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我都睡得挺早的,說實話,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事。今天我才恍然大悟,留言少了很多,一方面是遷移後的星標沒有了,另一方面是即使星標,也不會出現在最上面,還不算「常讀」的號。
所以各位爸媽耐煩聽我嘮叨幾句,記得星標;
或者多搜索下【海澱壯壯爸】的名字,這也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了。
前段時間在《2020最驚豔的兒童科普短片,我給你們扒出來了》推薦的紀錄片「小小世界」,我們最近又看了一遍,然後壯壯就一直念叨著想要養個「寵物」。
可能每個小孩,都會對小動物感興趣,壯壯對「養」個什麼東西似乎也充滿著一種執念,出去捉個蟲,要回來養著;每次吃個小龍蝦、大閘蟹,甚至貝殼,也得勻一個給他養著。
但有了以往種種養小動物的經歷,發現不論養什麼,孩子就是圖一樂,然後大人就變成辛勤的鏟屎官。讓孩子培養責任感的效果,說實話挺弱的。
於是壯媽靈光一閃,上周家裡迎來了一群新夥伴,沒錯,是一群。
一群螞蟻。
我很認同小朋友多和小動物接觸是有好處的,好處就不多囉嗦了。但生活在城市中,可供選擇的也確實不多:養狗、養貓當然好,但也不是所有家庭可以接受的;養小型生物,互動性沒那麼強。
但共同點都是,都需要費點錢、費精力來養。
比如我自己就是,每次壯壯吵著養這養那,他倒是記得每天很開心的視察一下,剩下的活就都歸我了。
以前小的時候,養過小鴨子、小兔子,照顧起來還是挺費事的,跑的時候到處便便不說,天氣冷得時候稍有不慎,就嗝屁了。
烏龜算是以前養過最長得一個小動物,黃頭側頸龜,也就是忍者神龜的原型。壯壯和壯媽最大的樂趣就是在烏龜曬太陽的時候,突然跳過去,把它嚇得撲通一下跳進水裡。
而我呢,每天就是餵食、換水、餵食、換水……後來買了個過濾器,然後就變成了餵食、洗過濾器,餵食、換水、洗過濾器……
後來快入冬了,發現我們家的品種是不冬眠的烏龜,於是又買了加熱棒、恆溫器等等。壯媽每次看到包裹就頭疼,問,你又給烏龜買啥了。
然而,還是沒有逃過一次降溫,我也發現這烏龜還有個外號「暴斃王」。
雖然說成本有點高、過程有點麻煩,但科普的目的還是達到了。
比如說我們經常會聊烏龜的習性,水龜、半水龜、陸龜的區別,然後再去動物園看不同龜類;
比如說我們會說為什麼一盆水放在陽臺上,它會生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經過太陽曬後為什麼會突然長出很多藻類;
比如說盆裡面的菌類、微小生物、小魚、烏龜、藻類、水生植物等等是怎麼構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的。
後面,又收留過一隻小野貓,但是把它弄乾淨、打好針,餵飽了它也走了,壯壯傷心了很久。
來北京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關於養寵物這個事情,消停了會。但疫情關在家裡,估計是憋壞了,又開始想著往家裡添個什麼。
於是3月份的時候,我們一起跑到寵物市場溜達了一圈。
從說好了去買只小螃蟹,後來差點抱回了一隻英國短毛貓,太可愛了,定力不強的還是建議不要去寵物市場。
本想著刺蝟應該會比較省事,但!我!錯!了!真的伺候吃、喝、拉、撒一天都不能停。最不值當的是,刺蝟是夜行動物,大部分時間看到它們都在睡覺。
於是我堅持了4個月、買了3個窩、5種尿布墊材、3種零食、2種主食、4種玩具後,還是送人了。
我們也考慮過倉鼠、龍貓之類,但壯媽說了,家裡有老鼠,就沒她。
所以經過我三年比較認真的對比和考察,我覺得選寵物還是得選一個省事的,以觀察為主,至於互動,還是去動物園或者海洋館吧。
所以就有了現在家裡最新的這群成員。
所有的工作就是把它們放進去,然後定期補充一點點糖水,從此告別鏟屎官的生涯,也不用花幾百上千購置各種食物、設備。
然後每天早上起來,全家都會輪流去看看螞蟻,每天都能看到它們的隧道長了一點。而更多的時候,又回歸到科普上來了,比如蟻群的角色呀、信息素是什麼呀等等
周五結束一周的勞累,所以聊點輕鬆點的話題,大家都養過什麼小動物,歡迎留言分享~
周末快樂!
大家如果喜歡壯爸的文章,覺得有用,一定要記得星標公眾號,點一下在看,多給我留言,就可以看到更多壯爸的推送,感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