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的歷史由來
臺中市最早是高山族平鋪人居住的地方,名為岸裡社。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設臺灣縣,為臺灣府治,定為省會,開始築城,後省會改設臺北府(今臺北市),改名臺中縣,1920 年設市。日據時期設臺北、臺南、臺灣3縣及澎湖島1廳,本市屬臺灣縣,後來又改為臺灣政廳,然後又改稱「臺中縣」,最後因既有臺北、臺南、臺東、臺西而獨缺臺中,於是又將之改為「臺中市」。臺中詞義為「臺灣之中」,原本指稱臺灣中部地區,後來僅止於使用在都市上的「臺中」。
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後,福建、廣東沿海有部分移民遷徙至此,當然還有後來的國民黨跟隨蔣介石來到臺灣的也有不少人。臺灣光復後,臺中市改為省轄市,但由於無特殊的自然資源和工業基礎,沒有直接的出海口岸,所以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速度較為緩慢。70年代中期,臺灣省在這裡設立第三個加工出口工業區,興建臺中港及高速公路,帶動該市經濟快速發展。如今,臺中市已經成為臺灣中部的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並一躍成為島內第三大城市。臺灣是個多民族地區,主要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苗族、 高山族等民族。其中97%以上是漢族。漢族人口中,以閩南人和客家人為兩大分支。
臺中的氣候
位置處於土地肥沃的臺中盆地,終年氣候溫和。臺中古稱「東大墩」,昔日清廷曾於臺中設置防禦用的炮臺,在日本侵佔時期被移走,只留下十幾個支撐炮臺的土墩。臺中人口僅次於臺北和高雄,乃臺灣中部核心的城市,更是連接臺灣南、北部的交通樞紐。臺中市既是西部走廊南來北往的轉運站,亦是各地美食的大熔爐,集各式美味光環於一身,琳琅百味,一如其薈萃的人文景觀。
臺中的遊覽景點
臺中有島內「文化城」之稱,主要有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中山醫學院、中國醫藥學院等,為臺灣公私立高等院校重要分布區之一,僅次於臺北。市區環境優美,街道整潔,主要名勝古蹟有中山公園、寶覺寺、孔廟、南天宮等。臺中市是臺灣第三大城市,這裡曾是臺灣政治權力中心,清朝時為臺灣首府,日本侵佔臺灣後在此設州廳。臺中市的旅遊資源以藝術人文展示館為主,如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美術館、臺中市立文化中心、臺中民俗公園、豐樂雕塑公園等。風靡全臺的眾多消費性餐飲風潮都源於臺中,聞名已久的泡沫紅茶店便是其中代表;眾多的個性餐廳及庭園餐廳更是風情萬種、花樣百出,營造一方恬雅氣氛,將臺中市的夜晚渲染得浪漫而愜意,吸引遊人親歷其境去感受臺灣的慢生活 。 其實臺中的很多景點都是免費參觀,收取門票的景點,一般也就人均20-50元人民幣左右。
目前臺中捷運也在積極籌建中,室內規劃井然,街道整潔幽雅,造就各式糕餅伴手禮品店遍布市野。再加上高等學府林立,文化氣息異常的濃厚,還有聞名中外的珍珠奶茶和茶室文化,也是源自臺中,因此在這裡素有「寧靜之都」的美譽!
臺中沒有地鐵,公共運輸只能乘坐公交,而景點之間距離又比較遠,所以導致出行不是很方便,時間充裕可以選擇公交,行程較緊可以選擇打車,打車起步價為1.5公裡70新臺幣,之後每300米加5新臺幣。臺中公交車可以使用現金,如果刷悠遊卡、一卡通、臺灣通、ETC卡等,前10公裡免費。記得上車下車都需刷卡!
臺中美食推薦
午飯建議在東海大學周邊吃,下午茶在東海大學的乳品小棧品嘗道地的臺灣牛奶,晚飯可以去逢甲夜市大快朵頤。住宿推薦在臺中火車站附近,因為這裡交通最為便利,購物美食應有盡有。
逢甲夜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逢甲大學周圍,屬商圈夜市類型,目前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夜市。逢甲夜市的創新、多元的美食小吃,所以與基隆廟口夜市共同取得「臺灣最美味夜市」頭銜。若遇假日人潮更是讓逢甲夜市主幹道塞得水洩不通。
逢甲夜市為創新小吃的原始地,其特色小吃,也號稱「全臺第一」,多元豐富,創新有趣的小吃這兒最多,像是臺灣的麻辣臭豆腐、章魚小丸子、大腸包小腸、起司洋芋、可麗餅、冰鎮糖葫蘆、懶人蝦、金桔檸檬汁以及炒麵麵包等都是在此發源,近年新開闢的慶和街有黃金烏賊等等。逢甲夜市讓遊客從夜市頭吃到夜市尾,美味小吃相當多樣,每個攤子都吃保證讓你有滿足感又不會讓你吃不飽,花少少錢吃到飽。提醒一下,最好是多人去夜市哦,不然你真的吃不了幾樣東西就會飽了,那就可惜了眾多的美味了。
四季如春的臺中市,冬、夏溫差僅10度,全年均適合出遊,準備好了嗎,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