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專訪】陳宙峰:我癢,故我在

2020-12-11 果殼網

你會癢嗎?人為什麼會越撓越癢(果殼科學人的報導戳這裡)。今年10月,《神經元》(Neuron)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解釋了人撓痒痒時為什麼會越撓越癢,論文的作者是華盛頓大學癢覺研究中心的主任陳宙峰。

陳宙峰早先曾在武漢大學學習,在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取得博士學位後,又繼續在加州理工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2000年起,他開始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疼痛研究中心工作。2007年,陳宙峰帶領的研究團隊宣布在小鼠脊髓發現了首個癢基因。2009年,他的團隊又宣布發現了專門傳遞癢覺的神經元,這一發現終結了科研界長久以來,關於癢覺和痛覺是不是一回事的爭論。隨著這些發現的公布,癢覺研究異軍突起,成為近年來神經科學一個熱點。在陳宙峰的帶領下,華盛頓大學成立了世界首個癢覺研究中心 ,他也成為了該領域研究的領軍人物。

癢不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關於癢,果殼網科學人幫你問世界上最懂癢的人。

研究癢,可是有專業的!

科學人:您之前的研究領域是什麼?您是如何轉向癢覺研究,並創立了世界首個癢覺研究中心的?

陳宙峰:我之前的研究主要是痛覺和神經發育,我們一直在尋找脊髓中和痛覺有關的基因。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痛覺和癢覺是一回事,直到2007年時,我們首次在脊髓中發現專門傳遞癢覺的受體——胃泌素釋放肽受體(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GRPR)。當時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注射胃泌素釋放肽之後小鼠會抓撓,我們認為這可能和癢覺有關。在我們之前,人們並沒有想到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來研究癢覺。我們的研究發表之後,一些人受到啟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癢覺的研究。在當時,世界上已經有了很多痛覺研究中心,但是還沒有專門的癢覺研究中心,而且關注癢覺的也主要是皮膚科醫生和個別研究疼痛的學者,相關的基礎研究並不多。但實際上,癢的根本問題,是一個神經迴路的問題。人的軀體感受傳導信息,比如痛覺等,因為沒有很好的小鼠模型,很難知道研究的成果和人的疼痛有多大相關。相比之下,同樣的致癢物,在人和小鼠裡,都會引起搔癢行為,這實際上是個很大的研究優勢。所以,很多人可能覺得研究癢微不足道,其實,我們可以用癢做為一個模式,探索一些神經感知系統的最基本的原理。

科學人:你的癢覺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什麼?

陳宙峰:我們中心既有皮膚科醫生從病人角度開展研究,也有像我這樣從神經等方面著手的。我們每個實驗室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不同,因為實際上,癢覺背後的神經機制非常複雜,我們中心的研究人員,從皮膚,免疫,炎症開始,直到大腦對癢的感受,進行比較全面的研究。

科學人:任何感覺,比如痛覺都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在你的研究中你是如何克服這種差異的,怎麼評價是癢還是不癢呢?如何評價癢覺的程度?

陳宙峰:小鼠癢或不癢是很好區別的:一旦感到癢小鼠就會抓撓。小鼠和人在很多方面都很像,小鼠之間的個體差異也很大。克服差異的方式就是做對照,再用統計學的方法來對數據進行分析。至於癢的程度,我們會通過計算小鼠一段時間內抓癢的次數來評判。我們選取的致癢物質,比如組胺和喹啉,都是在人身上能引起癢覺的。 

被注射了致癢物質的小鼠會頻繁地抓癢。圖片來源:nydailynews.com

科學人:您的研究目前有什麼臨床應用?

陳宙峰:目前還沒有,我們主要進行的是基礎研究。因為從基礎向臨床應用轉化會涉及到轉化科學,比如針對癢基因的藥物篩選或設計,藥物毒理測驗,人體試驗等等,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專門的研究。目前我們的研究都是在小鼠身上進行的,離臨床還有一定距離,短期內或許還不會在人身上實驗。

我癢,故我在

科學人:癢這件事,對人類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嗎?

