存尿液和排尿反射的建立,夜間頻繁把尿還會影響寶寶的睡眠,不利於寶寶進入深睡眠狀態。
如果寶寶到合適的年齡了,但是如廁的現象不是很明顯,家長可以從身體上或者口頭上教寶寶發出信號,比如教寶寶在想排便前說「噓噓」、「便便」等詞來示意家長,如果最初寶寶做得不好是很正常的,而且很多孩子會反反覆覆,爸爸媽媽需要做的就是多備一些褲子尿溼了再洗就好了,不要因此訓斥寶寶哦,寶寶的坐便器最好放在衛生間內的固定位置,建議購買寶寶喜歡的座椅式坐便器,購買時,要注意安全舒適,高度適中,盆底闊,易清洗,款式別太花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