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隨著90後得不斷崛起,80後的明星也很顯然是感到了壓力。前幾年,先是迪麗熱巴、楊紫等小花的嶄露頭角,隨後是李現、肖戰等小生的出現,明星在娛樂圈的生存,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輕鬆了。
而楊冪現在的處境,就像一條魚一樣,在漩渦中來回搖擺,每當要冒頭的時候,就會被四周的海浪打回去。
就拿口碑來說吧,楊冪因為詐捐傳言和離婚風波,再也不是那個單純的小姐姐了。這其中,大家雖然都知道不是表面看起來的那麼簡單,但有的事情居然已經發生了,那就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失去口碑,或透支口碑,都會令演員跌入觀眾鄙視的深淵。
譬如:最近黃曉明成為中國影史第一個「二封金雞影帝」的男演員,許多觀眾都無法理解,黃曉明憑什麼可以完成眾多電影前輩都無法做到的壯舉。
既然口碑這麼重要,那失去的口碑要用什麼才能挽回呢?
答案顯而易見,就是用作品說話,重新打破觀眾的固有認識。
楊冪出演電影《寶貝兒》,對於楊冪本人來說,就是一部她用來「脫胎換骨」,挽回自己口碑的作品,可惜結果悲劇……
一、演員楊冪的危機感
2011年起,楊冪出演《小時代》四部曲橫掃18億票房,獲得空前成功,甚至開啟了中國「粉絲電影」的時代。
但她也因為《小時代》中的「花瓶」式表演,給眾多中國觀眾留下了糟糕印象,路人緣跌至谷底。
電影領域觀眾的不信任,電視劇領域未來的重重未知,終於讓楊冪意識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要想解決這一難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重塑自己的演員身份,讓觀眾及市場看到自己表演層面的能力。
所以2018年楊冪主演的《寶貝兒》對於她來說,是挽回口碑拯救市場的一部重要作品。
但是,結果不盡人意。
她輸了,輸得一塌糊塗。
在電影裡,楊冪是一個從小苦到大的女孩,每天都在打著零工雜活,按理說,這樣的女孩應該手上滿是老繭,對髒活累活早已習以為常。
但是在電影裡卻出現了這種角色最不該有的一幕。
楊冪在倒垃圾的時候,纖纖玉手不自覺地翹了起來。
潔白無瑕的手指以及嫌棄髒垃圾的下意識動作,不僅和整個角色格格不入,還一下子把觀眾帶到了戲外,讓觀眾想起了楊冪還是原本那個「白富美」,沒有任何改變。
鞏俐當年為了拍好《秋菊打官司》,曾在陝西的農村呆了3個月。
張靜初為了演好《門徒》裡的阿倩,曾和吸毒人員共處數月。
在最後死亡的一幕裡,遠景拍攝的老鼠全都是地溝抓來的,而近景拍攝的則是小白鼠,張靜初曾在採訪中說小白鼠差點鑽到她的嘴裡了。
和她們相比,楊冪對待電影、對待角色、對待觀眾的態度,從一開始就不相同。
而這種態度,會從演技、眼神、作品裡真誠流露,滲透到觀眾的內心。
很多網友都說,雖然楊冪的路人緣不好,但是她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比大多數人都拎得清,明白「娛樂大眾,大眾娛樂」這句話的含義。
早年,楊冪一直被吐槽,各種黑料滿天飛,耍大牌、腳臭……
沒有辯駁,沒有撕架,這個姐姐冷冷地丟下一句:等著看我變得更強大吧。
後面,她就帶著《三生三世》翻紅了,華麗轉身,從黑到紅。
當年去坎城電影節的時候被群嘲,她也從來沒有回應過一句。
這或許就是楊冪能一直紅的關鍵吧,每次大家都以為楊冪快倒下的時候,沒想到她都能回血。
像楊冪這樣的心態和處事方式真的很適合娛樂圈,把規則這方面明白得死死的,處事圓滑,天生就該做大明星。
不賣慘的原因是因為她知道沒用,對於網上的質疑,她知道無視是最好的選擇,自己沒有那麼多精力也沒那麼多時間去一條條回復~
不過文藝片畢竟不是鍍金片,它只是給了真正金子一個發光的舞臺。
而楊冪如果想真正挽回國民心中的消極印象,只能重新打磨,真正把自己的姿態放低,用心去演繹角色。
太過強烈的功利心只會讓角色流於浮華,失去內涵。
2020年的楊冪早已34歲了,她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充滿膠原蛋白,僅僅依靠嘟嘴賣萌就可以俘獲觀眾芳心的小女孩了。
真正的演員,應該對任何一個角色,都抱有著敬畏之心。
就像《喜劇之王》裡柳飄飄對周星馳嘲諷道:
「你不過就是個死跑龍套的。」
周星馳說:
「其實,我是一名演員。」
所以說,楊冪現在似乎也只能靠作品翻身,因此走實力派路線,也是在我看來最好的選擇。這條路雖然有很多競爭者,但只要有明星能堅持下來,那就能化繭成蝶去一個更加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