陳宙峰:很多人認為,癢對人類可以有,也可以沒有。現在大家住在空調房裡,沒有蚊子,臭蟲的地方,好像有沒有癢覺無所謂。可是,人類大部分或許還生活在周遭都還不是很衛生的環境裡,用癢覺的保護機制來提醒自己,還是很有意義的。印象很深的是,今夏在北京參觀某著名研究所時,這還是位於北京最中心最熱鬧的地方,不知不覺發現手腳突然奇癢起來,一看身上起了好些個紅腫塊,原來在經過某個屋子時,被一群兇猛蚊子盯上了。這件事也說明,我癢,蚊子在。也可以說,只要蚊子還在,癢對人類就有重要意義。

科學人:那其他動物會不會感到癢?

陳宙峰:我們無法知道動物感覺的是不是和我們一樣的「癢」,只能從動物的行為來判斷,比如小鼠會抓撓。這種抓撓有時候不一定是癢引起,疼痛、精神問題等都可能引起抓癢。不過,動物一定會有與「癢」類似的感覺。因為這種感覺會引起抓撓,通過這種行為,動物可以把皮膚表面的寄生蟲或者有害的附著物清除。所以實際上,和痛一樣,「癢」是一個信號,是一種特殊的提醒、保護機制,它能告訴你有對你「不好」的東西附著在皮膚表面,需要清除,而這是所有的動物都會面臨的問題。

「癢」和「痛」一樣,是一個信號,是一種特殊的提醒、保護機制,因此有理由相信,很多動物也會有類似的感覺和抓撓行為。圖片來源:paws-and-effect.com

科學人:所以只有皮膚能感覺到癢?

陳宙峰:實際上癢是大腦的一種感覺,涉及到具體的神經通路。有一些神經性的瘙癢,就和皮膚完全沒關係。有的人被截肢後,在沒有手腳的地方,有時還會感受到癢,想去抓而不得,這種「幻肢癢」 (phantom itch),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病人在某種情況下激活了腦子的癢神經通路,就會感到癢,但是抓撓皮膚也沒用。此外,很多疾病,比如腎病、肝病也會引起癢。還有,你有點癢的時候,如果集中精力去想它,就會越想越癢。所以說,癢既可以從外部刺激引起,也可以從內部產生。

科學人:為什麼看到別人撓痒痒,或者甚至看到「癢」這個字就會覺得痒痒?撓痒痒也會傳染麼?

陳宙峰:「我癢,你撓「,這也是癢特別有意思的地方。癢的傳染性,已經知道很久了。 有一個實驗,放抓癢的電影,下面的觀眾看著看著,都會不由自主地跟著抓癢。腦影像掃描顯示,觀看撓癢行為的人,有一些腦區域會被激活。這也許和身體裡的鏡像神經元(編者註:指動物在執行某個行為以及觀察其他個體執行同一行為時,會被激活的神經元)有關。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中發現,猴子看到人或者其他猴子抓東西,腦子裡的一些神經元就會放電。打哈欠傳染的原理應該類似。通俗的說,有時候看到別人跳廣場舞,你也會躍躍欲試,想跳起來。這種互相傳染模仿是動物界普遍存在行為。 

人們經常會因為看到別人打哈欠而自己也想打哈欠,這都和身體裡的鏡像神經元有關。圖片來源:io9.com

科學人:癢有不同的種類嗎?被蚊子叮了之後的癢,和被人咯吱的癢是否一樣?

陳宙峰:有不同的種類,比如有的癢抓起來很舒服,有的抓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用。 有些癢是依賴組胺的,有的不是。很多常見過敏引起的癢,花粉過敏,眼睛癢等,被蚊子叮了之後的癢,用抗組胺藥,象膚輕鬆,撲爾敏等,就好了。這些癢和被人咯吱的癢是完全不一樣的。蚊子叮咬引起的癢是激活了癢基因——也就是GPRP基因,再通過表達GPRP的神經元將這種感覺傳遞到大腦。整個過程有著很具體的神經通路,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感覺;而後者則是情感方面的,是大腦認知上一種更高層次的感覺。實際上,被咯吱的人往往是別人還沒碰到之前,就會感到「癢」。這是一種由想像引起的"癢」的反應,因此,這種癢的感覺和我們所說的軀體感覺的癢並不是一回事。

科學人:那文化中的「癢」,比如心裡痒痒、七年之癢,是否有科學層面的意義?

陳宙峰:當你的感到癢時,你會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去抓撓。這種強烈想做某件事的感覺,進而轉化為心理上一種迫切的意願,最後變成了文化上的東西,以表達人們強烈的願望。心裡痒痒,其實是腦裡痒痒。 這些用法,是基於日常生活中對癢的感受的一種文化上的表述。

科學人:您做得研究這麼有趣,平時會參與科學傳播嗎?

