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入人海,做一朵奔騰的浪花
【編者按】為了紀念創校校長陳炳權(字公達)先生,為了接續經久不息的教育薪火,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達家書》面向海內外院友和全體師生徵集生命歷程中的成長故事,誠邀院友和師生記錄求學經歷、工作經歷以及其他成長經歷中的點滴故事,把個體成長所積澱的過往化成文字,以一封封家書的方式呈現出來,希冀與師生分享,與時空碰撞,與時代同行,與歲月成長。親愛的「末班車」夥伴們:
你們好!2020年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在校園匆匆一別,各奔遠方,許久未見,不知你們近況如何。從2018年「挑戰杯」團隊組建至今,我們這一群小夥伴也已經認識3年有餘,每每想起大家一起做項目那段痛並快樂著的日子,內心仍是泛起絲絲波瀾。「挑戰杯」項目雖然只是我們漫漫人生路上短暫的小插曲,但是那段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項目時光給我留下的是思緒萬千的回憶、充滿力量的鼓舞以及美好珍貴的情誼。我始終記得,八個可愛堅韌的女孩子和一位認真敬業的「青椒」導師,在那個盛夏八月,伴著酷暑和颱風,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為共同的目標努力拼搏的樣子。
四方而來,從零出發
回憶「挑戰杯」團隊的組建,那是一段奇妙的緣分。2017年底,學院開始宣傳第十六屆全國「挑戰杯」競賽立項的相關事宜,那時候剛剛上大二的我完全不知道參加學術競賽、做項目是怎麼一回事,一心抱著好好學習、認真上課的單純想法,在短暫猶豫後便放棄了參加「挑戰杯」的念頭。2018年初,行政管理專業的幸儀和同專業的婧萱都不約而同的找到我詢問我的參賽意向,在大家相互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們帶著對學術研究的嚮往期待,鼓足勇氣,下定組隊參賽的決心。經過一番討論和斟酌,我們萌生了以近年來比較熱議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作為研究主題的想法,找到主要從事大數據政務研究的劉曉洋老師尋求指導和幫助。幾乎同時,大三在讀的夢鑫師姐和大一在讀的劍霞師妹也找到老師希望圍繞「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展開學習研究,曉洋老師建議我們一起組隊參賽。於是,機緣巧合下,在申報書提交截止日期的最後一個星期,來自三個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原本互不相識的八個女生組成團隊,在老師的幫助下提交了項目申報書,搭上挑戰杯的末班車,這也是我們團隊組建之初為什麼起名為「最晚末班車」的緣由。
一路同行,有苦亦甜
隨著申報接連獲得院級、校級重點項目的立項,我們正式開啟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的挑戰杯之旅。為了全面了解政務服務發展的「前世今生」,我們分工合作從網際網路上搜集近20年相關的政策文本、統計年鑑和新聞報導;為了準確獲得政務服務改革第一手資料,我們花了近半年的時間前往珠三角九個地市的政府服務中心開展訪談調研,實地發放了600餘份問卷;為了更好的呈現項目調研成果,在老師嚴格要求下,我們的調研報告反反覆覆修改了不下10次。
項目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有苦亦甜,一切都是那麼的記憶猶新。記得前期與調研單位聯繫,鍥而不捨的溝通為我們換來了一次次寶貴的調研機會;記得頂著夏日的炎熱,我們一行人騎小黃車、擠公交、乘大巴、趕高鐵,輾轉各種交通工具在珠三角九個地市穿梭;記得那些令人討厭的颱風天氣,風雨中即使我們身上已經被雨水浸溼,也要把裝滿了調研材料的行李箱護在傘下;記得在政務服務大廳和辦事群眾對話,從一開始的膽怯到後來的熟練,我們用真誠換來一份份高質量的問卷;記得項目答辯前夕,我們衝刺式的製作宣傳手冊、修改展示方案,一次次模擬答辯相互質詢,直至深夜所有的準備萬無一失;記得多少次我們在雕刻時光咖啡館挑燈夜戰,多少次在肯德基激烈探討。除了滿滿的挑戰和艱辛,我們也收穫著一份又一份小確幸,還記得成功回收問卷時大家的雀躍和驚喜;還記得曉洋老師和我們分享自己大學時調研的經歷和趣事;還記得短暫休息時我們談天說地暢想未來;還記得我們的報告在一遍遍打磨中越來越成熟,我們的感情在一次次相互鼓勵中愈漸深厚。
和大多數項目一樣,我們的項目在進行中也遇到許多困難與挫折,每個成員都面臨著繁重學業和項目推進的雙重壓力,為了團隊與項目大家都犧牲了自己的課餘時間,疲憊、煩躁、無助和崩潰在所難免。作為團隊負責人的我更是「壓力山大」,中途項目難以推進時數不清多少次我都曾打起退堂鼓想要放棄,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大家總是默默替我分擔,是大家的堅持讓我感受到力量,鼓起勇氣重新出發。那段時間,我們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而是一個團隊勇往直前,那種不管幹什麼都有人陪伴的感覺,真好!
