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紅色記憶地圖》正式上線以來,在全市反響熱烈。9月21日下午,資陽區政府組織60名幹職工,前往豐堆侖革命舊址開展紅色教育主題活動,在緬懷革命先烈英勇事跡的同時,也體驗到了打卡的樂趣。
豐堆侖革命舊址始建於1922年,原為廖氏宗祠。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此為據點,成立中共益陽南湖託黨支部,秘密開展地下革命活動。1938年在此創辦作育小學,此後成為中共常益中心縣委的重要聯繫點,是革命先輩高文華、帥孟奇、廖運山等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場所,有「益陽抗大」的美譽。
走進紀念館,進門左手邊就有一張《益陽紅色記憶地圖》海報,只要掃一下海報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我市所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分布位置、歷史故事、聯繫方式、開放時間等信息。「掃碼打卡活動推廣以來,吸引了不少長沙、婁底、常德等周邊城市的遊客,大家打卡的同時也了解了紀念館的基本信息,能幫助遊客更深入地體會紅色文化。」資陽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周慶峰說。
今年84歲的遺址管理員舒國屏已經守護了豐堆侖這座革命遺址30多年。他說,現在有很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這裡,希望孩子們能通過實地感受和參觀學習,將紅色傳統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