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天下安。耕地是關係十幾億人吃飯的大事。6月25日,第30個全國土地日如約而至,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必須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耕地而設立專門紀念日的國家。長期以來,面對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持續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嚴守耕地紅線,為端牢中國飯碗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耕地保護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進一步做好耕地保護工作提出了要求,夯實了責任,提供了遵循。
耕地紅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突破的底線。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為960多萬平方公裡,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15,但是人均佔有土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土地資源呈現「一多三少」的特點,即: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優質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少。這不僅決定了我國耕地資源的特殊重要性和戰略性,也決定了我們必須像保護大熊貓一樣,把18億畝耕地保護好,絕不能讓中國飯碗有閃失。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利在當今,功在千秋。戰國初期的思想家墨子曾經說過,「安國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則功成,地不得其任則勞而無功。」也就是說,安定國家的途徑,是從使用土地開始的,土地得到合理使用,安定國家便可成功,土地得不到合理使用,想安定國家也是徒勞無功。對於我們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保護好18億畝耕地,端牢中國飯碗,是安邦定國的頭等大事,是生死攸關的戰略考題,必須樹牢「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意識,堅守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端牢中國飯碗這道戰略考題答好,答出新時代的精彩。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勢在必行,時不我待。毋庸置疑,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佔地需求和補地資源空間不匹配等問題日益顯現,土地資源的無序開發與粗放利用並存,導致土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退化,耕地保護面臨數量、質量、生態等方面的多重壓力。保護18億畝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存底線。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既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也是保護18億耕地的根本出路,必須把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法治原則貫徹到節約集約用地全過程,讓節約集約用地與嚴守耕地紅線相輔相成,轉化為全黨全民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地盡其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硬核的動能。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責任在肩,使命在前。耕地紅線是緊箍咒,對於各級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來說,嚴守耕地紅線,是黨性問題、作風問題、政治問題。要切實增強做好耕地保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機制,層層壓實主體責任,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格問責、權責一致,形成保護耕地整體合力,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做夾生飯,更不能犯難以挽回的顛覆性錯誤。(林偉)
編輯:王蜀周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