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樹英2012第一屆學生至今,我們有幸與無數可愛的孩子相遇,而他們之中也有許多人從生活學習了四年的大學陸續畢業。選擇就業、繼續深造、回國、繼續留美、或是創業,每個人都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樹英也藉此機會,回顧過去,同時作為樹英的一種傳承,推出全新的專欄——樹英人畢業了。作為每年暑假的固定項目,樹英人畢業了專欄匯聚了該年度畢業的樹英人各自截然不同的大學感受和人生思考。這既是讓學弟學妹們從過來人身上得到啟發的機會,也是讓學長學姐們回顧反思自己成長的深度探討,並力圖通過最走心的文字展現給大家最獨特有趣的靈魂。
樹英2016 徐雪婧
2019年12月畢業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主修生物化學(Biochemistry)
法語(French)
研究生將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專業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entistry, DMD)
+
樹英成長
樹英成長,你長什麼了?
有這麼一句話,「勸人學醫,天打雷劈」,成為醫者的道路布滿艱難險阻。雖然美國的醫學院(Med School)與牙醫學院(Dental School)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但是成為牙醫的過程並不比學醫輕鬆。不論是醫科還是牙科,都需要數年的潛心修學,耐著性子一點點啃下堆積如山的課本知識。徐雪婧學姐作為生化專業的survivor,在pre-dental這條路上可以說是什麼都見過了:剖過動物,也讀過人心。
放過「太完美」的自己
雖然一邊吐槽著Biochem太難了,直言當時選擇它就是對自己能力太自信,但是雪婧學姐對待學習一直很認真,也不錯過任何學習新事物的機會:在法語課的時候,從歐洲人寫的journal裡探尋南美被奴役的歷史與文化;她也會在lab中與mentor合作完成論文所需要的解剖和實驗。WashU作為科研大校,生物化學的課程量不容小覷。雪婧在大三的時候還需要一邊應付DAT(Dental Admission Test)一邊準備學校的期末考試,雪上加霜的是和當時最好的朋友也生了間隙。回憶起那個四月,「是崩潰的」。所幸,平時的積累足夠紮實,雪婧謙虛地表示現在回看當時的成績「還過得去」。值得慶祝的是,雪婧不僅順利通過了DAT,也已經摘得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橄欖枝,即將在秋季開啟下一段牙醫學院的旅程。
對自我的高標準是一把雙刃劍。提到如何看待「力爭完美」的心態時,雪婧表示在意GPA的應該的,但是不能過度在意,「就算有一門課很可惜拿了B,在最後也頂多只會改變GPA小數點的後面第二位」。大學的課程的績點走勢,也並不能完全用來預測未來在專業方面的表現。除了學習之外,更應該留些精力和時間給社交。
看到過不幸,也珍惜眼前的「小確幸」
在解剖時,常常需要全身心專注在那一把泛著冷光的刀尖,不出差錯地用它挑開肌肉組織,是個需要極致謹慎與觀察力的活兒;同樣的,雪婧在與人交往中也保持著極高的敏銳感。談起在WashU參與新生的camping orientation,雪婧總會開著玩笑回憶起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未來的同學住在小木屋、和剛認識兩三天的人成為「family」… 雖然很不可置信,但是短短幾天內,family裡的每個人都漸漸拿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成長故事作為鑰匙,打開了對方的心房。令雪婧沒有想到的是,那些被眼淚和絕望填滿、捆綁著暴力和壓迫的情節,竟然真的是身邊人的親身經歷。儘管只是稍稍帶過一兩句,但是雪婧的言語中還是夾雜著震驚與不安,「真的是沒有想到…平時一個人在國外,還是要保護好自己。同時也要注重心態和情緒的調節,遇到心理上的問題不要一個人扛,有很多朋友和老師都會願意成為傾聽者,一起解決問題。
可能正是因為被交付過這樣沉重的秘密,雪婧更加在意生活中那些令人雀躍的小細節。她會娓娓道來像「emotional rollercoaster」的orientation帶隊經歷,也總會笑著提起和身邊那位ta的故事:因為另一半比較宅,好不容易出去hiking一次,結果把吃的和車鑰匙一起鎖在車裡了。還有一次,男朋友爸爸和自己的家人因為語言不通 「雞同鴨講」了半天… 和他認識是在暑期認識的,並在美國的國慶節確認了關係。說來也是很別致的浪漫:每每到他們的戀愛紀念日,整個美國都在舉杯歡慶。
每個階段的破碎與完美、沉重或愉悅,都應該成為這一路上的風景,不論是牙醫還是人生,都值得披襟斬棘地走下去呀。
Q:選擇生化專業和WUSTL的契機?
