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
一、月經先期:
1.脾(補)脾氣虛證:補脾益氣,攝血調經——補中益氣湯
2.腎(固)腎氣虛證:補益腎氣,固衝調經——固陰煎
3.陽(清)陽盛血熱:清熱涼血調經——清經散
4.陰(兩)陰虛血熱:養陰清熱調經——兩地湯
5.肝(丹)肝鬱化熱:疏肝清熱,涼血調經——丹梔逍遙散
二、月經後期:
1.腎(當地)腎虛:補腎養血調經——當歸地黃飲
2.血(大補)血虛:補血益氣調經——大補元煎
3.虛《金》血寒(虛寒型):扶陽祛寒調經——溫經湯《金匱》或艾附暖宮丸
4.實《全》血寒(實寒型):溫經散寒調經——溫經湯《婦人大全》
5.氣(烏)氣滯:理氣行滯調經——烏藥湯
三、月經前後無定期:
1.肝(逍)肝鬱:疏肝理氣調經——逍遙散
2.腎(固)腎虛:補腎調經——固陰煎
四、月經過多:
1.氣(舉)氣虛:補氣攝血固衝——舉元煎或安衝湯
2.熱(保)血熱:清熱涼血,固衝止血——保陰煎+地榆、茜草
3.瘀(笑)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經過少:
1.腎(歸)腎虛:補腎益精,養血調經——歸腎丸當歸地黃飲
2.血(滋)血虛:養血益氣調經——滋血湯或小營煎
3.瘀(桃)血瘀:活血化瘀調經——桃紅四物湯或通瘀煎
4.痰(蒼)痰溼:化痰燥溼調經——蒼附導痰丸或二陳湯加芎歸湯
六、經期延長
1.氣(舉)氣虛型:補氣升攝血,固衝調經——舉元煎加阿膠、艾葉、烏賊骨。
2.虛(兩+二)虛熱證:養陰清熱止血——兩地湯合二至丸、四烏賊骨-廘茹丸
3.瘀(桃+笑)血瘀證:活血祛瘀止血——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
七、經間期出血:
1.陰(兩+二)腎陰虛:滋腎養陰,固衝止血——兩地湯合二至丸
2.溼(止淋)溼熱:清利溼熱,固衝止血——清肝止淋湯去阿膠、紅棗,加小薊、茯苓
3.瘀(止血)血瘀: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湯
八、崩漏:
1.脾(止崩)脾虛:補氣攝血,固衝止崩——固本止崩湯或固衝湯
2.氣(蓯)腎虛(腎氣虛):補腎益氣,固衝止血——加減蓯蓉菟絲子丸+黨參、黃芪、阿膠
3.陽(右)腎虛(腎陽虛):溫腎益氣,固衝止血——右歸丸+黨參、黃芪、田七
4.陰(左+二)腎虛(腎陰虛):滋腎益陰,固衝止血——左歸丸合二至丸或滋陰固氣湯
5.虛(上下)血熱(虛熱):養陰清熱,固衝止血——上下相資湯
6.實(清固)血熱(實熱):清熱涼血,固衝止血——清熱固經湯
7.瘀(止血)血瘀:活血化瘀,固衝止血——逐瘀止血湯或將軍斬關湯
九、閉經:
1.氣血(榮)氣血虛弱:益氣養血調經——人參養榮湯
2.腎(蓯)腎氣虧損:補腎益氣,調理衝任——加減蓯蓉菟絲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車
3.陰(一)陰虛血燥:養陰清熱調經——加減一陰煎加丹參、黃精、女貞子、制香附
4.瘀(府)氣滯血瘀:理氣活血,祛瘀通經——血府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
5.痰(蒼+四)痰溼阻滯:健脾燥溼化痰,活血調經——四君子湯合蒼附導痰丸加當歸、川芎
十、痛經:
1.滯(膈)氣滯血瘀:理氣行滯,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湯或痛經方
2.寒(少)寒凝血瘀:溫經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湯或溫經散寒湯
3.溼(清調)溼熱蘊結:清熱除溼,化瘀止痛——清熱調血湯加車前子、薏仁、敗醬草或銀甲丸
4.氣血(聖)氣血虛弱:益氣養血,調經止痛——聖愈湯或黃芪建中湯或養血和血湯
5.腎(益調)腎氣虧損:補腎益精,養血止痛——益腎調經湯或調肝湯
十一、經行感冒:
1.寒(穗)風寒: 解表散寒,和血調經——荊穗四物湯
2.熱(桑菊)風熱: 疏風清熱,和血調經——桑菊飲
3.邪(小柴)邪入少陽:和解表裡——小柴胡湯
十二、經行洩瀉:
1.脾(參)脾虛:健脾滲溼,理氣調經——參苓白朮散
2.腎(固+四)腎虛:溫陽補腎,健脾止瀉——健固湯合四神丸
十三、經行浮腫:
1.虛(腎+苓)脾腎陽虛:溫腎化氣,健脾利水——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
2.瘀(八)氣滯血瘀:理氣行滯,養血調經——八物湯+澤瀉益母草
十四、經行吐衄:
1.火(引)肝經鬱火:清肝調經——清肝引經湯
2.虛(順)肺腎陰虛:滋陰養肺——順經湯加牛膝或加味麥門冬湯
十五、經行頭痛
1.火(羚)肝火證:清熱平肝熄風——羚角鉤藤湯
2.瘀(竅)血瘀證:化瘀通絡——通竅活血湯
3.虛(八)血虛證:養血益氣——八珍湯加首烏、蔓荊子
十六、經行身痛
1.血(當補)血虛證:養血益氣,柔筋止痛——當歸補血湯加雞血藤、白芍、丹參、玉竹
2.瘀(趁)血瘀證:活血通絡,益氣散寒——趁痛散
十七、經***脹痛
1.鬱(逍)肝氣鬱結證:舒肝理氣,和胃通絡——逍遙散加麥芽、青皮、雞內金
2.虛(一)肝腎虧虛證:滋腎養肝,和胃通絡——一貫煎或滋水清肝飲加麥芽、雞內金
十八、絕經證:
1.陰(左+二)腎陰虛:滋養腎陰,佐以潛陽——左歸丸合二至丸加制首烏、龜甲
2.陽(右)腎陽虛:溫腎扶陽——右歸丸
3.俱(二+二)腎陰陽俱虛:陰陽雙補——二仙湯合二至丸加菟絲子、何首烏、龍骨、牡蠣
十九、經斷復來:
1.肝(安)脾虛肝鬱:健脾調肝,安衝止血——安老湯
2.腎(知)腎陰虛:滋陰清熱,安衝止血——知柏地黃丸加阿膠、龜甲
3.熱(易)溼熱下註:清熱利溼,止血涼血——易黃湯加黃芩、茯苓、澤瀉、側柏、大小薊
4.毒(萆+桂)溼毒瘀結:利溼解毒,化瘀散結——萆薢滲溼湯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黃芪、三七
二十、帶下過多:
1.脾(完)健脾益氣,昇陽除溼——完帶湯
2.腎(內)腎陽虛:溫腎培元,固澀止帶——內補丸
3.夾(知)陰虛夾溼:滋腎益陰,清熱利溼——知柏地黃丸
4.結(五)熱毒蘊結:清熱解毒——五味消毒飲加土茯苓、敗醬草、魚腥草、薏仁
5.注(止)溼熱下註:清利溼熱,佐以解毒殺蟲——止帶方
二十一、妊娠惡阻:
1.脾(香)脾胃虛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香砂六君子湯
2.肝(橘)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嘔——橘皮竹茹湯或蘇葉黃連湯加姜半夏、枇杷葉、竹茹、烏梅
二十二、妊娠腹痛
1.血(當芍)血虛證:養血安胎止痛——當歸芍藥散加首烏、桑寄生
2.氣(逍)氣滯證:舒肝解鬱,養血安胎——逍遙散
3.寒(膠)虛寒證:暖宮止痛,養血安胎——膠艾湯
4.瘀(桂+壽)血瘀證:養血活血,補腎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壽胎丸
二十三、異位妊娠
1.未(Ⅱ)未破損期:活血化瘀,消症殺胚——宮外孕Ⅱ號加蜈蚣、全蠍、紫草
2.已休(生+I)已破損期休克型:益氣固脫,活血祛瘀——生脈散合宮外孕I號方
3.已不(I)已破損期不穩定型:活血祛瘀,益氣——宮外孕I號方加黨參、黃芪
4.已包(Ⅱ)已破損期包塊型:活血破瘀消瘕——宮外孕Ⅱ號方
二十四、胎漏胎動不安:
1.腎(壽)腎虛:補腎健脾,益氣安胎——壽胎丸加黨參、白朮或安奠二天湯或滋腎育胎丸
2.熱(保)血熱:清熱涼血,養血安胎——保陰煎或清熱安胎飲或當歸散
3.氣(胎)氣血虛弱:治法:補氣養血,固腎安胎——胎元飲
4.瘀(桂+壽)血瘀:活血消癥,補腎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壽胎丸
二十五、滑胎
1.氣(補固)腎氣不足:補腎健脾,調理衝任——補腎固衝丸
2.陽(腎)腎陽虧虛:溫補腎陽,固衝安胎——腎氣丸去澤瀉,加菟絲子,杜仲,白朮
3.精(育)腎精虧虛:補腎填精,固腎安胎——育陰湯
4.氣血(泰)氣血虛弱:益氣養血,固衝安胎——泰山磐石散
5.瘀(桂+壽)血瘀證:祛瘀消癥,固衝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壽胎丸
二十六、子腫:
1.脾(白)脾虛:健脾利水——白朮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湯
2.腎(真)腎虛:補腎溫陽,化氣行水——真武湯或腎氣丸
3.氣(天)氣滯:理氣行滯,除溼消腫——天仙藤散或正氣天香散
