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在經過了10個多月的調查後,美國交通運輸部發布調查報告稱,部分豐田汽車的意外加速並非由於電子油門的缺陷導致,而是因為油門踏板的機械故障導致的。油門踏板和腳墊故障曾經導致豐田汽車在全球範圍內召回800萬輛汽車。這份報告所得出的結論應該是豐田所盼望已久的,與豐田此前對召回事件的表態相一致。然而,這份報告並沒有這次召回事件畫上句號,反而激起了美國國內更多的質疑。
前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局長瓊·克雷布魯克(Joan Claybrook)表示,政府的調查結果顯然不足以說服美國民眾,因為事實上存在著很多腳踏板和加速器沒有問題卻依然發生事故的汽車,所以汽車自身失去控制是導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到現在為止,此事遠遠沒有最終結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縱觀此次前所未有的大召回事件的發展,沒有一方成為純粹的贏家,而是各有得失。豐田汽車的品牌形象遭到打擊,汽車銷量下降,還支付了巨額罰款,但卻得到了一個代價高昂的自省機會;美國政府、國會前後矛盾的說法讓它們的動機和威信遭到質疑,但是美國民眾不但沒有怪罪政府,反而嫌政府做的不夠多;媒體則由於"牆倒眾人推"式的一邊倒報導損害了它們的公信力。
如果說此事還有純粹的積極意義的話,那就是相關各方會更加重視汽車質量和安全問題,並且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從長遠來看,這有利於消費者。
豐田汽車獲得一個代價巨大的自省機會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此次規模巨大的召回事件中,豐田汽車絕對不是一個無辜者。該公司雖然受傷最重,但此事卻成為了它的一次絕佳的自省機會,儘管這是靠付出巨大的代價換回的。
在危機發生之前,豐田汽車的野心已經膨脹的相當大,超越通用汽車成為全球最大汽車企業的目標不斷鞭策它加速推出更多的新車型,而新車型推出周期不斷縮短,對於產品質量的重視也不再像過去那麼嚴格,導致了幾次規模達到數百萬輛級的召回,最終引起了美國政府、國會和媒體的窮追猛打。
不論此次美國交通部的報告是否就是事實,但毫無疑問,不論是電子油門設計缺陷,還是加速踏板和腳墊故障,都是會引起安全隱患的質量問題,說到底,都會危及消費者的利益。
豐田汽車顯然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且決定改變目前的發展思路。該公司社長豐田章男已經對外承諾將重回事業的原點——製造消費者信賴的汽車,為此,該公司正在改進質量控制系統,並且成立了專門的機構。這些舉措無疑將推動汽車質量的提高,逐漸挽回消費者的信心。
豐田如果在事情發生之初就積極進行公關,充分與公眾、媒體溝通,相信即便對產品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有質疑之聲,話語權亦不會被這種聲音完全奪取,出現輿論一邊倒的態勢。
履行職責的美國政府、國會威信受損了嗎?
將美國政府和國會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與此次的調查結果相對比,很多人得出了"陰謀論"的結論。有些觀點認為,美國汽車業已經從金融危機和破產威脅中緩過勁來,因此見好就收,給豐田汽車一個臺階下,否則繼續糾纏下去對美日雙方都沒有好處,也許會爆發更大範圍的貿易戰。
在這次事件中,美國政府和國會是否在刻意打壓豐田汽車?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一些國會議員在政府部門的調查結果出來前,就表示豐田汽車電子油門存在缺陷並且豐田汽車此前隱瞞了缺陷。國會還召開聽證會,破天荒的要求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作證。
無論怎樣,美國政府和國會的所作所為都在其職責範圍之內,不論初衷如何,客觀上很大程度地維護了美國消費者的利益。而且,美國的政治體制也要求政府和國會各司其職又互相監督。也正因為這一點,才引起了中國消費者對於自身權利未能得到充分維護的感嘆。
即使有質疑美國政府的"陰謀論"存在,但是相信美國消費者不會怪罪美國政府和國會的作為。相反,在事件初期,消費者組織反而不斷質疑政府對豐田汽車的監管不夠。
客觀上,美國政府和國會的「窮追猛打」也促成了汽車企業更加重視產品質量。美國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經宣布了幾項可能採取的新舉措,以確保車輛電子系統的安全性。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將考慮重寫規則,規定製動系統,無鑰匙點火系統規範操作,並要求在所有的客運車輛安裝事件數據記錄器。交通安全管理局將在汽車業進行關於電子油門控制系統可靠性的廣泛研究。該機構還將針對駕駛員的行為和踏板設計開始新的研究,努力尋找減少油門誤用的戰略。
話說回來,美國政府歷史上曾經多次為了保護本國汽車工業而打擊日本汽車企業,所以也不擔心此事會有損它們的形象和威信。美國國會與政府最重要的是對選民負責,著實用不著對國外媒體的言論非常在意。事實上,美國曾被認為是很多陰謀的始作俑者,即使這次召回仍然被視為美國政府的陰謀,又有何妨呢?
美國媒體反思公信力受損
在豐田召回事件中,媒體扮演了什麼角色,得失幾何呢?
2月8日,美國交通部的調查報告出爐後,《商業周刊》、《哈佛商業評論》等媒體發表文章對於媒體此前的報導進行反思。《商業周刊》稱,美國媒體應該就召回向豐田道歉,並不是只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一家媒體需要對豐田風波負責,美國其他大量的媒體對於該事件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的整個媒體行業都需要對豐田道歉。
《哈佛商業評論》也表示,豐田汽車在此次危機中被美國新聞界、政府部門和專家證人中傷污衊。而且,政府部門和媒體需要從豐田事件中學會系統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誤導民眾,引起民眾對整個汽車工業的懷疑。
按照傳播學的理論,普羅大眾都是盲目的,而媒體報導會左右大眾的判斷。因此,那些反覆播放豐田汽車剎車失靈視頻的媒體毫無疑問助推了事件的發展。而且,縱觀美國媒體對此事的報導,幾乎都是一邊倒。毫無疑問,美國交通部的報告公布後,這些報導將會傷及美國媒體的公信力。
中國啟示:尚難效仿美國的監管
此事對中國汽車市場和中國消費者又有何啟示?首先,美國政府對於汽車質量監管的法律法規比較完善,監管部門高度重視,這一點值得中國借鑑。當美國消費者享受豐田汽車無微不至的召回服務時,中國消費者卻遭受了特別對待,對此,媒體和消費者普遍表示中國關於汽車召回的法律法規不完善、相關部門監管不夠。
然而,中國現行的關於產品質量責任的法律法規卻不支持中國消費能夠享受到類似美國消費者那樣的待遇。中國現行的《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缺陷汽車召回管理規定》都不足以有效約束或者懲罰那些出現嚴重產品質量問題的企業,因為罰款金額很低,只有區區幾萬元而已。而美國的《產品責任法》則要嚴厲的多。
此外,美國國會對於美國政府部門的問責也難以被中國所效仿。基於以上原因,中國目前仍難以效仿美國對汽車召回的嚴格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有報導稱,正在修訂中的《缺陷汽車召回管理規定》有可能從一個部門規章升格為國家法律,並且罰款數額也將增加。果真如此,那麼,中國政府對汽車召回的監管將較之前嚴格一些。
(責任編輯:史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