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熱愛實驗的焦耳與熱功當量

2020-12-15 科學網

 

■扈中平

 

在124年前的今天,1889年10月11日,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逝世。

 

焦耳生於1818年12月24日,是19世紀英國的物理學家。焦耳的父親是釀酒廠的廠主,焦耳5歲時,醫生發現他的脊柱側彎。以後7年,他多次在醫院接受矯正。身體的缺陷使焦耳休學在家,並利用空閒時間自學化學、物理。之後,他有機會結識了當時的化學家道爾頓,於是他就拜道爾頓為師,虛心求教,逐漸走上了科學實驗的路。

 

焦耳後來以實驗精確著名,但初期的實驗並不順利。一次,他研究伏特電池時,曾因為漏電將一匹馬差點電死,也曾將一個釀酒廠的工人電暈。還有一次在研究回聲測距時,被射出的火藥燒光了眉毛。

 

焦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中度過的。1840年,焦耳多次做過通電導體發熱的實驗。他把通電的電阻絲放入水中,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強度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的關係,這個規律就叫焦耳定律。

 

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焦耳繼續探討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能的數量和轉換的關係。1843年,焦耳宣布:自然界的能是不能毀滅的,哪裡消耗了機械能,總能得到相當的熱,熱只是能的一種形式。這一結論在當時立刻引起轟動。因為它打破了統治多年的所謂熱質說的機械唯物論觀念。

 

1847年,焦耳做了迄今仍被認為是最好的實驗:他在量熱器裡裝了水,中間安上帶有葉片的轉軸,然後讓下降的重物帶動葉片旋轉,由於葉片和水的摩擦,水和量熱器都變熱了。根據重物下落的高度,以及量熱器內水升高的溫度,就可以計算出熱功當量的值來。

 

焦耳還用鯨魚油代替水來做實驗,測得了熱功當量的平均值為428.9千克重米/千卡。接著又用水銀來代替水,不斷改進實驗方法,直到1878年,這時距他開始進行這一工作將近30年,他已前後用各種方法進行了400多次實驗。他在1847年用摩擦使水變熱的方法所得的結果跟1878年的實驗結果是相同的,即為423.9千克重米/千卡。一個重要的物理常數的測定,能保持30年而不作較大的更正,這在物理學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事。這個值當時被大家公認為熱功當量J的值,它比現在的J的公認值:427千克重米/千卡約小0.7%。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做出這樣精確的實驗來,說明焦耳的實驗技能十分高超。

 

1847年,在牛津召開的英國科學協會的會議上,焦耳再次宣傳自己的理論,這位不屈不撓的實驗家,面對懷疑和非難,堅定地聲稱各種形式的能可以定量地相互轉化。1852年,焦耳和開爾文合作,發現了著名的湯姆孫(即開爾文)—焦耳效應。這是一個關於氣體受壓通過窄孔後膨脹降溫的效應,它為近代低溫工程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降溫辦法。

 

直到1850年,來自不同途徑以不同方法獲得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許多科學家都先後宣布了和焦耳相同的結論,焦耳所做的一切才得到了大家的公認。1850年焦耳成了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焦耳也最早提出了能源危機的概念。1843年,焦耳以蒸汽發動機為研究對象,他發現當時最佳的「可尼斯蒸汽發動機」所產生的熱量換算成做功的機械能量,竟然是發動機實際做功的十倍。因此,蒸汽發動機90%的做功能量是以熱的形式浪費掉了,最佳發動機的做功功率只有十分之一。這篇研究報告招致工業界長期的攻擊,甚至到1860年仍有人批評,焦耳只會用發動機做實驗,卻無法製造更高效率的發動機。焦耳對這些攻擊都未爭辨,他注意的是人類更長遠的危機——能源枯竭。當時,焦耳就計算出英國的煤儲藏量,推算在1965年,英國就會無煤可用,他建議國家要不斷地尋找取得能源的新方式。

 

焦耳還用熱的角度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他仔細地計算隕石在大氣摩擦中產生的熱,發現地球上空大氣層的厚度,剛好能提供足夠的摩擦阻力,將大部分的隕石化為灰塵,保護地球上的生命。焦耳寫道:「這個大自然,機械、化學與生物能量在時空上不斷地互相影響著,但是宇宙仍然維持著次序,並且清楚、準確的運轉,不管其間有多少能量複雜的變化,宇宙仍是穩定和諧的。」

 

後人為了紀念他,在國際單位制中,把功和能的單位定為「焦耳」。

 

《中國科學報》 (2013-10-11 第11版 真相)

