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落榜」的犟男孩今年笑得最燦爛
純白色T恤,藍色牛仔褲,純白色球鞋,黑框眼鏡,面孔清秀而不張揚。眼前的李洋,淡定得出乎意料,與滿屋二三十號媒體記者的興奮比起來,似乎他顯得更成熟穩重一些。
「總分629分,文綜220分,語文126分,數學148分,英語135分。」昨日,在荊門市龍泉中學的接待室裡,這個19歲的文科狀元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這些數字和有關學習、生活的細節,臉上始終帶著謙遜的微笑。
採訪間隙,李洋還不時靦腆地說:「叔叔能不問QQ號麼」、「姐姐你說的對」。
昨日下午,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招生辦人員趕到龍泉中學,紛紛向李洋拋出了橄欖枝。
狀元出爐
超常發揮比估分多了13分
「今天中午12點,我打電話查到分數,比我預估的高了13分。」說起中午獲喜訊的情形,李洋淡淡笑了一下。
他說,本來準備上網查的,可是網頁打不開。中午12點,媽媽把飯菜都做好了,誰都沒有動筷子,一家人圍過來,爸爸直接把電話遞給他:「網上查不了,就打電話吧。」
撥到第二遍,終於撥通了。「629分!」李洋驚叫起來。因為前幾天他根據參考答案預估的分數,只有616分,現在超出13分,超常發揮了!一家人眉開眼笑,媽媽說:「來來來,快先吃飯吧。」
話音剛落,班主任張德軍的電話來了:「李洋你知道嗎?你是全省文科狀元!」「當時我真的以為自己聽錯了,或者班主任搞錯了,因為去年全省文科狀元有640多分啊,我才629分,怎麼可能是狀元呢?」李洋說著,似乎又回到中午懷疑、驚喜交加的情緒中。
李洋和爸爸苦笑道,之後一連串的電話、談話和採訪,「害」得他們直到晚上6點都沒吃上「中飯」。
狀元抉擇
到北京攻讀金融專業
「我經常對自己說,高考只是人生一個很短暫的階段,能發揮才能的機會很多,不要在乎一時得失。」李洋是復讀生,去年因為語文和文科綜合沒有發揮好,總分只有587分。「沒有達到我想要的分數,上不了我喜歡的專業,所以連志願都沒填。」他倔強的神色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孩子。
李洋想去北京上大學,因為姐姐在北京讀書。「我的志向是讀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對此李洋列出三點理由:一是數學好,能夠勝任跟數字打交道的專業和職業;二是他認為就業前景好,尤其是今年全球金融危機,他覺得需要很多真正懂經濟的專才;三是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是他多年的偶像,他要以林為榜樣而努力。
到底報清華還是北大,還是其他名牌大學?李洋還沒有決定。
狀元之好
最愛西城男孩的英文歌
歷年狀元都不是「書呆子」,李洋亦如是。作為文科生,他的興趣愛好比較廣泛,但總是跟學習有著或近或遠的關係。
比如他對時政、歷史很感興趣,《環球時報》、《參考消息》幾乎每期必買;每天中午12點準時回家看央視新聞30分,雷打不動;他還愛看《明朝那些事兒》等歷史題材書籍;好不容易一個月上一次網,他基本都是瀏覽人民網上的新聞。「我覺得開闊視野啊,對文綜考試、作文都有幫助。」李洋說,比如這次高考,文綜有道題問「西漢建立後,《楚風》為什麼成為上層社會流行的音樂」,還有一道給出李宗仁的一段話,問這是對哪場戰役的評價,他一下就得出正確答案,「都是看課外書學的,課本上都沒有。」
再比如他愛聽音樂,除了班得瑞的抒情輕音樂,就是西城男孩的英文歌曲,「班得瑞讓我精神放鬆,西城的英文發音很純正,邊放鬆邊練聽力,一舉兩得啦。」李洋調皮地笑笑。
狀元心願
出國遊瑞士學炒土豆絲
「這個暑假,我要完成兩個心願。」採訪末了,李洋神秘兮兮地告訴記者,第一個是準備和幾個同學結伴去雲南旅遊,因為他長這麼大還沒有出省旅遊過,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武漢。放開了說,最想去哪玩?李洋眨眨眼睛說:「瑞士和澳大利亞,因為瑞士蘇黎世是金融之都,澳大利亞風景太美了。」
「第二個心願,就是跟媽媽學做幾個菜,起碼要把自己愛吃的清炒土豆絲學會。」李洋轉身扶著走廊欄杆,看著沙洋老家的方向,眼神裡平靜得出奇。
狀元心得
珍惜自己犯的每個錯誤
高考前一天晚上,李洋只做了兩件事:看幾篇美文,瀏覽一下字詞。他說,看美文一是為第二天作文「醞釀感覺」,二是為「放鬆心情」;瀏覽字詞是為了強化記憶,不讓自己在過去犯過的錯誤上面再丟分。
在平時考試中,李洋的成績一向都是絕對拔尖的,通常也就在年級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間徘徊。「我有一個固定的對手,基本上每次不是他第一就是我第一,不過高考他發揮不是很好,我想主要就是心態問題。」
李洋還自曝「冷門」:「你知道嗎,我最差考過年級第十名呢。」那是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月考中,李洋語文只考了100分多點,文綜也沒考好,這對於向來數一數二的他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
「是個打擊,不過也是個好事。」李洋說,平時錯總比在高考中錯好,所以他很珍惜自己犯的每個錯誤。
文科狀元也是「數學天才」
