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還要尋找亞洲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亞洲不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僅是地理空間位置,也是價值判斷尺度。亞洲被西方作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點、亞洲的多樣性與開放性、亞洲無法以自足的邏輯整合為統一體的現實,這一切都一直困擾著人們。

《尋找亞洲———創造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歌迄今為止「尋找亞洲」的全部過程。在這次尋找中,她從思索亞洲意味著什麼,到從東亞的歷史與現實中去尋找認識亞洲的方法,再到對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尋求中,去探尋一種新的認識世界的方式。

「她不是一個孤獨的行者」

作者在本書開宗明義寫道:「本書記錄了我迄今為止『尋找亞洲』的過程」。因為,「亞洲這個地理區域當然沒有丟,不過發生在這個地理空間內的歷史過程,卻飽含著各種丟失。近代以來,亞洲經歷了一個被殖民被侵略的過程,丟掉的不僅僅是領土主權、物質資源,還有精神與文化傳統乃至主題尊嚴。曾經丟掉的,有些已經重新回歸,有些卻可能很難找回」。

《尋找亞洲———創造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以下簡稱《尋找亞洲》)全書共24萬字,343頁,分序言和四章,是我讀過的最不在意篇章均衡的著作。第一章「亞洲意味著什麼」有134頁。第二章「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有124頁。第三章「創造新的普遍性」是原載於《天涯》2018年第2期的一篇發言稿,僅25頁。第四章「尋找亞洲原理」有58頁。每一章的論述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是,其主題是鮮明的,論述是清晰的,即發現問題:何謂「亞洲」。分析問題:亞洲認同感的形成,存在哪些主要障礙。解決問題: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建立「亞洲共同體」?

按照我的理解,「尋找亞洲」即必須明確亞洲究竟是地理的存在,文明的存在,還是歷史的存在。在「尋找亞洲」的過程中,有哪些理論學說和困難?如果要使亞洲成為一個共同體,應該怎麼做?畢竟,如馬克思所言:「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縱覽全書,我獲得的印象是,「尋找亞洲」,實際上是尋找「東亞」,因為南亞和西亞,作者幾乎沒有著墨。所以將書名定為「尋找亞洲」,主要是因為亞洲按其希臘語的原義「東方」,是相對西方而存在,並由西方定義的。在「尋找亞洲」的過程中,作者不是一個孤獨的行者。作為日本研究者,全書主要貫穿的是她對日本學者「認識亞洲」、為亞洲「定位」或「指路」的先行者思想理論的論述和評判。正如作者所寫的,「可以說『東亞』或者『亞洲』是近代以來日本思想史的基本母題之一。」因此,我寫這篇讀後感或者說書評,實際上是對作者評判前人思想理論的再評判。

「西方主義激發了東方認識」

作者在本書開篇即引述了薩義德在《東方學》中提出的觀點,「無論是誰,恐怕都不可能在與東方主義相對的位置上設定一個西方主義的領域」。但是,「西方主義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它作為東方民族自我認識的媒介,激發過重要的問題」。

作者首先評述了作為「對偶」存在的兩個代表人物:福澤諭吉和岡倉天心,指出「在日本思想史的脈絡裡,一提到亞洲問題,立刻會浮現出一個『定論』: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知識分子是依照兩個方向思考亞洲問題的。一個是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所謂『脫亞入歐論』,另一個是以岡倉天心為代表的『亞洲一體論』。前者主張擺脫亞洲的『惡友』以迅速進入歐美列強的行列,後者則認為亞洲為世界提供了歐洲文明所無法提供的『愛』和『美』的文明」。作者分別以他們的《脫亞論》和《東洋的理想》為例,進行了分析闡述。確實,日本思想史上反覆出現「脫亞」和「興亞」更替的思潮,福澤諭吉是始作俑者。岡倉天心的「亞洲一體論」,則在後來被用作鼓吹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輿論工具。

