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陰雲密布,大雨如注的天空,終於有陽光穿透,輻射青海湖畔時,馬淑媛流下了興奮的淚水。她原以為老天會成人之美,讓遠道而來的自駕遊客、搖滾樂隊、義工、媒體和自己的小夥伴們,享受一個激情似火的「草原音樂之夜」。
但那一縷陽光,只是開了個玩笑,便瞬間隱去了。冷冷的冰雨肆意撞擊著剛剛搭建起來的營地帳篷,氣溫從20多度,驟然下降到10度。初來乍到,瑟瑟發抖的遊客,在行李箱中搜尋著能夠禦寒的衣物,又抑制不住初來者的新奇,披著毯子把頭探帳篷外欣賞著雨幕下的草原,遙想不遠處煙波浩渺的青海湖。
舞臺上,音響師仍舊忙碌著調試音效。舞臺前,馬淑媛在哭泣,她感到絕望和委屈。
馬淑媛是自駕中國的一員。為了等待這一天,他們從西安提前一個多月就入駐青海湖畔的仙女灣景區,籌備由自駕中國、音樂穀倉等單位聯合發起設立的中國首個以原創音樂為主題的自駕車露營地——青海湖烏託邦音樂營 。7月23日,是青海湖烏託邦音樂營開幕、首演的日子。
他們肯定在心裡怨恨天公不作美,讓所有人的付出、構想和期待,不能有一個完美的呈現。
青海湖,海拔3200多米,天氣總是變化無常。這正如旅行,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不期而遇的,會是什麼。
青海湖:詩與遠方的田野
青海湖,一個真正產生「花兒與少年」的地方,是很多人心中的詩與遠方,也是青海最亮的旅遊名片,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
每年的6—8月,是環青海湖旅行的最佳時節。由於海拔較高,這裡的油菜花到8月中旬才遲遲綻放,成片的油菜花,給原本遼闊的青海湖畔披上一道金黃的壯美。山巒、草地、湖泊、牛羊、野花、蒙古包、經幡、花田……在雲捲雲舒的藍天下,這一切自由地組合在一張巨大的綠毯上,充盈視野,延綿無邊。
淨美的自然與聖潔的宗教色彩,讓青海湖蘊含著一種先天的詩意氣質。 每年的4—10月,那些心懷「詩和遠方」的遊人,會以組團、自駕、騎行、徒步、搭車等各種方式,絡繹不絕地湧向青海湖,一睹「高原明珠」的神聖與美麗。
從西寧去往剛察仙女湖景區的路上,車窗外,三五成群的騎行者不斷地緩緩而過。我不知道他們來自哪裡,又去向何方。他們的身後,搭載著簡單的行囊,如苦行僧般,讓自己的身心在長途跋涉中,完成一次朝聖的洗禮。
他們的頹廢和滄桑,暴露了他們經歷的艱辛,也彰顯著他們自由自在、勇往直前的幸福。
青海湖環湖騎行,是每個騎行達人的夢想。青海湖國際騎行環湖賽誕生於2002年,每年7—8月舉行。如今,青海湖環湖賽已經成為亞洲頂級騎行賽事,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環湖賽」和「大美青海」為主題的中國首套單項體育賽事即開型體育彩票,曾開創中國單項體育賽事與公益彩票聯姻先河。
2007年,青海省舉辦首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 設立 「金藏羚羊國際詩歌獎」。在宣稱「詩歌已死」的年代,中國詩歌學會與青海省人民政府以每年一主題,邀請國際著名詩人相聚青海湖分享詩歌、研討詩歌,這本身就是逆流而上的創舉。
2011年,當20多年沒有回內地參加國內官方活動的詩人北島,出現在第三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時,成為文化界和媒體界關注討論的熱點。對於北島而言,這似乎也是他重回內地的「破冰之旅」。由此可見,「逆流而上」的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已經頗具影響力。