A:當初申請大學的時候就想學醫,WashU的pre-med資源和醫學院都一直比較出名。生物化學這個專業是大二選的,覺得自己的學習能力是完全可以的,結果大三開始之後發現是難度很高的,但是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改了(笑)。本來生物專業也有更加輕鬆的track選項,考的也會輕鬆一點,但是我選擇的比較難,學習花費的時間和考試的難度都高了很多。
Q:生化專業的難度具體在哪裡?
A:生化專業結合了生物和化學,並不是只盯著其中一個部分來看的。前期更多的是考方法論,按照章節來複習就可以;但是後期是把生物和化學放在一起,就不只是一個molecule或者cycle,而是系統性地考慮整體,並且時刻檢查思路是否正確。這需要前期的基礎知識紮實(其實還有老師批卷子太喪心病狂)。Biochem對我來講還是很難的,但是如果只是想要學醫,千萬不要以為一定要學生物專業才可以。Pre-med並不是一個專業,而是一個對未來規劃的道路:哪怕你是學攝影專業的,只要把申請醫學院必修的課都按時上完了,照樣也是可以申請的。
Q:可以講講申請dental school需要做的準備嗎?
A:申請牙醫學院最重要的之一是shadowing experience,一般學校都會說100小時以上比較competitive,越多越好。我在大二的時候shadow(的時間)最多,大三主要專心搞考試和申請。Shadow的過程挺有趣的,第一個帶我的牙醫是一個70歲的老爺爺,特別鼓勵年輕人嘗試牙科,而且對國際生和別國的文化很感興趣,所以我們的關係也很好。和他聊的多了之後發現,牙醫的生活比較相比醫生更加自由和可控,所以我也比較嚮往這樣的生活,最終考慮把這個作為目標。
Q:如何評價WashU?
A:WashU的學術的確很強,當然我也沒見過體育這麼爛的學校(笑)。學校的學術氛圍很濃,考試比較難,但是我掃過一眼UPenn的生化卷子,感覺都不知道在考什麼,可能還更難一點。雖然來之前沒有多加考量就選擇了它,但是來了之後覺得很開心,WashU對國際生也比較友好。校園的規模我也比較滿意,比起那些走在路上看到的都是陌生面孔的「大校」,或者是感覺整個學校裡的人都互相認識的文理學院,WashU這個校園size我感覺正好,走在路上會偶爾遇到熟人。還有,WashU的宿舍真的是全美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雖然都是錢換來的哈哈哈,還是很懷念住宿舍的日子!總的來說,學的很開心,所有人都很nice。
Q: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最喜歡的課程嗎?
A:法語課我都挺喜歡的。法語部門的教授人很好,有一個小老太太,我這一個班結課的時候她剛好也退休了,學期結束的時候特別動情,還掉眼淚了。因為法語的高階課規模很小,一個教室也就7-8個人,我們天天都在讀書寫essay,通過essay和討論也會有很多和老師的互動。那節課上會讀一些很有趣的歐洲人16世紀的journal來了解當時的文化衝突與融合,比如歐洲的醫學生生活,溫泉療法,還有對於南美那塊土地的奴役之類的。雖然不像有些法語文學課上需要做規定題目的分析,但是這門課的老師也會積極組織課堂討論和分享,同時在project的主題選擇了給了我們很高的自由度。讀讀這些故事、拓展一些見識也挺有意思的。最後一節課的時候,老師竟然還很感激我們花了這麼多心思看書、提供給她很多新的思路。自己也會覺得很開心得到老師的認可、很有成就感。
Q:之前有了解到學姐有在法國的交換經歷,可以具體講講學法語的經歷嗎?
A:法語是我在上外附中的時候選修的第一外(結果作為第二外的英語水平比法語高了不少)。法語這些年的經歷也挺好的,我是初三五月份去法國交換的,玩的很開心。很搞笑的一件事是住家見面和老師說,「不知道徐雪婧在說些什麼,但是她人挺好的」。現在回想起來就覺得,我當時口語那麼差嗎,當時可是我的法語口語巔峰誒。
學習法語的過程一直比較隨性。其實我大一是想學德語的,後來因為排不上課就作罷了。後來其實學法語對GPA挺有幫助的,起碼是一門比較「穩」的課。我個人是覺得在大學學習語言不會很紮實,但是我也有朋友沒有第二外的基礎、從零開始學習,去更多國家交流,也學的很開心,是一種很好的體驗。
Q:遇到過什麼學業上的挑戰嗎?又是如何進行調整的呢?
A:我比較在乎GPA,經常擔心的就是自己拿不了A,會freak out。大三的時候,同時學習生物化學,還要準備DAT(Dental Admission Test)。DAT的準備本來也不是很充分,結果DAT考試完之後兩三天就要立刻去準備生化的期末考試。那個四月份,我和最好的朋友產生了矛盾,心態、學業上的壓力很大,整個人都挺崩潰的。
後來發現,一門課拿個B其實沒什麼的,就算是一門「炸了」也只是影響到GPA小數點的第二位。現在我還是很在乎GPA,但是我更多的是「盡人事,聽天命」。課程的表現並不會完全決定在專業道路上的走向。還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努力的同時不要把自己逼著麼緊,也要放一點精力在社交上。
Q:學醫是一條長、並且有點孤獨的道路。想給同樣有學醫意向的學弟學妹什麼建議?
