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騫說
情緒管理訓練可以說是孩童期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相關情緒管理研究中,父母大體分為兩種類型:
情緒抹殺型父母;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情緒抹殺型父母對於自身和孩子內心的細微情緒無法察覺。
在她們眼裡,負面情緒是一種禁忌,她們一廂情願地渴望孩子永遠保持開朗和幸福。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過久,她們就會認為其毒性也會愈加強烈。
想要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訓練,首先要認識4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恐懼、憤怒。而其他情緒則是在此基礎上,受外在影響衍生出來的。
本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讓孩子識別這4種基本情緒,並學會怎樣處理,讓他成為情緒的小主人。
教孩子認識4種基本情緒的「外貌」和「內在」
教孩子情緒管理第一步,就是要教會孩子識別4種基本情緒。
識別基本情緒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
01
認識情緒的「外貌」
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畫出快樂、悲傷、恐懼、憤怒四種表情臉譜,讓他指認。
年齡稍大的,就可以由他自己來畫,並且熟悉。
收集4種不同人物面部表情圖片,標上相應的情緒詞語,然後對應識別。
當然,也可以找到更多情緒類型的圖片。
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模仿遊戲,例如,媽媽對應「快樂」的照片,做出「快樂」的表情,讓孩子說出它的名稱,之後,也可以互換角色進行扮演。
其次,可以拍下孩子帶有較強情緒的照片,或讓他從鏡子中了解。
父母引導他注意細節:
「看看你這張照片,眼睛笑得眯成一道縫,嘴巴張得這麼大,小手舉得好高啊……」
「你看嘴巴撅得這麼高,玩具也被丟在地上……」。
如果孩子處在負面情緒中,就不要在這時把他拉到鏡子前,以免引起反感,增加情緒負擔。
02
了解情緒的「內在」體驗
引導孩子認識4種基本情緒的內在體驗,加深對情緒的了解。
快樂時:大腦會釋放4種讓人產生愉悅感的化學物質。
多巴胺:當你感到快樂時,多巴胺會充滿你的大腦。
血清素:它有助於保持好心情。
內啡肽:這是一種能產生愉悅感的化學物質,它能減輕疼痛感。
催產素:這是一種「擁抱激素」,在擁抱和親吻時釋放。
這些物質會讓人心情舒暢、感覺愜意,整個人神採飛揚。
悲傷時:會緊皺眉頭、眼淚奪眶而出、低聲地抽泣,它讓人無精打採,對最愛的事物也提不起興趣。
恐懼時:心跳加速,肌肉繃緊,膀胱變得鬆弛,耳朵暫時失去聽覺,瞳孔放大,視力下降,嘴巴乾渴,手臂上汗毛豎起,皮膚出汗,雙手顫抖,連胃的消化速度也會變慢。
憤怒時:臉部會漲得通紅,眼睛瞪圓。內心好像有團火在燃燒,感覺想打人、罵人或摔東西,才會讓內心好過。
父母可以一面給孩子講解,一面讓他回憶起有經歷這些情緒的情景,把知識與真實感受對應起來,加深印象。
認識了情緒的「外貌」和「內在」,孩子才能學習如何處理它們。
孩子如何與不同情緒友好相處?
拿破崙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控制情緒是一種超能力,負面情緒也是人體必須存在的一部分,它恰恰說明孩子的情緒系統發展地很完善。
如果孩子能與不同的情緒友好相處,才算是真正能做自己的情緒小主人。
給大家分享幾個方法。
01
如何處理「快樂」的情緒?
當心中的願望被實現,就會感到快樂。
比如,爸媽的擁抱和親吻、擁有喜歡的玩具、和好朋友一起玩耍,等等。
快樂需要創造:
快樂讓孩子更聰明,它能驅逐心中負面感覺,為身心儲備熱情和能量,有充沛的精力應付新的學習。
快樂還能提高免疫能力,讓孩子與家人、朋友的關係更融洽。
但快樂不會自動發生,它需要主動創造。
比如,走進大自然,並感受它、做運動、經常微笑或大笑、做喜歡做的事等等,都會帶來快樂。
其次,學會感恩。教孩子經常數算發生在身上幸運的事,對生活中美好的事情都心懷感激。同時,告訴他多看所擁有的,而不是糾結自己所沒有的。
最後,讓孩子學會肯定自我長處:「我有同情心、我是大方的、我善良又友好、誠實勇敢……。」
情緒還需要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有助於強化積極情緒,減弱或化解消極情緒。
因此,父母還需要教孩子認識更多有關情緒的詞語,豐富情緒詞彙量,讓它們儲存於腦海中,以備隨時使用。
有關快樂的詞語有:幸福、歡樂、滿意、快樂、自豪、興奮、欣喜、滿足等。
02
如何處理「悲傷」的情緒?
