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眾多節日當中最隆重的,它起源於傳統的農耕社會,起初是一種祭神祭祖行為,後來逐漸演化成一個 重要的節日,我國許多地區都有過春節的習俗,就連鄰國日本和韓國也同樣有春節。現在的春節,最主要的就是一家人一年下來喜聚一堂,其樂融融。既然是這麼重大的節日,做為一個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自然是離不開吃這個主題,地大物博的中國每個地方對「吃」那是非常有講究的,且各具特色。
今天我們的主題農村過節,給大家介紹安徽一個土豪縣。這個土豪縣就是績溪。土豪縣績溪是徽派文化代表之一,「吃」絕對會佔有一席之地,「吃」在徽派文化中也是非常的講究,績溪的菜餚算得上是徽菜的代表之一。
那麼多吃的,績溪有什麼特色能夠代表安徽的「吃文化」?績溪位於安徽南部,地處黃山山脈和天目山山脈交界處,又是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這樣的地理條件造就了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徽派文化,這裡是徽派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有著「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的美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績溪這個地方的確誕生過土豪,像清朝時期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富可敵國,算不算土豪,不僅產土豪,還有文人,像胡適這樣文化名流自小就是吃著績溪的飯菜長大的。
績溪作為一個文化縣、土豪縣,同時也是我國的徽菜之鄉和廚師之鄉。「十碗八」就是績溪別具特色的宴席,大型節日像春節,還有婚嫁吉慶日子都少不了這18道菜,在徽派文化中這「十碗八」的18道菜已經是「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說到這18道菜,並非鮑魚海參這樣的上等食材,但是價格也「不菲」。有句話叫「食材好,食才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正是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給績溪帶來了豐富的食物原料,所以不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在其他地區你花錢也搞不到這樣的食材。這十碗八就是用績溪特色的食材和烹飪方法製作而成。
「十碗八」顧名思義,就是18道菜,其中十是一般指十隻冷碟,八指的是八道大菜。其中冷菜必不可少的是瓜子和花生,這是因為在當地「瓜」和「加」,「生」與「孫」的發音很近似,所以取這兩道菜有「加子加孫」之意,剩下的八道菜分別是小排骨、滷豬肝、滷舌條、桂花肉、幹筍絲、醃蕨菜、海蜇絲、雞蛋瓣,組成十隻冷碟。另外八道大菜分別是石耳燉雞(石耳是當地的特色菜品)、時蔬粉絲、鄣筍豬蹄(鄣筍是皖南地區特有的一種竹筍)、棗耳甜羹、紅燜塊肉、蝦米煨湯、三丁燜粉、蘿蔔雜燴、清湯肉圓、紅燒全魚。
每道菜都代表著美好的寓意,代表著祥和,代表著徽派文化的內涵。像鄣筍、石耳是當地的特色菜品,在其他地方是很少有的,所以出門在外的徽商都會帶上家鄉的特色食材,其他的食材雖無特色,隨地可以取材,但是配上當地的特色的食材和獨特的烹飪手法就做出了一道別具特色的徽派菜系,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現在看來普通的十八道菜,形成別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是因為徽商在明清那個年代經常外出經商,在外地靠什麼凝聚呢,食物就是聯結家鄉情的紐帶之一,所以徽商走到哪都是做一道拿手的徽派菜餚。隨著徽商在外扎穩腳跟,他們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他們的飲食文化也逐漸被其他地區的人所知道,也就漸漸形成了以績溪為代表的徽菜系列。
飲食從來都是和經濟息息相關的,後來隨著徽商的興起和發展,在外經商的人們回到家鄉,為了提高家鄉的飲食水平,將部分海產品帶回了家鄉,將傳統的時蔬粉絲替換成了上湯魚翅,鄣筍豬蹄替換成了煨海參子等。這種濃厚的地域色彩深刻地體現在飲食上。
誠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逐漸「燙平」了各地飲食差異,像「十碗八」這樣傳統的宴席現如今已經很少見得到了,因為做這樣的一席菜餚的廚師不多見了,只有老一輩的人懂得如何操辦,現在的年輕人都忙著工作,這樣的「傳統手藝」已經快要失傳了。現在人們過年過節的去酒店訂幾桌就能搞定,能有幾人願意花心思操辦這樣的酒席呢?
曾經別具特色的「十碗八」的宴席雖然漸漸淡出歷史舞臺,但是以它為代表的徽菜系列成為了我國八大菜系之一。逢年過節在酒店擺一席就能搞定,但是「吃」這個主題一直伴隨著我們,只是看不到了實實在在的「十碗八」菜系,它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