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說到了河南,那這期我們來說說河南的箏曲(古箏)風格。
河南箏曲在九大流派中和山東一樣,屬於北派,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流派。起源於河南南陽,隨後逐步流傳開來。
河南箏曲的很多元素是和豫劇是有關的。它是在大調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大調曲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戲曲的曲牌體(是中國戲曲的一種基本結構單位,一齣戲通常由若干個曲牌連綴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板頭曲和牌子曲。板頭曲就是純樂器演奏的一個部分,是沒有人聲的,並且位於大調曲的開頭(類似於前奏),在板頭曲中常見的樂器有琵琶、古箏、三弦、揚琴等。它還起到一個開場帶動氣氛的作用。
板頭曲的風格也很豐富,大多取材於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比如《蘇武思鄉》、《陳杏元和番》。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河南箏曲中,就算樂曲的情緒是很悲傷的、低沉的,它也有一種強烈的情緒在裡面,好像想把內心的悲傷喊出來,所以彈奏出來會感覺很有力。這就和南方含蓄內斂的感覺很不一樣。
接下來我們再稍稍介紹下古箏小知識。
古箏,屬彈撥樂器,是中國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盛行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了。其實在戰國時,古箏並不是一種樂器,而是一種兵器,後來偶然發現在上面加了琴弦後,聲音悅耳動聽,隨後發展為一種樂器。
古箏大致由面板、琴弦和箏碼組成。面板在決定音質好壞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面板材料的選擇就至關重要。古箏的面板大多數以河南蘭考的桐木最佳,四周側板用紅木、金絲楠木或紫檀等名貴木材加以點綴。古時的琴弦以馬尾、鹿筋製成,現在基本以鋼絲弦為主。
其實在古代,古箏的彈奏技法比較單一,好像只能輕揉慢彈,但在20世紀一大批優秀的古箏演奏家的出現,結束了古箏只能輕攏慢捻的時代:1965年王昌元教授創作出的《戰颱風》,增加了掃搖、扣搖、刮奏等技法來表現颱風來臨時的效果;70年代趙曼琴教授創立了「快速指序技法體系」;90年代,《黔中賦》的演奏中首次運用快速的左手技法,隨後,作曲家們不斷創新,突破傳統五聲調式的局限,自行設計了許多新的調式,大大豐富了古箏的表現能力。
而在不斷創新的今天,古箏也依然在與時俱進:改編一些國外的經典樂曲,如《克羅埃西亞狂想曲》、植物大戰殭屍主題曲《霍葵》等等,用古箏彈出來可別有一番韻味;翻奏或改編當下流行的歌曲,如《大魚》《不染》《左手指月》《處處吻》等等,甚至包含一些英文歌《Havana》、《bad guy》、《Rolling in the deep》,這裡放不了視頻,大家有興趣可以去b站搜一下。
現在,我們也很高興有越來越多人喜歡上這些中國傳統樂器,一些成年人也會想要學習彈奏,但是有很多顧慮,擔心自己帶孩子沒時間啊,或者擔心自己年齡太大手指不靈活之類的。其實只要你想學,並且肯下功夫,你依然可以學好。因為想要學好它,沒有捷徑可以走,就是練,當然還是要有方法的練。
希望中國的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能得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