不過,作者在介紹兩人的思想主張時,對他們的依據論述不夠,似應扼要強調。福澤諭吉所闡發的文明論,實際上是法國史學家基佐和英國史學家巴克爾「主智主義文明史觀」的翻版,但加入了較多道德元素。按照福澤諭吉的定義:「所謂文明,就是指人的安樂和品行的進步。因能獲得這種安樂和品行的是人的智慧和道德,故所謂文明,歸根結底就是人的智慧和道德的進步。」福澤諭吉將文明發展階層即「人的智慧和道德的進步」,劃分為三個階段:非洲人處於野蠻階段;日本、中國屬於半開化階段;歐美屬於文明階段。由此得出邏輯結論:「若要使日本文明進步,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脫亞論》就是在「文明論」的邏輯基礎上建立的。岡倉天心的「亞洲一體論」所以導出「大東亞共榮圈」,與日本侵略擴張分子對更早年的「大亞細亞主義」的篡改性利用有關,這也成為一塊被塗上別種顏色的重要「路標」。但遺憾的是,這部分重要的內容,作者並沒有在書中詳盡地指出。

「「文化」和「文明」有所不同」

由於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日本的進步知識分子也大都不願意觸及「亞洲」這個容易產生沉重回憶的詞彙。但是,仍有人努力將「亞洲」這個詞的原理,繼續進行探討。這個人就是竹內好。「竹內好幾乎是日本現代思想史中唯一執著於亞細亞主義並試圖從中抽取原理的思想家」,按照作者的介紹,「竹內好的基本看法是:亞細亞主義不是一種有著實質內容、可以客觀限定的思想,而僅僅是一種傾向。因此,它與那些可以與現實發生機能性關係的思想不同,可以包容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侵略擴張甚至左翼的國際主義,但是又不與其中任何一種完全重合」。

作者以竹內好1963年出版的《亞細亞主義》一書為分析對象指出,竹內好編輯的《亞細亞主義》,是戰後日本思想史上絕無僅有的傑作。因為,竹內好所討論的並不是亞洲問題,甚至也不是日本人的亞洲認識,而是侵略擴張與日本近代化的內在關聯。同時,孫歌教授也指出:「竹內好的亞洲觀不能夠面對作為經濟、文化、政治、社會之綜合存在物的亞洲。一旦走出了理念性的範圍,它就捉襟見肘。」我認為,這一評價是客觀的,儘管有苛責之嫌。因為,竹內好撰寫此書的目的,主要是進行歷史反思,不是在各領域進行純學理性探究。這一特性貫穿於他的全部論著。

另外,作者還對梅棹忠夫的思想觀點進行了評析,指出「梅棹忠夫的一系列著作徹底化解了意識形態的功能,它的價值不在於結論,而在於緊扣住生態史討論文化差異,並且強調個人經驗的重要意義……從服裝的色調、動作的特徵,到衣食住行的方式,都是區分文明的重要標準」。姑且不論意識形態是價值觀等各種思想要素的總和,人們對事物的認知不可能脫離意識形態,而且按照德國學者伊裡亞斯在《文明的進程》一書中的詮釋,「文化」顯示的是各民族的差異,沒有高低之分,而對「文明」的追求使各民族減少差異,尋求普遍。也就是說,文化使各民族「存異」,而文明則使各民族「求同」。按照阿爾弗雷德·韋伯的「社會歷史結構論」,第一,文明是被「發現」的,文化是被「創立」的。例如,牛頓發現而非創造了萬有引力,釋迦牟尼創立而非發現了佛教。第二,文明能突破時空限制,而文化受時空限制約束。例如,文藝復興不是也不可能是古希臘文化的復興,日本佛教不是中國佛教的翻版。也就是說,「文化」和「文明」並不是「同義語」。作者對兩者不予區分,無疑將影響她在本書第三章強調的「建立另外一種關於普遍性和特殊性關係的理論想像」。

「認識亞洲也有不同視角」

作者在《尋找亞洲》中指出了中國「比較通行」的幾種東亞視角。

第一種是「傳統儒學的視角」。作者寫道,「在不同的國家裡,儒學具有相當不同的內涵」。那麼,各國儒學的「內涵」究竟有何本質差別?作者沒有指明。我認為,這是一個缺陷。應該看到,其一,中國儒學的核心是「仁」,而日本儒學的核心是「忠」。因此,日本學者森島通夫在《日本為什麼成功》一書中,將儒教在日本的嬗變稱為「宗教改革」。梅棹忠夫也在《77把鑰匙:開啟日本文化的奧秘》一書中指出,「日本的儒教和原來的儒教確有天壤之別」。其二,中國的「五常」是仁義禮智信,而日本的「五常」是仁義禮勇誠。如果說「誠」和「信」是同義語,強調「智」或「勇」則歸因於「儒士」和「武士」在中日兩國的社會地位。其三,中國的儒教強調「孝」,按照梁漱溟的觀點,「家庭倫理是中國人價值觀的核心」。而日本漢字的「孝」原義是「善」和「高」,與家庭倫理無關。「孝」在日本具有今義,是在朱子學被江戶幕府奉為官學以後。

