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9月18日
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侵華戰爭。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堅持「安內攘外」及盡力延遲對日戰爭的方針。五日後,遼寧、吉林兩省大部淪陷。
1932年
1月28日
日本遣華艦隊司令鹽澤少將以海軍陸戰隊四千餘人分五路在閘北發動進攻。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
3月9日
溥儀到達長春,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
1933年
1月1日
日軍山海關守備隊誣指中國駐軍突然投擲炸彈襲擊日軍。2日,約3千日軍向守軍發動進攻。3日,山海關失守。2月23日,日軍向熱河發動總攻,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 退(後為國民政府通緝)。3月4日,日軍侵入承德,熱河失陷。5月31日,籤定《塘沽協定》。
1934年
10月10日
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徵。
11月7日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成立,楊靖宇為軍長。
1935年
7月6日
梅津美治郎就華北問題提出備忘錄,何應欽復函全部承認日方要求,實際形成《何梅協定》。
8月1日
8月1日,中共於「長徵」途中在四川毛兒蓋發表《八 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全國人民聯合國防政府」。
1936年
12月12日
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隨即通電全國,提出八項抗日主張。24日,會談達成6項協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26日,張學良陪蔣介石回南京被扣留。
1937年
7月7日
日軍在盧溝橋回龍廟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隨後,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全國抗日戰爭從此開始。7月26日平津淪陷。
8月7日
國民政府召開國防會議,全體一致決議「抗戰到底」。日軍則開始沿平漢路、津浦路南下 。
8月13日
淞滬會戰。
8月25日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主力在朱德、彭德懷率領下相繼挺進華北抗日前線。
9月2日
日軍進攻山西。11月8日,太原陷落。
10月12日
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10月30日
國民政府將首都從南京遷至重慶,並發表告國民書,重申抗戰到底的決心。
11月5日
上海淪陷。
12月1日
南京淪陷,日軍入城後殘殺中國軍民三十萬人。
1938年
1月
日軍沿津浦路南下,佔領濟南、青島等要地。
3月15日
臺兒莊戰役:日軍第十師團一部進攻滕縣,國軍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中將率部死守,城陷殉國。激戰延續至4月7日,日軍損失慘重。此次戰役為日軍侵華戰爭中首次受重創。
4月20日
徐州會戰:為報復臺兒莊之敗,日華中派遣軍制訂徐州會戰計劃,欲分進合擊,殲滅徐州附近國軍主力。5月19日日軍攻佔徐州,國軍於花園口掘開黃河南岸,造成面積廣大 的黃泛區,阻滯日軍進攻。
5月10日
廈門淪陷。
6月
武漢淪陷。
10月12日
廣州淪陷。
1939年
3月17日
南昌淪陷。
9月14日
第一次長沙會戰:贛北方向日軍兩個師團首先發起攻擊,18日湘北日本十一軍主力亦發動進攻。國軍十五集團軍利用三線預設陣地逐次後撤,同時第九戰區預備隊向長沙外圍 集結,準備與敵決戰。日軍察覺,於10月1日開始撤退,至13日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
11月15日
南寧淪陷。
1940年
8月20日
百團大戰:中共領導下的十八集團軍發動「百團大戰」,在華北廣大地區以遊擊戰術大規 模破壞日佔區交通線。此戰引致日軍對十八集團軍所據敵後根據地持續發動掃蕩。
9月17日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十一軍強渡新牆河,向汩水突進。20日渡過汩水擊破國軍三十七軍及二十六軍後,向長沙、株州突進。29日,日軍先頭部隊已進抵長沙附近。10月9日 國軍第六戰區部隊開始為解長沙之急進攻宜昌,此時湘北日軍自長沙附近開始撤退。11日國軍圍攻宜昌之戰亦告終止。
12月8日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加入對日作戰。9日,中國對日、德、意正式宣戰。25日日軍佔領香港。
12月23日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十一軍湘北方面主力發起攻擊,27日攻抵汩水,與國軍三十七軍、九十九軍激戰,30日突破國軍陣地後向長沙突進。此時國軍各增援部隊對日軍形成包圍態勢,1月1日發起進攻。日軍於4日向長沙猛攻,為守軍所挫,乃乘夜突圍退卻,在退卻中為國軍截擊,損失甚重。至16日恢復原態勢。
1941年
1月5日
皖南事變: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上將稱中共領導下的新四軍叛變,令將其繳械,軍長葉挺被捕。17日,國軍統帥部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但中共任命陳毅繼任軍長,繼續江南抗戰。
2月16日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日軍進攻仰光,英軍請求國軍迅速入緬。國軍遠徵軍第五、第六、六十六軍遂入緬作戰,但因兩國軍隊無統一指揮、作戰條件不利而陷於極端困難境地, 二百師師長戴安瀾中將在戰鬥中負重傷,於返國途中殉職。至9月中旬遠徵軍大部撤回 國境怒江東岸。另一部撤至印度,後整編為中國駐印遠徵軍。中國主要境內外交通線中印公路被日軍切斷。
8月1日
美軍援華「飛虎隊」成立,以陳納德上校任指揮官,下轄三個中隊百架P-40戰機,參加對日作戰。
1942年
1月1日
盟軍中國戰區統帥部成立: 中、美、英、蘇領銜發表不單獨與敵媾和的二十六國聯合聲明。3日,盟國宣布蔣介石任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史迪威將軍擔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
4月18日
美軍轟炸東京:美軍杜立特中校率16架B-25轟炸自太平洋上航空母艦起飛,轟炸東京,後降落於浙江機場。
5月1日
反掃蕩作戰:日軍對十八集團軍的華北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實行「殺光、燒光、搶光 」政策。25日十八集團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在作戰中犧牲。「地道戰」、「地雷戰」和「 麻雀戰」等多種抗日戰爭的遊擊戰故事均出於此。
5月5日
鄂西會戰。
5月15日
浙贛會戰。
11月1日
常德會戰,30日日軍攻陷常德,五十七師幾乎全部犧牲。國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展開反擊。日軍於12月9日開始後撤,翌年1月5日恢復會戰前態勢。
12月21日
滇西緬北會戰:中國駐印遠徵軍對緬甸北部日軍發動攻勢,苦戰六個月,連克孟關、孟拱等城,殲滅日軍十八師團主力。1944年5月44日滇西遠徵軍為策應駐印遠徵軍作戰,強渡怒江向騰衝方向進攻。1945年1月27日兩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1944年
4月
豫中會戰:日軍自黃河南岸北犯,20日佔領鄭州,控制平漢路後於3月26日佔領洛陽。
5月26日
長衡會戰:為打通中國大陸南北交通線,日本中國派遣軍發動長衡會戰。在擊破湘北守軍後,6月19日佔領長沙。隨之擊破長、衡間守軍。23日開始以三個師團圍攻衡陽。國軍第十軍五個師堅守衡陽四十餘日。8月8日,日軍攻克衡陽,第十軍全部犧牲。
10月28日
桂柳會戰: 日軍兩個師團進攻桂林,國軍以四個師堅守桂林。經約十日激戰,11日桂林陷落,守軍幾全部犧牲,同日柳州亦落入日軍之手。日軍繼續向貴州進攻,但遭國軍阻擊,形成對峙狀態。至1945年2月日軍全線打通南北交通線。
1945年
8月6日
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原子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攻入東北。9日,美軍在長崎投擲原子彈。
8月15日
日本天皇對全國廣播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2日
日本代表在東京灣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上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
9月9日
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對華投降書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