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07:51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單暉 瀏覽:5997
通訊員 黃濤 董蓓蓓 溫州日報記者 張琳
徜徉在平陽縣昆陽鎮鳳湖公園廊橋上,只見水光瀲灩,寬闊的湖面上時有白鷺翻飛,投下美麗的倩影。兩位身著保潔制服、背系紅色救生浮的河道保潔員,正沿著左右岸各自搖櫓劃來,兩船之間張開「捕獲」漂浮物和水面氣泡的大濾兜,船行過,明淨的湖面越發光潔亮麗。
這裡就是我市「十大美麗河湖」之一,平瑞塘河鳳湖段。如今,這裡每天都吸引了上萬群眾來此休閒觀光。
水美河湖
社會共治共建共護
如今水清景美,曾經水黑岸髒。昆陽鎮副鎮長蘇志永介紹,眼前的平瑞塘河鳳湖段,幾年前還是一條名副其實的黑臭河,群眾對此意見紛紛。
為了徹底改變河道面貌,2013年,當地政府痛下決心,以平瑞塘河鳳湖段作為水岸同治的切入口,打響昆陽鎮治汙攻堅戰。攔河漁具、涉河違建被拔除,廢棄障礙、漂浮垃圾被一掃而光,排汙工廠、家庭作坊、畜禽養殖徹底整治,小區、餐館、洗車鋪、足浴店逐一納管,河道輪疏、活水入源……河道逐漸恢復往日容貌。
2014年,昆陽鎮又以再現瑞平塘河「孤島白鷺,柳岸芳汀」為目標,開啟了新一輪治水工作,創新探索主題河、景觀河建設,發揮瑞平塘河昆陽段古航運水道的優勢,利用河中島的溼地形態,建設以塘河文化為主題的鳳湖公園。
一期投入1.5億元於2014年建成後,成為周邊群眾茶餘飯後休閒的好去處。隨之,鳳湖公園二、三期建設被提上重要工作日程。但工程浩大,如何去籌措這一大筆資金?在昆陽鎮總河長、鎮黨委書記洪志亮的提議下,向社會發出了捐資建設家鄉「美麗河湖」的倡議。
倡議一出,當地老百姓積極響應,踴躍捐款。企業家魯建仁不僅捐資8千萬元,且親歷親為,精心設計選材。為發揮資金最大效用,他還「就地取材」,用自家房產開發建設產生的廢棄泥料來填方。
在全社會共建下,鳳湖公園整體工程於2018年建成,形成了「一帶一湖六洲八景」的布局結構,被當地百姓稱為「鳳湖十裡」。
水潤鄉村
做足風俗民情「水文章」
2018年,平瑞塘河鳳湖段被評為我市十大美麗河湖,鳳湖公園也入選了省級溼地公園。該河段的成功整治,不僅改善了昆陽鎮當地群眾的人居環境,同時還為塘河沿線村莊發展帶來了機遇。位於鳳湖公園北側的鳴山村就是其中的一個受益村。
鳴山村,是一個擁有1600年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古村落,素有「百鳥齊鳴山,塘河第一灣」之稱。2014年以來,在村兩委帶領下,發揮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和人文資源,開展水治理,做足水文章。
鳴山村村主任管朝亮談起剛接手村委會主任時的情景。他說,當地村民有一個陋習,就是會將垃圾隨意掃進河道,當時河面垃圾漂浮物隨處可見,雞鴨亂放養,河道雜草叢生,汙染嚴重。2014年,借平陽縣推進「五水共治」的東風,他們組織開展「黨員周四打撈日」活動,並設立了「黨員衛生責任區」,組織打撈河面垃圾、清理雜草。經過了一年的堅持,沿岸環境持續改善。
久而久之,垃圾不入河漸漸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管朝亮指著沿河的一顆古榕樹說,河道越來越乾淨了,村兩委就把打撈河面垃圾的網兜放置在大榕樹旁,村民們只要一看見河面漂浮垃圾,就會自覺地拿網兜將垃圾打撈上來,慢慢地越來越多的村民志願者,參與到治水行動上來。管朝亮說:「2017年,村子裡還興起了傳統作業的『拔河泥』,村兩委發動掌握這項傳統技藝的黨員幹部和志願者,連續3個月,每天清理淤泥10船以上。與機械化作業有所不同,傳統拔河泥的方法雖然比較累,但不會傷害河道,『拔』出來的河泥還可以用於農民耕地的肥料。」
水變清了,環境變美了,千年鳴山又以昆陽塘河田園風情示範帶建設為契機,結合鳴山村「月亮工程」和省級歷史文化古村落重點村建設,推進水岸聯動和水鄉文化建設。通過村居立面改造,統一打造成甌越民居水鄉風格,完美呈現了塘河人家的文化特徵。同時在該村大力搜集和開發塘河文化的民俗風情,舉辦一年一度的鳴山民俗文化節,充分展示當地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今,在鳴山村,古樸的水輪車、造型生動的人物雕塑再現了鳴山的風情民俗;沿岸陳府廟、馬九宮、蔡必勝紀念館、蔡心谷故居等古建築修舊如舊;回生堂、薑茶、蛋畫、糖畫、黃隆泰糕點、錢承恩餛飩等本土非遺文化技藝在水街有了自己的展示平臺;「塘河人家」「塘河印象」「紅棠悅」等菜館民宿成了紅紅火火的婚禮基地……這個古老的水街正以全新的面貌吸引著八方遊客紛至沓來,續寫著「鳳湖十裡」的美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