「第二種關於東亞的視角其實受到日本的影響,即『現代化』的視角。處於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東亞地區,最終將一同走向同一個現代化目標。」但是,「現代化」在國際學術界並沒有統一定義。例如,薩繆爾·亨廷頓認為,現代化包括工業化、城市化,以及識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會動員程度的提高和更複雜的、更多樣化的職業結構。馬克斯·韋伯認為,現代化就是理性化。中國科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於2001年指出,現代化是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整體進程,永遠具有正向的矢量演化。也就是說,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化」視角並不單一,也未見得受日本影響。可以說,中日兩國的現代化,並不具有同一指向。

「還有第三種視角,即關於戰爭的創傷記憶視角。」按照作者的觀點,由於「國家利益」是一個很難簡單跨越的掣肘,由於各國受制於本國歷史脈絡和社會思潮的影響,因此有關歷史事件的評價,中日韓三國的學者很難有相對統一的論述。應該如何克服這一矛盾?作者寫道,「筆者希望以今天我們身處其中的『東亞』作為出發點,構想可以相對有效地觀察戰後至今的東亞視角」,並對戰後即冷戰及後冷戰的東亞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她的觀點可以概括如下:冷戰的實際歷史過程與冷戰的意識形態必須加以區分。因為,兩大陣營的對峙很難以社會制度的標準衡量,而且「冷戰」並不能概括二戰後的整個世界格局。這些觀點無可厚非。但是,或由於作者對冷戰的本質、國際學術界有關冷戰研究的成果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她「觀察戰後至今的東亞視角」,是有偏差的。作者寫道,冷戰就其本質而言,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貿易封鎖,以制掣蘇聯為主要目標。但不能不指出的是,冷戰的本質是「非武力全面對抗」,不是「經濟貿易封鎖」。而且冷戰分東西部兩個戰場,西部戰場是蘇美對抗,東部戰場是中美對抗。西部戰場對抗的起點是柏林危機,東部戰場對抗的起點是韓戰。韓戰使美國轉變了對日政策,也因此改變了東亞戰略格局,使「歷史記憶」成為影響東亞國家關係的「重大政治障礙」。這是不可或缺的「觀察戰後至今的東亞視角」。

《尋找亞洲》最後一句話是:「只有立足於亞洲原理,場所擁有了靈魂,我們才能誠實地認識自身,認識世界。」作為亞洲「靈魂」的「亞洲原理」究竟是什麼,需要我們繼續「尋找」。