它沒有失敗,而且已經成為世界詩壇最著名的國際詩歌節之一。詩人以受邀參加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為榮。除了主辦方的創新與堅持,它的成功大致上也與青海湖的「詩意」氣質緊密相關。
「青海湖國際騎行環湖賽」和「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是青海省經過這些年來的持續舉辦和培育,成功打造的兩大活動品牌。它充分說明了,在大眾消費時代,著眼於小眾產品的打造往往會產生輻射大眾的影響力。無視小眾需求,也必將錯失大眾消費潮流。
但是,青海目前尚缺少真正基於旅遊的影響力節事活動。環湖賽和詩歌節嚴格來說,一個是體育賽事,一個是詩歌活動,可以為旅遊營銷服務,可以冠以「+旅遊」或「旅遊+」的名頭,但終究不是以旅遊為主導的品牌活動。在這兩個活動中,旅遊系統說起話來,都缺少底氣。
而隨著自駕車、房車遊成為旅遊市場的主體,青海湖乃至整個青海旅遊,都要面對自駕遊客群帶來的新挑戰。據統計,2016年「五一」小長假,青海湖接待自駕遊客約佔總接待量的82%,遠遠超過2015年全國自駕遊客佔比58.5%。
圍繞核心景區和線路,建立更多能夠滿足自駕遊、自助遊客群的自駕車露營地,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有針對性地打造符合自駕遊、自助遊客消費需求的旅遊產品,成為青海旅遊亟待解決的任務,而且是在市場消費「倒逼效應」下不得不解決的硬任務。
自駕車露營地的主題化探索
當自駕中國要在位於剛察縣的青海湖仙女灣景區落地建設「青海湖烏託邦音樂營」時,馬淑媛也是深受青海湖「詩與遠方」的感召,懷著無限的憧憬與嚮往,從西安趕赴青海湖。
「別的沒多想,就覺得青海湖很美,做這個事情應該很有意思!」 這是馬淑媛的內心驅動。
一個多月前,當馬淑媛第一次來到仙女灣,在兩小時內經歷了太陽、陰雲、大雨、冰雹和大風。她不停地發朋友圈曬圖,有人懷疑她是拍了幾種不同時段不同的天氣,鬧著玩呢。
那個時候,仙女灣景區只有停車場旁邊的幾頂帳篷,沒有餐廳,沒有露營地,根本滿足不了遊客的接待。在夏季,仙女灣景區的遊客接待量日均2000多人。
一個多月的時間,自駕中國團隊在仙女灣景區門前的草地上,搭建起750個蒙古包,150個野營帳篷,一個能同時容納1000多人用餐的食堂。 同時,還設有酒吧、特色美食、特色商品店等,全部都在帳篷裡。在烏託邦音樂營開幕首演的這幾天,營地可每天接待3000多位遊客,這也是烏託邦音樂營的最大容量。
青海湖音樂營自7月23開始,將持續32天,這是青海湖旅遊最旺的時段。在籌備期,主辦方邀請了騎士樂團、蔣山&樂隊、拉薩民族藝術團等少數民族團體,MNQ女子電音組合、丁一@新陸地樂隊等國內30多支知名原創樂隊和優秀原創音樂人, 為遊客每天奉上一場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現場演出,傾力打造中國首個「自駕車露營地+音樂」的盛宴。中國搖滾重鎮——西安的大聖樂團、張超洋 等樂隊和音樂人專程趕來,為音樂營首演助威。
這是一個近乎以眾籌的方式落地的項目,參與主辦的各方都拿出各自的資源,探索一條以「原創音樂」為主題的自駕車露營地創新路徑:
作為仙女灣景區的管理經營方——青海湖景區保護與利用管理局、青海湖旅遊集團需要為遊客提供深度體驗的產品和服務;作為專注自駕遊市場的機構和企業——青海省自駕遊協會和自駕中國,需要核心產品和線路,拓展自駕遊客群的市場覆蓋面;作為專注打造和推廣原創音樂的機構——音樂穀倉,需要給新銳樂隊和音樂人提供更廣闊的表演舞臺。而作為遊客,有欣賞完仙女灣的美景,還想在青海湖畔留宿一晚,享受夜色仙女灣的需求。
因此,凸顯「旅遊+音樂」主題,打造一個能為遊客提供豐富文化體驗的自駕車露營地,實現多方共贏,是舉辦青海湖烏託邦音樂營的初衷和理念。 為達到這個初衷,音樂營期間,還將分主題舉辦世界音樂周、民族音樂周、原創音樂周、西部音樂周,推出藏文化創意集市、全民直播、七夕社交派對等不同主題活動。
但是,這一切美好的構想和精心的籌備,都因為一場大雨而受阻。人們在冰冷的雨幕中,心如火焚。
不得已,只好在食堂的帳篷中進行了簡短的開幕式。中國原創音樂人共同發起青海湖溼地保護宣言,建立「烏託邦音樂營青海湖溼地保護基地」 ,倡導文明旅行,保護生態環境。
開幕式結束後,雨終於停了,烏雲散去,星光閃爍。
突如其來的大雨,並沒有澆滅從遠方懷揣而來的熱情,當鼓聲響起,電吉他嘶鳴時,所有人壓抑的激情,頓時被激活,燃燒起來,仙女灣雨後的清涼也逐漸地升溫,沉浸在電聲轟鳴和人群的激情吶喊聲中。
張超洋一把木吉他的抒情淺唱,大聖樂團的高歌狂飆,騎士樂團將民族風與搖滾樂完美融合,馬頭琴低沉嗚咽,電吉他尖銳嘶吼,在夜空下,演繹著青藏高原的深沉與靜謐、雄壯和遼闊。悠遠的回聲,如青海湖的碧波,清澈地激蕩開來,嫋嫋地飄向遠方。
首演結束,騰空而起的煙花,絢爛地映襯著仙女灣的星空,在青海湖面綻放璀璨的花朵。熊熊燃燒的篝火,火辣辣地映照著每個人的臉龐——寒冷已走遠,世界如此溫暖。
在火光映照下,自駕中國團隊成員眼中飽含淚水,這一刻,他們是幸福的。因為,所有的付出、堅守和委屈,都在遊客的歡聲笑語中,釋然。
這一夜,仙女灣不眠夜;第二天,陽光普照,青海湖映照著藍天白雲,任何的修飾,都是多餘的。青海湖,不修圖。
後續幾天,仍舊陽光與大雨交替,青海湖烏託邦音樂營有序運營。正如大聖樂團貝斯手葉天,在7月25日表演結束後發微信說的那樣:
「寒冷的風雨夜~抵擋不住火熱~」
「感謝老天爺~給我們一場風雨~」
「此生不會忘記今夜在雨中陪我們的你們~」
一成不變的是生活,風雲變幻的才是旅行。
因為未知,所以嚮往。
因為相知,所以珍惜。
【小榮說】
源於自駕露營蓬勃的市場需求,也得力於國家旅遊局對自駕車露營地建設的倡導和推動,自駕車露營地成為中國旅遊繼「廁所革命」之後,最具象、最可抓、最可落地的硬項目,需求巨大,空間廣闊,效益可觀。
各地旅遊管理部門和相關投資企業,都將自駕車露營地作為重點項目來規劃、投資建設。但需要注意的是,自駕車露營地也要因地制宜,主題化打造,產品化運營,現代化管理,信息化服務,讓自駕遊客、房車遊客、自助遊客停下來,留下來,夜間的休閒娛樂體驗產品的供給就非常關鍵。
尤其是像青海湖這樣的大區域景區,只有環湖或環景區、沿線路打造不同文化主題、不同消費體驗的自駕車露營地,才能在滿足不同遊客多元消費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核心景區的分流轉化,達到綜合效益的提升。
否則,缺少文化主題和豐富體驗的自駕車露營地,很容易在標準化的硬指標下,做成千篇一律的「停車場+住宿」的「加油站模式」。 那不是自駕車露營地,充其量只是個休息和供給站,罷了。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