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印高原對峙,一直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氣溫低,咱們的兵哥哥執行任務難度高,只有吃得好,才有戰鬥力,以前的土豆、蘿蔔、白菜「老三樣」,逐漸被鮮菜、水果、乾菜等「新三樣「和肉類、禽蛋、牛奶等「精三樣」取代。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變化和農業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我們來看看解放軍的菜窖有啥不一樣。
世界屋脊上的冬季都是靜止的,零下40度滴水成冰,在白茫茫的世界只有兵哥哥保家衛國活動的身影,高強度的巡邏需要補充熱量更高的食物,壓縮食物又冷又硬,嚼起來沒有口感和食慾,來上一口熱騰騰的菜和飯是對兵哥哥最好的報答。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歷來後勤保障是我軍發展的重點,在高原高寒地區建成了一批恆溫保鮮、移動便攜等新樣式、新功能菜窖。
在第九屆國防信息化裝備與技術博覽會上展示的一項蔬菜種植技術引來人們熱議,蔬菜在可移動貨櫃中依靠營養液生長,從栽種到收穫僅需30天,駐守在零下40度的邊防戰士們已用上了這款神器,無土栽培技術能讓戰士們吃上新鮮且種類豐富的蔬菜。
解放軍的菜窖不僅能儲藏,還要能種菜,在儲藏上採用臭氧保鮮、氣調保鮮等先進技術,還能藉助現有的生產設施,宜種則種、能養盡養,實現儲菜於棚、儲菜於圈。定期組織更新輪換,推陳「儲」新、常備常新,確保鮮菜入窖、鮮菜上桌。
新聞報導中提到班公湖地區一排排湖景房拔地而起,這些保溫的菜窖比外邊的溫度高20度左右,還能防潮抗凍。採用通風製冷設備,四周搭建雙層保溫板,溫度和風力都是非常智能地進行調整,多層的貨架能將蔬菜、乾菜和水果儲存的時間達到半年之久,大雪封山後再也不擔心兵哥哥吃不上熱騰騰的飯菜。
我軍的傳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好多後勤部隊在邊境地區也會引進現代農業技術,建成的新型溫室大棚、蔬菜植物工廠和新型的保溫地窖,解放軍的種菜技能不斷地挑戰著惡劣環境的極限,從寒冷的雪域高原、沙灘戈壁一直延伸到祖國海疆島礁。
要說種菜哪塊難,要屬西沙的鹽鹼地,又鹹又松的海灘種植什麼肯定活不了,咱們保衛海疆的兵哥哥一代傳一代硬是一點點「沙變土」試驗突破性種活了7種蔬菜,說起來這裡邊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為了改變島上艱苦的環境,一代代守島官兵回家探親,不帶家鄉特產,只會帶來家鄉的泥土,在島上開闢出以各省命名的「巴掌菜地」,為了提高蔬菜的產量,還建設了新型溫室大棚並引進了智能霧化栽培和雷射植物人工補光技術。
與沙漠中的沙有所不同,西沙島礁的海沙顆粒較大,黏性差,含有大量的鹽和鹼,兵哥哥和科研團隊夜以繼日經過4個月試驗,成功找到了海灘變良田的秘訣,就是將一種粉狀植物纖維黏合材料混入海沙,經過澆水施肥,「一盤散沙」就變成了蔬菜能夠生長的「肥沃土地」。最後向保家衛國的戰士們致敬,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大家喜歡的話,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