陳宙峰:我之前沒有寫過科普文章,應邀給饒毅編著的一本關於腦的科普書寫的一篇科普文章算是第一次嘗試吧。好久沒有寫中文了,我打字很慢,也因此這篇採訪拖了很久。我平時瀏覽些科普文章,主要了解不是自己領域的最新或有意思的科研進展。《神經元》發表我們的文章後,很多媒體感興趣,報導很多。像我這麼接受你的採訪,也算是參與科學傳播的一種方式吧?(編輯:wuou)

文章題圖:陳宙峰提供

相關焦點

  • 「我問故我在」—專訪CGTN楊銳
    傳媒內參導讀:楊銳自陳是「一位時代的發問者和記錄者」,認為「我問故我在」。這不僅是一句形而上的哲思,也是他當下的真實狀態。   來源:傳媒內參(轉載請標明出處)   作者:風其然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隨後,果殼網又對該中心的部門主管愛德·賽克斯(Ed Sykes)博士進行了專訪。賽克斯博士曾參與了福島核洩漏危機的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另外在英國本土,他還參與了讓農民合法獵殺獾、豬流感流行等議題的研究。資金來源:收錢不會給限制我們的報導果殼網:科學媒介中心接受捐款。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果殼網前不久對他進行了一次採訪。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果殼網:張益唐和陳景潤在不太好的境遇中做出了非常好的成果。有些人覺得他們也能想這兩位數學家那樣解決世界難題,即使他們沒接受過數學訓練。賀歐夫各特:總有一些人,他們沒有數學背景,不知道何謂數學證明,卻整天幻想解決重大的數學猜想。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總有這樣的人。我偶爾也會收到這些人給我發的郵件。
  • 我寫,故我在
    原標題:我寫,故我在 隨著額頭皺紋不斷加深,我對文學與人生、文學與社會,似乎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平心而論,今天,我在為人生而寫作。當然,前者是文學,後者也是文學。 每天,坐在電腦前,其樂無窮。思緒在大地與天宇之間,在茫茫人海之間,在悲喜人生之間穿行。
  • 【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就像在你認識果殼網的編輯,就可以直接找編輯聊最近需要寫什麼稿子,然後好回去猛啃一通資料一樣,認識一位學術期刊的主編……嘖嘖,所以印格致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去和研究人員們大談怎樣才能在《自然》集團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就在上個月,他就在不同的地方做了7次這樣的演講!作為編輯,印格致認為理想的一篇學術論文是能讓讀者:「哇!這個我怎麼沒想到!」或者「哇,這個好贊!
  • 【果殼網專訪】布萊恩·考克斯:「科學必須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果殼網:你在曼大物理系教書時,有中國學生嗎?考克斯:當然有,我這裡沒有確切中國學生的數字,但我們在吸引中國留學生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如果你需要一些統計數字,我可以幫你聯繫到學校有關部門,幫你獲得一些信息。果殼網:你對中國學生的印象怎樣?
  • 【果殼網專訪】臺大葉丙成:用生命在賣萌的MOOC教育者
    我找了一些非常熱血的老師,上課比較有張力的老師來開課,做出重視品質的課程。我不想和別人比量,現在的目標是讓大家看到我們有高水準的課程。果殼網:從你的博客可以看出你對學生、對教學下了很大的功夫。你在教學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葉丙成:我一直在做新的嘗試,這學期利用翻轉課堂進行教學。
  • 我問故我在
    我長舒一口氣,放下電話,心中滿溢的是難題得到解決後的輕鬆,還有對上級機關窗口工作人員給予耐心細緻解答的感動。     掐指一算,我進入登記註冊窗口工作已經3年多,不知不覺間,日子像子彈般飛嘯而過。接待各類諮詢、網上預核名稱、接收審查材料,受理、核准、發照……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扣,來不得半點懈怠。