相關焦點

  • 他是啤酒廠老闆,更是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焦耳的傳奇一生
    焦耳,英國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1818年12月24日,焦耳生於曼徹斯特附近的索爾福德。父親是個啤酒廠廠主,生活富裕。但焦耳從小體弱多病,所以童年一直沒有沒有正規上學,一直在家跟父親學釀酒,並利用空閒時間自學了化學、物理。
  • 能量守恆定律的發現者——焦耳
    焦耳的最初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他從實驗中發現電流可以做功,這激發了他進行深入研究的興趣。據說為了判斷電流的大小,他曾經有過一個極為硬核的操作:據說他曾經把電流引到馬的身上,憑藉馬受到電流後跳躍的高低,判斷電流的大小……
  • 為什麼沒有永動機,從焦耳的探索歷程中我們又發現了什麼?
    他很喜歡電學和磁學,對物體實驗特別感興趣,後來成為英國曼徹斯特的一位釀酒師和業餘科學家。焦耳可以說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傑出的科學家。開學後,焦耳把自己做的試驗都告訴了老師。道爾頓笑了,說:「這些實驗中,只有最後一次你做對了。」他諄諄告誡焦耳:人們只要掌握了光的速度和聲的速度,就可以從看到閃電到聽到雷聲的時間,推斷出閃電發生在相距多遠的地方。  焦耳聽了很驚異:「難道枯燥的數學中會藏著這麼多學問?」
  • 那些偉大的物理學實驗(上) | 線上科學日
    我們關於這個世界運行機制的裡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也往往是通過十分精妙、獨到而又簡潔的實驗來發現和證明的,這些實驗蘊含著「令人窒息」的科學之美。在這些實驗中,我們挑選了十個我們認為十分偉大的物理學實驗與大家分享。當然,如果你有其它的補充,歡迎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
  • 1克TNT當量等於1000卡路裡,TNT當量是怎麼來的?
    二十世紀初TNT被廣泛使用,在原子彈發明後,原子彈爆炸釋放的能量超過10萬億焦耳,能量數值非常大,此時再用焦耳作為能量單位非常不方便,TNT就很自然地成為了比對標準。依照常規辦法,取個中間值(4687焦耳)就可以作為比對標準,但是我們知道1克TNT當量定義為4184焦耳,這是因為科學家認為4687這個數太單一了,不容易記住,反正TNT釋放能量也不是恆定的,我們可以把這個數優化一下。
  • 【科學家的故事】狂熱的科學實驗達人——焦耳
    焦耳自幼跟隨父親參加釀酒勞動,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青年時期,在別人的介紹下,焦耳認識了著名的化學家道爾頓。道爾頓給予了焦耳熱情的教導,教給了他數學、哲學和化學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為焦耳後來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道爾頓教會了焦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研方法,激發了焦耳對化學和物理的興趣,並在他的鼓勵下決心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 關於焦耳定律實驗的改進
    焦耳定律是初中物理很重要的知識點,它揭示的是電流通過導體時電流的熱效應的大小的影響因素。根據焦耳定律Q=I2Rt可知,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所以實驗的目的旨在驗證電阻R和I對產生熱量的影響,我們需要反映出電流產生的熱量Q這個物理量。課本當中準備的實驗(圖1)為用電熱絲加熱密封容器內的空氣,通過空氣受熱膨脹推動壓強計內的夜面上升,通過液面差的高低反映產生熱量的多少。
  • 「神光」升級裝置獲千焦耳能量輸出—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7月26日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神光」驅動器升級裝置高能拍瓦雷射系統,應用國產最大口徑介質膜壓縮光柵,於本月完成全口徑脈衝壓縮器的調試,分別實現了1035焦耳(8皮秒)和970焦耳(1.7皮秒)千焦耳級皮秒高能短脈衝輸出。
  • 探析有關焦耳定律實驗的五個問題
    焦耳及焦耳定律簡介焦耳簡介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做了大量實驗,於1840年最先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的關係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 你要的焦耳定律實驗都在這裡!
    小明:沒有啦,實驗探究題丟分了!老師:怎麼回事呢?小明:探究「焦耳定律」的那個實驗沒看的太明白。老師:可是這個實驗題的探究目標和焦耳定律的內容你都知曉的啊!小明:嗯……可是……裝置有些陌生…… 在平日的解題過程中,肯定有很多同學會產生和小明一樣的困惑,面對探究焦耳定律的不同實驗,找不出裝置的共性和差異。尤其是在資料信息比較充分的當下時代,不同地區中考試題中頻繁出現的「新」實驗裝置,「分分鐘刺瞎眼睛」(某同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