一直以來,李洋最引以為傲的學科就是數學。文科生數學出色,這是他戰勝其他高手拔得頭籌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洋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對數學比較「感冒」,小學六年級曾經參加培優,並在全省數學奧賽中得過二等獎。但是自從上了中學,他學數學就再也沒開過「小灶」。高三那一年,周考、月考大大小小近百次,他的成績從沒下過140分,其中有十幾次,還得了人人羨慕的滿分。
如何成為「數學天才」?李洋認為,任何學習都是講究方法的,比如數學,他的訣竅就是「一堂課」、「一本書」、「一個本」。「一堂課」,就是上課認真吸收、消化老師講的例題;「一本書」就是下課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找一本難度適中、出題巧妙的輔導書來做題,一本就夠,千萬不要多;「一個本」就是對於做錯的題目,一定要整理到一個「改錯本」上,然後整理歸納,尋找共性和區別。他特別強調,「改錯本」的工作非做不可,這是提高數學成績的一條捷徑,他的「改錯本」是A4大小的兩本,加起來有2-3釐米厚。
父母談「狀元郎」
陪讀數年,我們的希望達到了
去年高考,李洋考了587分,卻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李洋的父親李友學解釋:「李洋的分數夠上一本大學,考慮到家裡經濟方面的原因,他自己願意去上。但根據平時調考,我知道他沒有發揮好,就跟他說:『再拼一把吧!』」
今年高考,李洋進出考點,均由父母接送。兒子這一次考試,李友學覺得很輕鬆。果然,數年陪讀生涯伴隨著「狀元郎」的誕生而結束,得知李洋的考試成績後,李友學說:「希望達到了。可以了。」
天性頑皮喜好釣龍蝦
談起印象中的兒子李友學笑開了花,「他小時候很頑皮的,和現在的靦腆少年截然不同。」
當年,李友學夫婦在拾橋鎮開了一家菸酒副食店,稍不留神,小李洋就會一個人跑到很遠去玩耍,「小時候特別貪玩,喜歡遊泳、溜冰,經常和小夥伴們釣龍蝦。為了玩,他連幾米高的鐵閘門都敢翻。」
幸好家中還有一個「好孩子」給李洋做榜樣,那就是大他3歲的姐姐楊雪(隨母姓)。姐姐的成績很好,在她的影響下,李洋性格大變,勤奮學習,二年級到六年級,一直是班長。
小學畢業後,李洋就讀於離家60公裡的荊門外國語學校,寄宿3年,成績一直是全年級前十名。初三下學期,李洋的母親楊志玉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離開拾橋小鎮,隻身來到荊門市陪讀。之後,李洋的父親也到了荊門,夫妻倆成了「職業陪讀」,一心圍著孩子的學習轉。
來荊門的第一年,李友學找了一份包工包料的活兒,但沒有賺到錢,之後又陸陸續續打了些零工。去年3月至今,李友學一直無業,一家人靠以前的積蓄度日。
父子交流談做人文理分科硬幣定
李家的家庭氛圍十分平和,父子之間的交流也非常多,談得最多的是如何做人。李友學說,自己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高中生,知識方面指導不了孩子,但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感恩,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懂得做事先做人的道理。
兒子成為今年湖北高考文科狀元,李友學十分得意地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功勞。高中文理分科時,李洋和父母都很苦惱,他沒有明顯的文理科差距,到底是讀文科還是理科,一家人商量了一周,結果意見還是不一致。為了兒子第一次抉擇結果的公正性,李友學突發奇想——拋硬幣決定,正面為文,反面為理。結果這枚硬幣決定李洋讀文科。為了增強這個結果的權威性,李友學問李洋的班主任,結果班主任也建議讀文科,「其實李洋想讀理科,當時文科更適合他。」
事實證明,那次拋硬幣的結果是正確的。
老師談「狀元郎」
他就是寵辱不驚成大事的人
作為龍泉中學首位全省高考狀元,李洋的成績讓這所百年老校的老師感到興奮和自豪。班主任張德軍眼裡的李洋,不光成績好,而且還是一位人緣好、性格好、心態好的得意門生。
張德軍說:「成大事的人一定是寵辱不驚的,李洋就是這樣的學生。」儘管成績很好,李洋也不可能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今年3月份,高三老師心裡最重要的一次調研考試開始了,平常保持在年級前三名的李洋,這次考了第十名。儘管沒有在李洋面前表露出什麼,但老師們在開會時都討論這位學生「大失水準」。張德軍幫助李洋找原因,得知李洋是帶病考試,這位班主任放心了,他告訴學生,知識方面沒有問題。「事實上,李洋的心態很好,他善於從失誤中學習新的東西。」
高考前夕,李洋告訴張德軍,這次考試是高中時代最輕鬆的一次。考完後,李洋自己對答案估分,但沒有將預估分告訴老師。6月9日上午,張德軍詢問李洋估計的分數,李洋又一次保密。6月10日,龍泉中學校長要統計考生估分情況,張德軍給學生打電話,李洋答覆要逛街,分數不好說。張德軍就和李洋一起估了一個最保守的分數,616分。
大約12點半,湖北高考文科狀元誕生的消息傳遍荊門。
狀元名片
姓名:李洋
出生年月:1990年3月
母校:荊門市龍泉中學
高考總分:629分
單科成績:文綜220分,語文126分,數學148分,英語135分
語錄
我不算太聰明,當然也不笨,沒測過智商,估計也就是個中等偏上吧。
其實我就是心態好。我從來沒把高考當成多麼重大的事情,跟平常月考一樣對待。
去年考了587分,沒有達到我想要的分數,上不了我喜歡的專業,所以連志願都沒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