  • 我思,故我在
    執著於某人、某事、某宗教等等等等,執著於哪裡,思維就局限於哪裡,那裡就是你的思維局限所在,跳出來,打破一個,明白一個,解脫一個,破除一個,進入下一個,直至覺醒,天人合一,同體大悲,萬物是我,我是萬物。思維和這個宇宙一樣是無限的,你脫離這個地球到外邊去看一看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打破你的思維。
  • 我「吐」故我在
    我「吐」故我在  在原創漫畫網站「有妖氣」上,赫然就是一行口號:「沒有吐槽的人生,那就不叫人生。」前者的毒舌重心在於彰顯自己的智商優勢,比如「這種情況就是不知道大數定律的人常說的巧合吧」或者「我是『聰明人』?要被歸為『聰明人』我得去掉60點智商才行。」
  • 寫在我的五十歲:我在,故我在
    我真的對這句話感同身受。其實,光陰總是喜歡穿心而過,一不留神,轉瞬就是舊時光了······穿過歲月,慢慢懂得了把最美的夢想,放在心底,扯一縷芬芳,侵染草木之香,花瓣飄落,細細收集遺落,釀造屬於自己的芳華,不為什麼,只為自心旖旎。
  • 我疼故我在!你能懂得嗎?
    先鋒作家陳希我的上一部有影響力的《冒犯書》主題關於「冒犯」,是尖銳、生猛;而最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作《我疼》則聚焦於「疼痛」,重於「悲憫」。《我疼》寫了九個疼痛故事——女兒的疼痛、母親的疼痛、丈夫的疼痛、妻子的疼痛、經營者的疼痛、富婆的疼痛、底層人的疼痛、詩人的疼痛、移民的疼痛等,書裡的人物並不完美,但他們是有痛感的人。
  • 「你在,故我在」
    原標題:「你在,故我在」   在阿爾濱前途未卜之際,本報記者近日通過電話聯繫到了阿爾濱球迷協會大連39°負責人趙磊。他表示,雖然事情還沒有一個最終的結論,但他真心不希望看到大連將失去一支頂級聯賽球隊。  「如果阿爾濱最終從大連離開,那麼這將是一件讓人沒有辦法接受的事情。
  • 西方文明的兩個核心精神竟然就在這句「我思,故我在」中
    如果評選一下我們知道的西方名言的話「我思,故我在」這句一定名列前茅,可是這句話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是我思考所以我就存在的意思麼?還是另有深意?可以說一句話越是知道的人多,誤解也就更多。如果你對哲學沒有基礎,甚至沒有興趣,接下來也可以通過幾分鐘的時間,來去了解一個哲學名句背後的深意,也許你之前理解的「我思,故我在」都是錯的。
  • 百度入股果殼網內容大戰已進入白熱化
    日前,據媒體報導,百度已完成對國內知名泛科技興趣社區果殼網的投資,百度正式入股果殼網,持股9.38%。一今年年初,一篇《搜尋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在網上廣為流傳,文章指出百度搜索結果一半以上會指向自家產品,尤其是百家號,充斥著大量營銷和質量低劣的內容。
  • 2010,我問故我在
    「你和我,我們,在未來的一年半裡,很可能將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通貨膨脹。換句話說,我們的錢將變得不值錢。」2009年8月,著名財經評論員吳曉波就發出了上述聲音。眼下,通貨膨脹被越來越多的人廣泛討論著。對老百姓來說,可能大家的感受更多來自於水電油氣和食品價格的上漲;對投資者來說,可能來自於股市樓市的走高;而對企業來說,可能來自於原材料成本的上升。
  • 始於興趣,樂在其中——「科學傳播人」專訪果殼網黃天樂
    所以我覺得科技記者要在嚴謹和有趣之間達到一種平衡。科:您認為一篇好的科學報導需要具備哪些要素?黃:我覺得首先是要有邏輯。邏輯就是一篇文章是不是條理清晰,有沒有太跳躍。有時一件在作者看來很清楚的事情,但讀者不一定能理解它。所以你要力求沒有邏輯缺陷,要環環相扣。有哪一環缺了,你要把它補上。
  • 果殼網為什麼能把「冷門文」寫出「百萬+」
    果殼網是如何把「引力波」文章做成「百萬+」的?果殼網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利用微博工具進行重大事件直播的媒介:無論諾獎還是搞笑諾獎,無論是希格斯子發布會,還是獵戶座、SpaceX和玉兔的發射,乃至春晚、奧運……藉此,我們形成了一定的直播工作流程。 但春節假期畢竟是假期。果殼網編輯部負責天文物理方向的主筆身在非洲,社會化運營的主要操盤手也悉數身在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