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太原工業學院兩名學生因冒名代替參加體質健康達標測試,取消學士學位獲得資格。該校教務處稱按學校規定執行,並指明大學生體質達標測試是重要的國家級考試,只要作弊就會被取消學位。此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多數網友指責學校的做法太過嚴苛。(12月10日封面新聞)
正如太原理工學院教務處所說,大學生體質達標測試屬於國家級考試,國家對此早有規定。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要求每年對所有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畢業時學生成績達不到50分按結業處理(除因病或殘疾學生)。退一步而言,體制達標測試作為一門考試,要求學生遵守考紀、不要作弊也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因此,太原理工學院由學生體測作弊而取消其學位,於情於理都無太大過錯,也能體現出學校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之嚴格。
回到事件當事人,我們更該思考為什麼他們要冒著作弊被處分的風險冒名頂替。首先,我們慣常地從學生自身找找原因。體測作為每年一度的必備考試,在校生理應熟悉其測試要求與時間。但由於大學管理相對寬鬆,加上許多學生自律性較差,不注重平時自覺的鍛鍊,由此缺少充分的鍛鍊而導致體測不達標,又迫於畢業的壓力,意志不堅定就可能僥倖作弊。許多網友亦批評兩位作弊學生,認為學生應誠信考試,無論如何作弊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為。
但是,如果我們僅從學生自身懶惰、意志薄弱來解釋其體測作弊行為,進行猛烈的個體指責,恰恰會容易忽視對體測這一現存體系的再認識。我們也該看到並反思的是,由好的初衷生發的體質測評是否真的達到了其應有的效果。對此,筆者提出三個問題:
第一,通過一門測試來督促學生增強體質合理與否?教育部出臺大學生體質測試的目的是積極的,希望可以藉此科學地指導成年人開展體育活動,增強體質。但就實際推行情況而言,多數學生只是在被通知體測的前一個月左右才意識到自己面臨一場體質測試。如果學生認為自己的身體素質不足以達標,可能會採取行動主動鍛鍊,這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但顯然,光靠一項對畢業有一定威脅的考試來督促學生加強鍛鍊是遠遠不夠的,理想的狀態是學生對鍛鍊的主動持續進行。對此,教育部也規定了其他舉措,例如學校應組織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鍊、成立至少20個學生體育社團等。但這些規定由於沒有明確的執行要求與衡量標準,在許多學校都形同虛設,於是就更加削弱了教育部推行體測及相關措施的實行效果。
第二,學生的體質體能水平是否可以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其實不只是體質測試,像語文、數學、英語等常規科目考試也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取得一個及格或者較高的分數,就必然表示他的文學素養、數學素養很好嗎?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的,但這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的其他潛能,抹殺學生個體的多樣性。類比於此,體質測試由於測試範圍廣、組織實施相對複雜等,更容易忽視學生身體機能存在的差異性。儘管教育部有考慮到患有疾病或殘疾學生的特殊情況,但實際上最容易被忽視的卻是那些介於特殊與不特殊之間的情況。這些學生可能並沒有疾病,但卻因為各種原因具有較弱的體質,對於他們的體質水平要求當然不能與正常學生劃等號。
第三,體測作弊存在「黑色產業鏈」,僅僅是學校所關注的「認識不足與僥倖心理」作祟嗎?當然有這方面原因,但更為本質的問題其實是學生體育健康意識的淡薄。大學裡對學生進行體質教育與體能鍛鍊的主要是體育課,國家規定任何階段學校都必須開設體育課,這體現出國家對於學生健康成長的嚴格要求與高度重視。體育課對於學生的體能鍛鍊也的確起著重要作用,但相對而言對於學生健康鍛鍊意識的教育稍顯不足。大學生多數已經成年,具備相對成熟的生活自理能力與學習理解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其體育健康素養的教育就不再重要。只有當學生真正把健康鍛鍊作為一項,與其他學習科目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內容時,他們才能用這種意識去指導自己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鍛鍊,這需要學校在引導宣傳教育方面更加重視。
在一項爭議中,我們往往擅長個體指責,而忽視體系指責。個體指責當然有助於個體層面的反思與糾正,但當我們有意識地補全體系指責時,我們會更明白整個社會需要為之努力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