比起成人,孩子的悲傷會「微不足道」,比如被人搶走了一根棒棒糖,或失去心愛的玩具、最愛的小兔子死了、好朋友不理睬自己等等。
偶爾的悲傷,是正常又健康的,但持續太久,就會對孩子的身心不利,甚至會形成不良性格。
如何走出悲傷:
當感到悲傷時,可以讓孩子嘗試這幾種方法:
(1)轉移注意力,換個環境,做做喜歡的活動。或找別人傾訴,說出為什麼會覺得悲傷。
(2)想像讓人快樂的場景,如過生日,或度假。
(3)盤坐並閉上雙眼,想像陽光正灑在臉上,之後做「蜜蜂呼吸」:用鼻子深吸氣,讓胸腔鼓起來,把手指插進雙耳中,一邊緩緩地呼氣,一邊發出「嗡嗡」的聲音。
(4)暗示自己,想想讓人平靜的話,比如:「情況沒這麼壞」,「這些問題我能解決」等。
並想出3個「情況並沒有那麼壞」的原因,或「我能解決問題」的理由,可以的話,拿紙寫下來。
悲傷相關的詞語:憂傷、歉疚、沉悶、陰鬱、憂愁、自憐、寂寞、沮喪、絕望等。
03
如何處理「恐懼」的情緒?
有時父母很難理解,孩子會對尋常事物感到恐懼。
科學家認為,恐懼是人類天生對比自身強大的事物和神秘不解的現象懷有一種敬畏之情,它的根源就是恐懼。
因此,孩子的某些恐懼是出於一種本能,是與生俱來的。
比如,怕黑、怕打雷等,或是遊動的魚、毛絨玩具、小動物、電視中眼鏡蛇的畫面、父母的打罵、生活中發生大變化、轉學等都可能讓他恐懼。
如何處理恐懼:
(1)化解恐懼最好的辦法是講出來。
讓孩子把擔憂和害怕告訴父母,一起分擔能減輕內心壓力。
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可以把它悄悄地講給最喜歡的「布娃娃」聽。
(2)如果是因為要進入新環境感到不安,可以想像在那裡可能發生的好事情,並在紙上列出來。
也可以事先了解新環境,並準備好到那裡需要的物品,以此減少恐懼和不安。
恐懼相關的詞語:焦慮、憂慮、焦躁、擔憂、驚恐、疑慮、警惕、急躁、畏懼等。
04
如何處理「憤怒」的情緒?
憤怒會讓孩子不愉快,也會讓父母產生不快。
憤怒的情緒具有報復性和破壞性,容易讓自己和他人受到傷害。
但憤怒也可以幫助孩子保護自己,改變一些不公平的情況,能激發潛在力量。
孩子的憤怒,通常是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或權益被侵犯,沒達到想要的目的等。
剛開始,只是有些負面情緒,但當它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憤怒爆發出來。
比如,玩具被人搶走,反倒被父母訓斥了一頓;落選小組長,被不公平對待,回到家後又遭到媽媽的批評。
如何處理憤怒:
如果憤怒不加以控制,它就會控制孩子,造成傷害。控制憤怒,可以嘗試這樣做:
(1)找所愛的人擁抱一下。
(2)深吸一口氣,然後對著手掌吹氣,可以讓身體快速冷靜。
(3)把手放進口袋裡或坐在雙手上,這樣有助於控制自己。
(4)先握緊拳頭,然後放鬆手掌,幫助消除身體裡的一些緊張情緒。
(5)從一數到五,這樣能讓孩子三思而後行。
憤怒相關的詞語:狂怒、暴怒、怨恨、激怒、惱怒、氣憤、生氣、易怒、敵意等。
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但積極的情緒會帶來好行為,而消極的情緒則會帶來壞的行為。
有時,適量的消極情緒,也會帶給人正面的益處,比如遭遇悲傷,會讓人領悟某些道理,增長人生智慧等。
丹尼爾·戈爾曼說:「當情緒佔據支配地位時,智力可能毫無意義。」
提升孩子智力固然重要,但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更加重要,因為讓人做決定的,往往出於某種情感與情緒。
讓孩子學會與情緒好好相處,管住它,不越界。
讓情緒成為孩子人生的好助手,與他一起成長、成熟。
王小騫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親子說」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項目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探索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