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遇到這樣的情況:儲藏好的大米長出了米蟲。雖然在儲藏大米時做好了密封,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大米中就會出現米蟲。那麼,這些米蟲是怎麼來的呢?米蟲又是怎樣的生物呢?
米蟲又稱米象,它們的繁殖能力很強,通常會以大米等穀物為食。米蟲的生長發育會經歷四個階段,首先是蟲卵,然後是蟲卵孵化成幼蟲,接下來幼蟲會通過蛻皮發育成蛹,最後蛹羽化成為具有飛行能力的成蟲。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大米本身是不可能生出米蟲的,一個是植物,一個是動物,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既然大米被密封儲藏之後也會長出米蟲,米蟲肯定不是在儲藏之後進入,而是在密封之前就已經進入大米中。
那麼,米蟲是如何潛伏在大米中的呢?
事實上,大米在還是稻穀的時候,米蟲就已經附著在上面。夏季是米蟲的活躍期,它們在氣溫高的環境中繁殖能力更強。在稻穀生長過程中,成年的米蟲會咬開稻穀,然後把卵產在尚在發育的米粒中,最後再把吐出分泌物堵上孔洞,保證了卵的安全。
米蟲本身很小,成年體長也只有大約3毫米。它們的卵更小,長度通常只有0.6毫米。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看出米粒中被注入蟲卵。大概一至兩周的時間之後,蟲卵會發育成幼蟲。幼蟲直接以米粒為食,它們會在米粒內部不斷啃食。
幼蟲期一般會持續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它們化蛹之後會繼續生活在米粒中。經過大約一周的蛹期,它們會在米粒中羽化成蟲。從卵到成蟲,一隻米蟲的生長發育會掏空一顆米粒。
另外,大米在加工、搬運過程中,也有可能會引來米蟲產卵。米蟲可以飛行,它們會從其他米粒擴散開來。成蟲通常可以存活大概3個月,在此期間,它們會竭盡所能地繁殖後代,一隻雌蟲在其一生中能夠產下數百枚卵。為了提高生存機率,米蟲還進化出了假死的能力。
如果大米長出米蟲怎麼辦?
這種現象很常見,尤其是那些久置的陳糧。米蟲喜歡在溫度較高和有陽光的環境中生存,所以長米蟲的大米不宜在太陽下晾曬,而且這樣還會讓大米變黃,影響口感。儲藏大米的環境應該要儘量保持通風和陰涼,這樣可以抑制米蟲的生長繁殖。
另外,還可以在儲藏大米的容器內放置一些大蒜、花椒、橘子皮,它們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可以起到防蟲的作用。如果所要儲藏的大米不多,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進行冷凍,低溫環境可以殺死米蟲,至少是能夠讓它們停止活動,不會繼續肆意繁殖。
對於長有米蟲大米,可以用篩子把好的大米挑選出來。米蟲不會咬人,對人不會有危害。事實上,即便食用了米蟲,也不會有事情。因為米蟲本身是蛋白質,身上沒有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