《尋找亞洲——創造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孫歌 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新書睿評|我們為什麼還要尋找亞洲
    亞洲不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僅是地理空間位置,也是價值判斷尺度。亞洲被西方作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點、亞洲的多樣性與開放性、亞洲無法以自足的邏輯整合為統一體的現實,這一切都一直困擾著人們。《尋找亞洲———創造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歌迄今為止「尋找亞洲」的全部過程。
  • 楊文澤:在多變的世界裡尋找不變 | 亞洲幼教年會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園長,亞洲幼教年會的各位朋友:我看了在座的有很多連續六屆參與亞洲幼教年會的朋友,在這裡,我想對大家說謝謝,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從今年開始,亞洲幼教年會一年辦兩屆,分春季和秋季。當我們看清楚了本質屬性的情況下,我們有可能預知到5年、10年以後的世界。第二個不變是教育教育本身的屬性沒變,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全體孩子的發展、兒童的主體性、對孩子的愛,這些東西沒有變,未來也會繼續往前發展,所以我想在教育的屬性上我們也應該尋找和堅持哪些是不變的。
  • 心力交瘁,我們為什麼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
    既然輔導作業讓家長心力交瘁,苦不堪言,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愈戰愈勇,堅持一線?為什麼孩子不能像我們小時侯一樣以學校教育為主,獨立成長?很悲催,我也是剛剛步入輔導作業大軍的80後職場媽媽。我想跟天下所有的爸媽一同分享我的心得與感受,讓我們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戰鬥中一同共勉。第一,從認識上進行重新定位。孩子是我們自己的,不是祖輩的,不是學校的,更不是培訓機構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教育他、陪伴他、引導他的重任,絕對不是把學費交出去,你的任務就完成了。不論你在事業上多麼成功,在為人父母這一塊,你始終無可替代。
  • 歷史冷知識:亞洲為什麼被稱作亞洲?
    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總共存在有七大洲,其中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約有47億人(2019年數據),是世界上人口佔有最多的大洲,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的起源均源於亞洲。,今地域屬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三個存在於亞洲,從中足以窺見亞洲古代文化之繁榮。
  • 芬蘭人為什麼幸福,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
    為什麼很多人變富了卻沒有快樂起來?有一位丹麥的作家說:最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因為沒有把幸福從財富中剝離出來。幸福是由情感維度,認知維度和使命維度組成的。有調查研究顯示,那些居住在鄉下的人比在大城市裡的人更快樂,原因是因為大城市的人比較有野心,他們習慣性的針對現狀不滿。
  • 2020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討論「女性寫作」?
    《十月》雜誌「新女性寫作專輯」2020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討論「女性寫作」?這部電視劇把重男輕女的社會問題在21世紀中國大眾文化場域裡提了出來,以一個中產階級成功女性的家庭血淚史告訴我們:似乎不再是問題的重男輕女,遠沒有過去。網上每集播出之後的跟帖發言,讓賀桂梅產生了興趣:有意思的不是女主角蘇明玉在原生家庭受到的歧視,而是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人對她的經歷感同身受。
  • 亞洲適合旅遊的國家,物價比泰國還要低,景色卻比瑞士還要美
    不過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亞洲國家也並不比歐洲國家的景色差,可以說是亞洲最適合旅遊的國家了。那這個國家就是——喬治亞,可能很多小夥伴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國家,它位於南高加索中西部。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6.97萬平方公裡,人口只有372萬的小國家。這個國家雖然地處亞洲,但是卻有著歐洲的風俗習慣,而且景色和建築都非常有歐式的風格。
  • 西方人吃的牛排,其實起源於亞洲?為什麼我們亞洲人不習慣吃牛排
    雖然現在大部分人都認為牛排是西方傳入中方的一種美食文化,但追溯牛排的歷史,西方的牛排歷史遠遠沒有我們亞洲地區來得久遠。在西方,有傳說牛排出現於中世紀的歐洲,也有人認為最早記載於18世紀,出現在美國的新澤西州,後來從紐約市傳播出來。
  • 到校網課,為什麼還要返校
    高校在秋季學期應該都會陸續開學,但是有的同學卻發現到學校之後,還需要上網課,那為什麼還要返校,在家裡不挺好的嗎?首先,返校上網課只是一個過渡。在最開始的時間裡,學校並不清楚大家每一個人的情況,也沒有先例可以借鑑,能做的只能憑藉大方針,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進行更改。首先,開學上網課,是為了觀察大家的情況,減少人員流動,避免疫情復發。
  • 朱允炆去哪裡了,朱棣其實心知肚明,可朱棣為何還要四處尋找
