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到了回憶的時候,真實的也像假的一樣。歷時一學期四個月的臺灣生活,恍如一夢……
2015年秋季,我作為交換生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研習。文大又名華岡,因其在陽明山的校地原為一片橘子園,未有名稱。創辦人張其昀在建校之時,以「美哉中華,鳳鳴高岡」勉勵文大師生要有崇高胸懷,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善盡心力,學校所在地因此得名「華岡」。故在中國文化大學就學或服務的人員都可稱為華岡人。
文大校舍皆以中國宮殿式建築呈現,外型典雅巍峨。校園內處處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如教學樓的名字為大仁館、大成館、大恩館等,女生宿舍為大雅館和大慈館,男生宿舍有大莊館、大倫館,校園道路皆以古聖先賢的名字命名,如孔子大道、老子大道、孟子路……
在風景幽美的文化大學,我師從臺灣著名畫壇伉儷——許坤成教授和翁美娥教授,學習漆畫。兩位老師皆在法國國立東方研究院(INALCO)取得美術史博士學位。許老師為美術系系主任,魁梧高大,風趣幽默,是後立體畫派的創始者;翁老師嬌小美麗,皮膚白皙通透,通靈睿智,也是一位時尚大咖。
在漆畫課堂上,同學們觀看許坤成老師繪製作品。
翁老師在輔導學生
他們十分熱愛中華文化,曾多次參與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在藝術上頗有造詣。平日裡,兩位老師除了星期天去教堂禱告,其它時間都在畫室和學生一起畫畫到很晚。學生如遇問題便隨時請教,老師都會毫不吝嗇地將後立體派和漆畫技法授予同學們,並告訴學生,畫家要有自己的繪畫創作思維,及獨特的繪畫語彙。這些,令我們十分敬佩。
雖然他們今年都已有70歲,但心態依然很年輕,對待專業比學生都要用功。在因材施教的宗旨下,待學生更是耐心有加,愛心滿滿,被同學們親切的稱為許爸、翁媽。記得,第一次上課,許老師與翁老師為我們幾位陸生首先講授了很多漆畫知識,還熱情的讓我們欣賞了他們的作品,並耐心講解其創作構思及繪製過程。
最初,翁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趕快畫,要抓緊時間,不然來不及了!」、「妹妹加油!」等話語。也因為她說:「如果畫的好,可以參加2015年11月在臺北松山文創園舉辦的漆畫展。」以至於後來的日子我都是在漆畫教室度過。
我從最初由於不習慣漆畫教室裡的氣味,要每天早上第一個進畫室,提前帶上口罩,打開門和排風扇,在門口等一會才能進去。到漸漸習慣了這種氣味,甚至近距離仔細研究老師的漆畫作品時,還能聞到隱隱的香味。直到後來,每次進畫室都成為了一種享受,因為有兩位可敬可親的老師、可愛友善的同學,還有熟悉而習慣的漆味……我想這就是大漆的魅力!
在參加過漆畫展之後,緊接著準備「2015新異象論壇論文發表會」的相關資料。翁老師說,論文將集結出版為《「新異象論壇」藝術論文集》,是具有審查機制之國際性期刊(ISSN 1990-6056)。當得知還沒有陸生在這一期刊上發過文章時,我更想要試試了。之後因為寫論文,我忙到不能更忙,經常熬夜至凌晨2點多才睡覺。經過無數遍地校對、修改,終於在離開文化大學前把論文寫完、定稿。
論文發表會證件
2015年12月19日 「新異象論壇」論文發表會集體合影 右二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李彩霞
2015年12月19日,李彩霞在「新異象論壇」論文發表會現場進行論文報告及答辯。
我曾自認為在學習方面已頗為勤奮和努力,但在這些日子裡所看到兩位老師在學術上的專注與敬業態度,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所謂的「用功」還遠遠不夠!就在回大陸前的那天晚上,我專門去了趟漆畫教室,看到許老師和翁老師依舊在埋頭畫畫,心裡有萬般的不舍。我從之前對漆畫這一專業的茫然無知,到有了較清晰的理論認知與繪畫的創作實踐,尤其是在美術觀念上的轉變以及做學問的態度,每一個過程的進步都離不開兩位老師的耐心教導與影響。
為了擴充自己的學識眼界,也為了珍惜每分每秒的學習時間,除了必修課,我還旁聽了陳鵬仁教授的《中日外交史研究》和王大智教授的《美術考古》及洪昌轂教授的《水墨人物研究》等課程。就在我寫這篇文字時,又翻看了當時的這些聽課筆記,曾經的上課情景清晰的浮現於眼前,仿佛回到了那段顧不上吃飯沒時間睡覺的日子。
只要想學習總會有機會的。很幸運,陳鵬仁教授帶我參加了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5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觀看了臺灣京劇《孫中山》,使我對孫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2015年11月11日至12日,為期兩天的「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5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為六場,每場會議皆有不同的學術權威人士擔任主持人,圖中間者為中國文化大學陳鵬仁教授主持第五場會議。
2015年11月12日晚,在國父紀念館大會堂舉辦的《臺灣京劇——孫中山》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一級演員擔綱主演,帶領臺灣地方戲曲新生代挑梁,尤其是久未在幕前出現的著名演員馬之秦和楊懷民的客串演出,更是該劇一大亮點。
2016年1月16號,回大陸的前一天,我又一次去臺北故宮觀看米芾、黃公望等人的書畫展,站了足足7個小時,看得如痴如醉心情澎湃。通過讀古人的書畫作品,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向傳統藝術學習的時候一定要看真跡!
人在潛意識中,總會去尋找與記憶相熟的東西,一種聲音,一種色調,或是一種味道。回首臺灣的那四個月,猶如穿越一般。記憶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唯獨打開從臺灣帶回來的漆畫作品,嗅到大漆獨有的暗香,便會立刻清醒,仿佛又回到了大仁館319漆畫教室,坐在翁老師身邊,看她畫畫……
翁老師曾在一次講座上講到自己和許老師今年即將退休,即將離開任教40年的文化大學時,不禁潸然淚下。可想而知,一位七十歲老人是多麼眷戀她為之付出心血和青春的地方。我又何嘗不是呢?雖然在文大的時間比較短暫,但也有我每天背著書包往返於畫室、教室和圖書館的身影。
時間太短又過得太快,我在文化大學學習生活,好似當年豐子愷留學日本時如饑似渴的學習狀況——入寶島怎能空手而歸?看著帶回來的參展漆畫作品和發表在國際期刊的論文,心裡有了點底氣,終不負那吃苦也像享樂似的時光。遺憾的是,我遊歷的地方太少,還未來得及品味臺灣,就要整理行囊,匆匆而回、
真的真的好想念文大,想念這間漆畫教室和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即將結束臺灣之行的前幾天,重感情的翁老師(左一)說,雖然我們幾位陸生還沒回去,但已在想我們了。還有什麼比離別更痛苦?唯願兩岸關係越來越好,來往能夠暢通無阻。
感恩母校河南大學,還有我敬愛的老師們,讓我有幸赴對岸交流學習!感恩臺灣文化大學給予我耐心教導的各位老師和對我有很多幫助的善良、可愛的同學們!
註:作者系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4級美術專業研究生李彩霞
編輯:江源
更多臺灣新鮮資訊,請持續關注
「Discover臺灣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