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會用中藥來調理身體,中藥的調理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也要對症調理。除了中藥的配方成分,還應該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中藥的飲用時間。喝中藥的時候也有許多講究要了解。那飯前喝中藥和飯後喝中藥相比,哪個比較好?
中藥什麼時候喝效果會比較好?
1、不同類型的中藥湯劑,服用的時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肝、腎、腸道疾患,宜飯前服藥;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藥;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這些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
2、一般情況下醫生會根據就診者的身體變化隨證調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局限於某一類藥。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是藥三分毒」,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建議需要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應該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服中藥哪些食物不能吃?
1、辛辣類食物
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乾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症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2、油膩類食物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洩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3、魚腥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為鹹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4、生冷類食物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蔔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於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蔔與人參不宜同服。
5、發物類食物
「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
喝中藥哪些水果不能吃:
1、禁食生冷水果
特別是不能吃西瓜、柿子、柚子、楊桃。待病情好轉後,可以適當吃些蘋果,但也要切片熱水燙泡片刻後吃,不可過多。水果雖然可以補充維生素C,但如果我們正常飲食,永遠不會缺乏的。關鍵是水果大多性寒涼,影響藥效。
2、禁食涼寒性水果
梨、山渣、菱角、柑子、百合、香蕉、甘蔗、柿子等。為了保障中藥的療效使其更好的發揮其治療作用,服用中藥時是需要對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3、禁食不熟的水果
有的人口味喜酸,於是在吃水果時,喜歡選擇一些還不成熟的水果。殊不知,這種做法對身體健康是有害的。這是因為,在未成熟的水果中,大都含有草酸和安息香酸等成分,在人體中難以氧化分解,代謝後產物仍然是酸性的,這就會破壞人體正常的弱鹼性環境,導致對生理功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