二十七、子淋:
1.陰(知)陰虛津虧:滋陰清熱,潤燥通淋——知柏地黃丸
2.心(導)心火偏亢:清心瀉火,潤燥通淋——導赤散+玄參、麥冬
3.溼(五淋)溼熱下註:清熱利溼,潤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二十八、產後發熱:
1.毒(五+笑)感染邪毒: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五味消毒飲合失笑散加減或解毒活血湯
2.外(穗)外感:養血祛風,疏解表邪——荊穗四物湯加防風、蘇葉或參蘇飲
3.虛(補)血虛:補血益氣,和營退熱——補中益氣湯加地骨皮
4.瘀(生)血瘀:活血化瘀,和營退熱——生化湯加味或桃紅消瘀湯
二十九、產後腹痛:
1.虛(腸)氣血兩虛:補血益氣,緩急止痛。腸寧湯或內補當歸建中湯或當歸生薑羊肉湯
2.瘀(生)瘀滯子宮: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生化湯加益母草或散結定疼湯或補血定痛湯
三十、產後身痛
1.血(黃五)血虛:補氣養血,溫經通絡——黃芪桂枝五物湯
2.寒(獨)風寒:養血祛風,散寒除溼——獨活寄生湯、趁痛散、防風湯
3.瘀(身)血瘀:養血活血,化瘀祛溼——身痛逐瘀湯或生化湯
4.腎(養榮)腎虛:補腎養血,強腰壯骨——養榮壯骨湯加秦艽,熟地
三十一、產後惡露:
1.虛(補中)氣虛:補氣攝血固衝——補中益氣湯加艾葉、阿膠、益母草
2.熱(保)血熱:養陰清熱止血——保陰煎加益母草、七葉一枝花、貫眾
3.瘀(生)血瘀: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湯加益母草、炒蒲黃
三十二、缺乳
1.虛(通)氣血虛弱:補氣養血,佐以通乳—— 通乳丹
2.肝(下)肝鬱氣滯: 疏肝解鬱,通絡下乳——下乳湧泉散
3.痰(蒼)痰濁阻滯:健脾化痰通乳——蒼附導痰湯合漏蘆散
三十三、癥瘕:
1.氣(稜)氣滯血瘀:行氣活血,化瘀消癥——香稜丸或大黃庶蟲丸
2.痰(蒼+桂)痰溼瘀結:化痰除溼,活血消癥——蒼附導痰湯合桂枝茯苓丸
3.熱(大黃)溼熱瘀阻:清熱利溼,化瘀消癥——大黃牡丹湯+木通、茯苓
4.虛(補腎)腎虛血瘀:補腎活血,消癥散結——補腎祛瘀方或益腎調經湯
三十四、急性盆腔:
1.毒(五+大黃)熱毒熾盛:清熱解毒,利溼排膿——五味消毒飲合大黃牡丹湯
2.溼(仙)溼熱瘀結:清熱利溼,化瘀止痛—— 仙方活命飲+苡仁、冬瓜仁
三十五、慢性盆腔:
1.熱(銀)溼熱瘀結:清熱利溼,化瘀止痛——銀甲丸或當歸芍藥散加丹參、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氣(膈)氣滯血瘀: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膈下逐瘀湯
3.寒(少)寒溼瘀結:祛寒除溼,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湯
4.虛(理)氣虛血瘀:益氣健脾,化瘀散結——理衝湯
三十六、不孕:
1.氣(琉)腎氣虛:補腎益氣,溫養衝任——毓麟珠
2.陽(胞)腎陽虛:溫腎暖宮,調補衝任——溫胞飲或右歸丸
3.陰(種)滋腎養血,調補衝任——養精種玉湯
4.肝(開)肝氣鬱結:疏肝解鬱,理血調經——開鬱種玉湯或百靈調肝湯
5.瘀(少)瘀滯胞宮:逐瘀蕩胞,調經助孕——少腹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
6.痰(蒼)痰溼內阻:燥溼化痰,行滯調經——蒼附導痰丸
三十七、陰陽:
1.虛(知)肝腎陰虛:滋陰補腎,清肝止癢——知柏地黃湯加當歸、梔子、白鮮皮
2.溼(龍)肝經溼熱:清熱利溼,殺蟲止癢——龍膽瀉肝湯或萆薢滲溼湯,外用蛇床子散
三十八、陰瘡
1.熱(龍)熱毒證:清熱利溼,解毒消瘡——龍膽瀉肝湯
2.寒(陽)寒溼證:溫經散寒,除溼消瘡——陽和湯或託裡消毒散
三十九、子宮脫垂:
1.氣(補中)氣虛:補中益氣,昇陽舉陷——補中益氣湯加金櫻子、杜仲、續斷
2.腎(大補)腎虛:補腎固脫,益氣升提——大補元煎加黃芪
溫馨提示:提供給中醫師大方向思路,四診合參,辯證加減,臨床療效優良。患者切不可擅自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