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為什麼是"心經"哪?
我們知道佛經是記載釋迦牟尼佛言傳修佛的方法,有字可考。釋迦牟尼佛立教傳法,不止言傳,還有身教部分,相輔相成。身教部分沒有文字流傳,但是行為方式延傳下來,屬於無字經。心經即心法,心法是針對某種技術或能力掌握運用的方法。在佛經中以經文形式流傳,所以叫《心經》。
筆者細心審核,重新斷句《心經》排句方式。將其分為七個自然段,並把四個「故」位置重新劃定。標點符號有改動,目的是要幫助學經者弄清楚其內真實含義。如下。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二,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三、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五、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七、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我們都知道「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對「波羅蜜多」解釋就比較雜亂失真。它應該是一種行為方式,考究根源,應該是「禪定打坐」。釋迦牟尼就是用禪定打坐方式修出來的,並且要求他的弟子把禪定打坐,放在行的第一位。全名應該是:「智慧掌握和運用禪定打坐的方法」。它有分別於那些用來洗滌人思想的說教經文。以此為基點來解讀《心經》,就比較簡單容易了。
自然段(一),「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是觀世音菩薩,或修煉到「觀自在」境界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在受持深度智慧禪定打坐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裡的「照見」不是眼晴所見,而是返觀內視時慧眼所見的真空境界,超越了一切苦厄境。這種「空」境,是修到菩薩境地時才見到,實際上是證悟到的。只有這種「空境」,才能滋生佛性,顯現佛性。人生在色界,色界的一切因素貫注身體。滿滿的人性色相,在身體上、思想上,沒有佛性可居空間。修煉就是要去除人性,騰出空間來承載佛性。學佛所說,清理思想空間。學佛所行,清理身體空間。思想逐漸清空,則身體逐漸清淨。相輔相成,打坐時就可以逐漸定下來。修到一定境界時會發現,在定下來那一刻,隔斷了人性,隔斷了色的浸洇,空無一物時則佛性顯露。所以,沒有入過定的人,體驗不到「真空」所在,言空、看空,身在色中,非心經所說的「空」。
空生佛性,色生人性。而空境只在定中顯現。人的定力越深,佛性越顯,則人性越弱。「由習定,便常定。由正定,便大定。漸中有頓。能常定,因習定。能大定,因正定。頓中有漸。」這是高層修煉之法。只有空能生佛性,消人性。人性消盡,則佛性滿盈。
接下來是第二、三自然段,以「舍利子」為句首的經文。即(二)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三)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智亦無得。
兩句「舍利子」一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則完全否定說「空中無色」,豈不自相矛盾嗎?佛講法怎麼能自相矛盾,讓人無所適從哪?佛法圓融,但不是圓滑。佛法是真理,是被多少修煉者證實過的不變之理。
那麼兩句中,肯定有一句不是佛說的,有一句是佛說的。這麼高深奧秘的法理,只有在上部坐弟子問道中才能披露。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慧悟第一」,只有他可能提問這種問題。那麼第一句「舍利子」,有可能是舍利弗提出的問題。第二句「舍利子」,是觀世音菩薩回答開示於舍利弗的內容。
我們前面說過,色生人性,空生佛性。色怎麼能是空哪?空又怎麼能是色哪?兩者同性如何轉化?據此我們可以肯定前面的假設了。兩句舍利子是一問一答的關係,並不是佛法自相矛盾。
第四自然段,「以無所得」,應該是,不修禪定打坐的人,就得不到境界的提高和身體的轉化。所以,菩薩們都依照智慧的禪定打坐方法修煉。所以心無掛礙,在禪定中,心活潑而身自在。無掛礙,所以沒有可恐怖的因素,也就遠離了顛倒夢想,最終滅盡人性,圓滿佛性,究竟了涅槃。
第五自然段,三世諸佛也是依照智慧的禪定打坐方法修煉,而得到那樣的果位。
第六自然段,所以知道智慧禪定打坐修煉方法,是修大神的方法(咒,即方法),是修大明智慧的方法,是無可凌駕其上的方法,是沒有可相提並論等同的方法。能消除一切苦惱,真實不虛。
第七自然段,所以講說智慧禪定打坐修煉方法,闡明這種方法,揭示真諦,揭開真諦,揭開禪定真諦,揭開僧人禪定真諦。菩薩境界在等待你!
佛教修煉其實有兩部分,即修身和修心,不可單行。單修身不修心,則入魔道。單修心不修身,難離人道。身心同修才是正道。你看大藏經千卷,那都是針對心性的。修身部分沒有留下文字。他把弟集中攏在一起,制定了以禪定打坐為主的統一作息,並規定了戒律,只要你照做就行了,其他不用管。所以沒有文字解說,只側重了心性的改造。佛也講了四禪八定,卻沒有指導理論。只有觀世音菩薩一篇給舍利弗答疑解惑,有關禪定打坐現象的開示經文,做為禪定打坐心法在傳。總而言之,大藏經千卷都是指導修心的,只有《心經》一篇是指導修身的。
見過眾多對心經的解讀,沒有人把「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做主軸核心來講。更忽視了「行深」二字的份量。其實心經所有論述皆來源「行深」時所見,沒有這一條做根基主線,心經所論,皆是虛話。舍此而釋心經,都是外相包皮。議論再深奧,也是空中樓閣,雖能諸理洞明,談玄說變,終是舍本求末。
曾見有人發文,強調修佛之人應注重禪定打坐。結果噴者眾,和者寡。釋教之法唯此為先,法無定法,可修有定式,不容刪改。方便法門諸多方便。其修煉方式和程序,卻不與方便。
微淺之識,希望對有緣可同語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