A:學醫對於國際生來說實在是很難,學弟學妹們可以選擇加入牙醫哈哈。學醫並不是會學、GPA高就可以了,美國的醫學院要求學生全面發展,leadership,志願活動,人際交往都是他們參考的依據,而有的時候申請醫學院靠的還有運氣。學醫的人不少,但是學醫是需要賭注的;我不太敢賭,所以面對這樣的高風險,有點打退堂鼓。所幸,發現了牙科這個領域,結果比對醫科更加著迷。
建議的話,如果真的決定要學醫了,一定要下定決心,同時也要規劃好這四年的安排,對自己的能力和執行力都要有一定的評估,儘量按著計劃來。例如,很多醫學院或者牙醫學院看到學生的research經歷會很感興趣,所以許多人會早早地加入實驗室。如果是要讀MD/PhD的話,深入的research經歷是必須的,而且要能發表一作/二作的文章。時間管理方面,如果不想要gap year的話,大三可以同時準備MCAT/DAT和申請,壓力也會比較大。如果想要gap year,又或者GPA、profile不夠理想,可以大四申請醫學院。
要享受大學的四年吶,真的是最歡樂的時候 ;)
樹英學會 Class of 2020 錄取結果統計
樹英成長2020 | 基於兩種立場我會罩著你——張珉嘉(西北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Stepping Stones —— 程淳(埃默裡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與自己和解 這是我的樹英成長——包亦昀(康奈爾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楊哲清(紐約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I Did It My Way ——孫嘉穀(康奈爾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終有輕舟越過萬重山——曾家鈺(富蘭克林馬歇爾學院)
樹英成長2020 | 未生——孫一禕(維克森林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四方食事,人間煙火——趙雪倫(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
樹英成長2020 | 原來我,是可以被依靠的啊——張詩涵(範德堡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Step Out of My Comfort Zone——徐郅佳(紐約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致姍姍來遲的你——黃一漪(波士頓學院)
樹英成長2020 · 轉學 | 限定遊戲——肖涵(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
樹英成長2020 · 轉學 | 尋找答案的兩年——項楠(塔夫茨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轉學 | 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金子鶴(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
樹英成長2020 · 轉學 | 如果可以——公雲帆(西北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轉學 | 順其自然——芮子言(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
樹英成長2020 · 轉學 | 成功永遠屬於擁有實力的追夢者——張溢晨(康奈爾大學)
樹英成長2020 | Awkward Persuit —— 劉宣成(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
樹英成長2020 | 意難平——趙炫寧(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全獎)
樹英成長2020 | Some call it 中介,I call it home ——馮葶昀(紐約大學)
樹英Parents 2020 | 與夢相伴——趙炫寧家長(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全獎)
樹英Parents 2020 | 感恩節的心裡話——孫一禕家長(維克森林大學)
樹英Parents 2020 | 貓娃亦虎妞——包亦昀媽媽(康奈爾大學)
樹英Parents 2020 | 走過一個真正「陪伴」的申請季——程淳媽媽(埃默裡大學)
樹英Parents 2020 | 遇見——陶佳潞媽媽(威廉瑪麗學院)
樹英Parents 2020 | 探索未知,有趣人生——黃箐閣家長(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樹英Parents 2020 | 塵埃落定——趙寧淇爸爸(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
樹英Parents 2020 | 遇見樹英,我們的小確幸——劉宣成媽媽(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
樹英Parents 2020 | 永遠的家人——馮葶昀媽媽(紐約大學)
樹英Parents 2020 | 就這樣長大——呂竺音媽媽(波士頓學院)
樹英Parents 2020 | 最後的選擇也是最好的——Melissa媽媽(紐約大學)
樹英Parents 2020 | 記一段相互陪伴的旅程——陸秋依家長(波士頓學院)
樹英Parents 2020 | 焦頭爛額不如佛系——王菁伊媽媽(波士頓大學)
走過申請季2.0 | No.1 闢謠!熱搜「頭條學霸」雷孟子昂的真相究竟為何?
