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說是鍊金實驗室推出的一檔關於合格前輩心路歷程的採訪板塊。我們選擇出色的合格同學,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他們是如何合格心儀院校的,希望對大家的進學提供有利的幫助。
本期前輩
姓名:李偉嘉
參加課程:冬季情報專業課
合格院校:名古屋大學 廣島大學 金澤大學
前輩說: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制定合適自己的學習策略
熱熱鬧鬧的春節小長假結束了,同學們也差不多要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了。為了督促大家學習,今天小編帶來了一位已經合格三所優秀國立大學的前輩-李偉嘉。請他給大家談一談自己的經歷和經驗。
在國內讀的是普通二本院校的我,從大一開始就勤奮努力的學習專業知識,到畢業的時候績點是3.29。但在大三考慮未來發展的時候,心裡依舊感到深深地不安,所以在大三的時候下定決心要出國留學。
剛開始的時候我選擇的留學地是香港。因為香港讀研的話只需要一年就可以畢業,這樣我便可以更早進入工作崗位開始工作回報父母。但是仔細研究了之後才發現,在香港讀研上課時是授課型而非像在日本是研究型,而且一年的碩士課程時間太趕,能學到的知識怕也不夠達到一個真正碩士的要求。並且香港也終究在中國境內,對於海外的異文化生活有著無比渴望的我來說,與中國隔海之鄰日本才是更好的選擇。
2016年的4月,帶著新考出來的JTEST E的日語成績,我踏上了日本東京的土地,進入了一所語言學校,一邊學習日語,一邊備考。因為在大學裡我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專業基礎。所以,一開始,我非常有信心地報考了東京工業大學和慶應大學。但遺憾的是,都落榜了。
兩所學校的不合格讓我意識到,自己的準備是多麼的不充分。我原以為,一年多的時間足夠讓我適應日本的生活和準備兩所名校的入學考試。但事實上,在這一年裡,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依舊在努力適應一個人在異國他鄉的生活。而且日語能力也不夠,在考東工大的時候,單單讀題目就讀了40分鐘,說實話題目都沒看懂就稀裡糊塗的考完了。在走出考場的那一刻,我明白了或許我真的把日本考研看得太簡單了。
在經歷東工和慶應失敗的打擊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經過這次考試,我意識到原來日本考學的時候,每所大學對報考的學生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報名時候提交的資料也不一樣,語言要求也不一樣,甚至同樣專業不同大學的考試的範圍也不同。如果盲目報考,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得不償失。我在國內的專業是數字媒體技術,只需要學編程,C語言之類的就可以了,但是日本的大學還需要考數字電路,對於需要從零開始學起的我來說,迫切地需要一名老師,能幫我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又能對不懂得過去問能做到答疑解惑。最重要的是此次夏季失敗後,如果冬季再失敗的話,我只能打道回國了,想到這兒我趕緊聯繫報名了私塾。
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塾裡有專業課老師自己編寫的教材,一開始就給我一種非常專業正規的感覺。後來我去參加筆試的時候,所有的題目都沒有超出塾裡老師給我們劃定的知識點,針對性極強。甚至在面試金澤大學的時候,教授問我的問題都在私塾上課的時候都講過,當時我真的覺得無比幸運!另外在選擇報考校的時候,塾裡的老師們也給我整理了很多資料,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最重要的是刷過去問的時候,大學官網上是沒有答案的,即便自己做出來了,我甚至都不知道做得對不對。有私塾老師的引領,幫助我解開了許多題目上的疑惑和補上了知識上的不足。10月報的塾,3個多月後我就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院。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誠不欺我也。
李偉嘉同學在日本學習的經歷表
第一招:堅持!堅持!堅持保持每天5-7小時的學習狀態才會熟能生巧
哪怕是在第一次落榜後,我依舊保持每天在家瘋狂刷過去問的狀態。塾裡的課程我也每次都去,哪怕有事請假了,也會日後用塾裡的視頻補上進度。因為慌亂對改變自己的處境沒有任何用處,好學校大家都想進,好學校都不好考。所以只能讓自己的身體避免冷卻,保持每天熱血沸騰的奮鬥的狀態,在面對考試的時候才能泰然處之。
第二招:一流校並非都在東京,策略性擇校,為自己增加成功率
由於冬季可以報考的學校數量有限,匆忙之中,我也試著聯繫了首都大學東京的教授,很遺憾地,被拒絕了,理由是滿員。於是,我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制定策略。我的目標是考上一流的國公立大學,那又何必把自己圈定在東京都內,憑添幾倍的競爭者?有了首都大學東京的經驗之後,我開始通過排除法和教授的郵件反應熱情與否來做分析,確定了三所可以報考,並且比較有把握的學校,那就是名古屋、廣島和金澤大學。另外在做學校選擇時一定要先確定自己的保底校,而且越早越好。在我確定金澤合格不用打道回國之後,我就完全放開膽兒去參加名古屋廣島的筆試面試,毫無後顧之憂。
第三招:動用身邊一切資源,為自己出謀劃策
如果要說這次備考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沒有和塾裡的老師走一遍面試流程。其實不同的大學,它面試的形式也大不相同。像廣島大學的面試是1對多的形式,滿滿一屋子的教授,二三十人,要求是用PPT講自己的畢業設計。而名古屋大學的面試是有12個教授,要求回答關於以後的畢業設計及研究相關,而我完全沒有做任何準備。但實際上塾裡老師都有各種不同的面試對策,如果當時能及時和塾裡老師溝通並準備的話,可能我在面試的時候會更加從容自信。另外遠在國內的父母以及身邊的朋友同學,也都非常支持我,為我出謀劃策。我認為,考大學院不僅僅需要知識的支撐,同時也需要智慧的策略。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我在考學的這條路上走得又穩又遠。
🌸感謝李偉嘉同學帶給我們的經驗分享🌸
🌸祝願他今後的學習生活順利🌸
更多精彩
【前輩說】從機械到生物的汪同學
【永住】日本理工科畢業最短一年拿永住
【超乾貨】理工科研究計劃書寫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