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多路遠 九環東線「遇冷」
成都與九寨溝之間的九環線有著東線和西線之分,西線是經都江堰、汶川、茂縣、松潘進入九寨溝,是出入九寨溝的主力線路。
事實上,九環東線的旅遊資源並不遜色。經江油、平武到達九寨溝,一路要經過多個4A級旅遊景區,既有人文景觀李白紀念館,更有丹霞地貌、大熊貓棲息地、高峽平湖等豐富的自然風光。「十一」假期,成都市民趙德啟全家開車去九寨溝玩了一圈。他們便選擇了九環東線,路上景色讓他們很滿意,只是沿途山路彎道太多,從綿陽市區到九寨溝走了7個多小時,而且入冬後,黃土梁一段山路經常會因大雪而封路,難以通行,「所以要趁下雪前去玩一下。」趙德啟說。
趙德啟家自駕遊之行的顧慮正是九環東線的尷尬所在。
分析九環東線的「遇冷」,道路交通是一個問題——受沿途地理條件局限,東線彎道較多,線路較長,部分路段路況有待提高。「這不僅是交通問題,還涉及線路規劃等內容。」綿陽市旅遊局產業科相關負責人說。
在成都假日旅行社負責人看來,西線的旅行線路長度適合,而且沿途的餐飲、住宿、購物場所比較成熟,民族特色較鮮明,最主要的是與旅行社、沿途商家建立了比較合理的利益合作機制。「所以這條線路才會走得比較暢通。」
轉變角色 融入區域旅遊
綿陽地處平原到山地的過渡地帶,海拔跨度較大,自然景觀豐富,但一直沒有可以與成都、九寨溝相匹敵的旅遊品牌。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夾在成都這個全省遊客集散地與九寨溝景區之間,扮演著遊客往返兩地的「中轉站」角色,來綿陽的省外遊客主要以過境遊為主。
隨著自駕遊的興起,旅遊業態正從「點」到「線」在轉變:遊客一次出遊,可能會遊覽多個景點。這既對旅遊線路設計打造提出了新要求,也點燃了綿陽旅遊的「雄心」——「大九寨環線」「蜀道」兩條黃金旅遊線路途經綿陽,完全可以打造世界級精品旅遊線路,從而破解綿陽缺乏頂級景點的短板。
基於此,《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綿陽年接待遊客人數要突破5350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近2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800億元,在2015年收入的基礎上翻了一番還多。
綿陽市旅遊局局長譚莉說,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要下大力氣「修煉內功」,完善自身旅遊景點建設和優化服務,更要加大與周邊區域合作力度,參與到「蜀道」「大九寨」等區域旅遊品牌建設。以九環線為例,當2021年九綿高速全線通車後,綿陽到九寨溝的車程將縮短到3小時左右,可把綿陽境內的多個景區串連成線。但這並不是取代西線的「零和遊戲」,而是把綿陽沿線景觀「加」到大九寨景區裡來,實現「東進西出」或「西進東出」,打造為真正意義上的環線,實現共贏。
在區域合作機制方面,綿陽也做了很多探索。近年來,綿陽旅遊發展大會經常邀請周邊市州的旅遊部門參會,共商線路合作問題。同時,利用成綿樂城際快速列車的開通,綿陽與沿線城市共同進行市場營銷、線路對接,已初步打造了成綿樂旅遊經濟合作模式。
記者手記
交通幹線「導流」擴大旅遊「朋友圈」
遊客如「水」,而精品線路如「河道」,因勢利導,將多個精品景區串連成線,其「1+1>2」的帶動效益更為明顯。
以九環西線為例,在與九環東線連通之前,遊客沿同一條路往返,走的是「回頭路」,返程的體驗自然下降。而隨著九綿高速的動工,未來綿陽境內的10多個景點可以融入環線,「東進西出」不僅可以把遊客導入綿陽景區,也能提升大九寨旅遊品牌的「含金量」。
因此,綿陽旅遊絕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順應自駕遊、高鐵遊的趨勢,積極融入到「大九寨環線」「蜀道」等精品線路當中。
旅遊線路並非憑空而來,必須要藉助交通幹線來打造。受交通等條件制約,目前,來綿陽的遊客多來自川渝兩地,普遍以自駕遊為主,屬於短途遊客;而隨著途經綿陽的多條鐵路線路的建設,綿陽旅遊「朋友圈」將拓展到省外。
打個比方,以西成客專、蘭渝鐵路的建設為例,為綿陽融入西部旅遊,甚至融入「一帶一路」旅遊線路提供了可能。
隨著各地旅遊服務標準化、信息化的提升,上述線路沿線城市成立旅遊聯盟並非空想。屆時可以整體規劃線路的打造、營銷。暢想一下,沿絲綢之路而來的遊客,用時不過一兩周,可以從西北到西南,一路體驗到敦煌壁畫、兵馬俑、秦嶺、九寨溝等景區,體驗中華文明數千年的風韻。
而綿陽也將與沿線其他城市一道,共同做大並且分享這塊旅遊蛋糕。(記者 祖明遠)
責任編輯: 白婉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