走過申請季2.0 | No.2 劉詩茵和達特茅斯學院
走過申請季2.0 | No.3 肖楚涵和範德堡大學
走過申請季2.0 | No.4 程淳與埃默裡大學
走過申請季2.0 | No.5 走在成長的路上:趙炫寧和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
走過申請季2.0 | No.6 張珉嘉和西北大學
走過申請季2.0 | No.7 金亦暘和斯沃斯莫爾學院
走過申請季2.0 | No.8 馮葶昀和紐約大學
走過申請季2.0 | No.9 耿旖然和康奈爾大學
走過申請季2.0 | No.10 夏藝航和卡內基梅隆大學
走過申請季2.0 | No.11 孫一禕和維克森林大學
走過申請季2.0 | No.12 楊哲清和紐約大學
走過申請季2.0 | No.13 劉宣成和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
走過申請季2.0 | No.14 徐子涵和聖母大學
對留學感興趣的朋友
可以聯繫王老師:18616770219
或掃碼添加微信
[更多申請故事]
[從這裡開始認識樹英]
[他們的申請故事]
Brown University:開始懷念申請季 | 得失輾轉御城蕪 言止清寥嘆陌路
Cornell University:乖乖聽話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人生若失去方向,便選擇更艱難的那條路吧
University of Chicago:點滴拼湊中與芝加哥的意外邂逅 | Congratulations from UChicago | 我和樹英的緣分 | 與清醒為鄰 |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Wellesley College:願Wellesley的榮光歸於你 | 總有一些什麼,比offer更重要
Swarthmore College:我的成長日記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終於等到你 還好沒有放棄
Duke University:申請季不言放棄
Harvey Mudd College:我的申請季,從一個失敗的賭局(Gambler’s Ruin)開始
Haverford College:一個和別人大同小異卻是我自己的故事
JHU:做個普通的好人
Northwestern University:只要方向對了,我不在乎比別人走得慢一些 | 一個北京女孩的樹英成長日記 | 在申請季中尋找自我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出國那麼辛苦,一起努力會好很多吧 | 開始 | 感恩遇見你,感恩還是你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樹英成長,你長什麼了? | 所謂勇氣就是知道不畏懼什麼,也知道畏懼什麼 | 那些樹英教我的事 | Go forth and have no fear,要相信,上天自有好的安排 | 我與樹英與成長 | 成長,永遠都是進行式 | 擦肩而過 | 生活永遠都會給你最好的選擇
Smith College:撞在這個不言而喻都變成言而不喻的世紀上
Rice University:一蓑煙雨任平生 | 米飯女神給樹英的情書
Vanderbilt University:你是我最重要的決定 | 樹英帶給我的改變 | 此心安在,便是吾鄉 | 來自學姐的一封信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Emory University:最明智的決定!樹英Class of 2015 | Alice夢遊仙境記之樹英奇遇記 | 我想活的開心
UCBerkeley:學一個錯誤的真理 | 還好沒放棄,還好遇見了你 | 所謂成長 | 難忘一起走過的日子 | 故事的最後
UCLA:What’s my favorite?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吃貨也是有夢想的
NYU:我的兔子洞奇幻旅行 | 分享一個Taylor Swift的BFF的小學妹的故事 | 從「傻瓜」到「樹英人」 |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USC: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愛,長在我們的心底的地方 | 謝謝讓我遇見你 | 樹英的樹 | Oxymoron | 原地落體,自由起飛 | 救贖迷茫的自己 | 唯有自己不可辜負 | 這不是一篇人生啟示錄
CMU:沒風你就使勁划槳 | 沒人走的路也是路 | 在願望的最後一個季節
Tufts University:樹英三年
GIT:少年四維特別煩惱
Hamilton College:Know Myself | 相約在四季 | 檸檬芝士味的那些日子呀
Cornell University:接納失敗是一種勇氣 | 經歷過漫長的寒冬終將會迎來春天
Barnard Collge:論增發之不可得-後樹英成長記
USC:夢校,我來了
Cornell University:幸運
UCLA:這位實現夢想的女人,她背後的男人有兩個
Columbia University:A Thank You Letter to ShuYing | 在光中看見光
Emory University:最好的安排
Middlesex School:來自Middlesex的一封信
[家長眼中的樹英]
Brown University:遇見樹英,是人生一場美好的邂逅
Duke University:哲學家媽媽和拖延症孩子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有樹英的陪伴,申請季一樣快樂
Vanderbilt University:最美的遇見 | 申請季,看到別人眼中真實的Max | 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
Hamilton College:偶然中的必然
Smith College: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UCBerkeley:樹英,一直都在! | 我們的申請季,一起走過的日子
Emory University:和樹英的美麗約會 | 淡淡的幸福
NYU/Cornell:這對姐妹來自NYU STERN和Cornell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一場美麗的遇見 | 走過申請季 | 見證成長 | 與樹英同行
USC:樹英,一個讓藝術生夢想成真的地方 | 執我所愛 | 申請季,和女兒一起成長 | 小趙和一個叫「樹英」的地方
CMU: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University of Rochester:憑海臨風,以夢為馬
GIT:無法摻水的成長
Boston College:女兒人生中最豐富的四年
[如何加入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