    但是,後世有很多民間記載,說朱棣實際上並不知道朱允炆究竟到哪裡去了,他甚至也在到處尋找。以至於他派鄭和「七下西洋」,表面上是為了誇耀明朝的國力,開展明朝與海外的交流合作,實際上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朱允炆。
  • 什麼是葛根,葛根為什麼被稱為「亞洲人參」?
    葛根被稱為「亞洲人參」,它價格不高,為什麼被貼上這樣的標籤?老邪先前已經介紹過葛根的功效和應用了,它就是一種用於風寒感冒的中藥材,有些人喜歡給它貼上標籤,拿它和人參相提並論,老邪認為這很不妥,葛根就是葛根,沒必要和人參作比較,也無法比較,兩者也無法聯繫在一起,畢竟用處不同。
  • 為什麼我們還要選擇它?
    ◆為什麼自學考試這麼難即便如此為什麼我們還要選擇自考本科?現在社會對於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本科文憑已經成為普遍需求。那成人學歷有幾種報考方式,為什麼要選擇自考的方式來報考本科呢?為什麼現在就要選擇自考本科?有個國家承認的本科學歷在當今社會無疑很重要,平時看似沒用,當需要學歷時再去著手,不僅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還會錯過很多機會,凡事預計了情況就要立即行動,機遇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 我們看世界地圖,亞洲明明位於地圖西邊,為什麼說位於東半球呢?
    這個問題看起來十分簡單,實際上涉及的是有關在地球表面該如何定位的問題,地球是一個近似正球體的三軸橢球體,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的不同區域,那麼怎樣在地球上定位呢?在地球上定位的難度是極大的,所以我們會發現我國古代所畫的地圖都很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人們很難完全準確的對地理事物進行定位。古代人們定位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相對位置定位,也就是地理事物之間的位置關係來確定定位。
  • 低齡留學不便宜,為什麼還要選擇留學新加坡?
    那麼,既然可以選擇英美澳加,為什麼還要去彈丸之地的新加坡留學呢?很簡單,君不聞,自古世事難兩全,而新加坡卻正好可以兼顧這個「兩全」。也是亞洲第 1 !而且在新加坡還有一項政策——陪讀準證政策,這簡直就是為留學生量身定做的。  新加坡從一個國家品牌來說,就意味著國際化、現代化和安全性。
  • 詩歌《我們去尋找一盞燈》賞析
    詩歌《我們去尋找一盞燈》賞析走了那麼遠都將在早晨長大走了那麼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讀顧城的詩歌,總是讓人回到童年。《我們去尋找一盞燈》用孩子的口吻,表達了孩子的期望。《我們去尋找一盞燈》主題是「尋找」和「燈」。燈是光明和溫暖的象徵,也是主人公追求的一種理想。「燈」在詩歌裡三種場景中出現:窗簾後面;微小車站;大海旁邊。出現在「窗簾後面」,也就是出現了家裡面。家裡有了一盞燈,就有了光亮和溫暖,家就是一個溫馨美好的世界。
  • 困難時積極求援,隨後倒向美國,我們為什麼還要幫助義大利
    如今全球新冠疫情迎來第2波爆發期,尤其是在歐洲範圍內義大利每天確診人數超過4萬,其感染規模遠超有第一波爆發期在這樣窘迫的情況下,義大利再次向中國求援而我們中國為了幫助義大利渡過難關,再次派出了醫療隊伍這讓很多國人不解,畢竟在2020年二三月份之時中國曾經在義大利最危險的時刻派出醫療隊伍,捐獻物資
  • Freeman:BnTeT的離開對我們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今日的比賽結束後,Freeman和戰隊經理CruSad3接受了HLTV的採訪,他談到了隊伍從這名韓國選手身上看到的東西,以及解釋了為什麼戰隊不選擇一名中國選手來解決語言障礙問題。能否談一下關於尋找新隊員填補空缺的過程?  Freeman:毫無疑問,BnTeT的轉會對我們的隊伍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他不僅僅是隊伍的核心成員,而且是TYLOO戰隊的指揮。所以他的離開意味著我們必須更換指揮,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新援加入。在尋找新隊友的過程中,我們決定為隊伍招募一個實力強勁的狙擊手,因為TYLOO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主狙的,所以我們認為是時候改變這個現狀了。
  • 我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什麼是快樂?
    我們一直在尋找的東西:什麼是快樂?小時候,自己所謂的快樂就是某一件事情滿足了自己,那麼自己就會有獲得感。也就會覺得自己很快樂,很幸福。這或許就是我們那個階段所認為的最有價值和快樂的事情。但是參加工作一段時間後,突然發現,金錢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賺到的,而且好多事情,好多東西,金錢買不到。這個時候我們會考慮價值的問題。我要做什麼事情,這件事情我獲得什麼成就感。逐漸會發現這些事情已經蓋過了金錢,成為能更多地帶給我們快樂的事情。後來我們談戀愛了。
  • 黃昱寧: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簡奧斯汀
    如今,我們仍可以通過經典文學、影視文學重新審視、深思女性面臨的問題,並通過文學創作中的女性形象來探索女性「自我生長」的話題。近日,上海圖書館舉辦系列雲上外國文學講座,聚焦西方小說與女性形象,關注女性成長。本期邀請到翻譯家、作家、出版人黃昱寧講述「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奧斯汀」。
  • 「亞洲女人都膜拜我們,我們這兒不要的才找你們亞洲小男孩...
    事情的起因是,加州大學一白人男子看到一名亞洲男子約會白人女性,一氣之下在社交網站曝出這對情侶照片,並跟帖侮辱。先是貶低跟亞洲男人約會的白人女孩:「這個其貌不揚的白人女孩是在我們白人男性圈實在沒人要了,才去找一個亞洲小男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