心懷感恩,希望前行
回顧那段令人難忘的日子,作為團隊的負責人,我最想道一聲遲到已久的感謝。想感謝學校和學院,為了鼓勵我們積極參與學術科研,組織多次的賽前培訓,號召專業老師們給予定向指導,成為我們堅強的後盾。想感謝幾位指導老師,其中陳潭教授給我們提供了許多調研的資源和平臺,付豔副教授總是在細節上幫忙把關,給予我們支持與建議。最想感謝我們項目的定海神針——「青椒」曉洋副教授,在百忙之中他親自帶領我們去九個地市調研,鍛鍊我們的科研水平和調研能力,不厭其煩的指導我們修改各類文本,即使遠在臺灣訪問也心系項目的推進,如果沒有曉洋老師的嚴格要求和悉心指導,我們的項目不可能順利結項。還想感謝各受訪群眾和調研單位,感謝你們的善良和包容,為我們大學生走出課本接觸社會提供最鮮活的素材。最後,還想感謝這一群並肩作戰、棒的不能再棒的女孩子,因為有大家一起為心之所向而努力和堅持,才有最後的充實與滿足。從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整整一年的時間,我們幾乎全身心的投入到挑戰杯項目中,體驗了一次完整的比賽流程,享受著過程的快樂,無關功利,只為熱愛與堅守,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成長。因此,即使結果有一絲遺憾,但是不影響最終內心收穫的那一份圓滿,鼓勵著我們帶著希望繼續前行。
聚是一團火,散似滿天星
轉眼間,「挑戰杯」項目已經結束快兩年時間,我們幾個小夥伴也相繼從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畢業,踏上不同的徵程。於我而言,參加「挑戰杯」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學術體驗,讓我第一次接觸到什麼是學術,讓我認識到如何才能做好紮實的學術研究。通過「挑戰杯」的訓練,我的學術素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這為我接下來的學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挑戰杯」項目結束後,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繼續讀研深造的決心,2020年9月,我來到坐落於麓山之下、湘水之濱的「千年學府」湖南大學開始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進一步接受專業系統的學術訓練。在全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每次遇到困難與瓶頸,我都不自覺的回想起和大家一起拼搏努力的日子,從中感受到滿滿的力量和鼓舞。相信「挑戰杯」於每個「末班車」夥伴而言,亦都是一次寶貴的人生經歷,希望我們都能將這段努力珍藏於心,一起躍入人海,做一朵奔騰的浪花。
言短情長,甚是思念。期待疫情過後,重聚廣大校園,共憶那段美好時光。
祝好!
郭倚彤
2021年2月8日
致信人:郭倚彤,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6級本科生,湖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
收信人:(1)劉曉洋,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廣州大學南方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員;(2)趙婧萱,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6級本科生,蘇州大學法律(非法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3)許泳滔,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6級本科生,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政策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4)陳俊睿,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6級本科生,現就職於廣州市錦耀汽車有限公司;(5)冼幸儀,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16級本科生,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6)黃雅瑩,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16級本科生,現就職於中山市小欖鎮永寧社區居民委員會;(7)吳夢鑫,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5級本科生,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2019級研究生;(8)吳劍霞,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7級本科生,現已保研至湖南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