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繭居族」標籤 走向充滿希望的多樣人生

2020-12-25 捷Jesse莆陽有書

【原創】文/捷Jesse

何以生,何以死?成功人士的「活」,講的是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的擔當,是為社會為人類的貢獻;平凡人們的「活」,是生命的經歷,或渾渾噩噩,或負重昂首…平凡人能活出負擔,也能活出精彩。社會形態的多樣,也展現了百樣的人生。

《我們的生存之道》書中的故事脈絡其實很簡單,但故事背後的社會、思考卻很深刻:三名主人公從活成了家庭負擔、社會負擔,到封閉在小小的「安全屋」中、活得失去自我,再到選擇走出去,去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去回歸生活、回歸自然、找回自我,最終實現破繭而出。

三名繭居的人物只是年輕人的縮影

麻生,原本生長在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中,父母根據家庭分工都會好好照顧他。寒暑假來臨時,他們還會去鄉下,和開朗寬厚的奶奶一起度過。然而因為父親公司經營的變故,為不拖累妻兒,父親選擇了離婚。麻生的幸福時光到此戛然而止。

父母離異後,麻生跟著母親搬到其他地方,陌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讓麻生變得沉默。在初中時候,麻生又遭遇校園霸凌。為掩飾傷痛,麻生開始封鎖自己的內心。到了高中,霸凌問題並未改觀,他也失去上學勇氣。後來的求職失利最終壓垮他的內心,讓他徹底封閉自己,過起如繭般的生活。

蕾美,是麻生同父異母卻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她在中學時遭到男生霸凌,患了社交恐懼症,對陌生男子甚至引起呼吸困難。原本繼父的出現幫助了蕾美漸漸改善症狀,然而不幸卻從未忘記過她。繼父突然病危、母親驅車赴醫院時又出車禍,雙親同時離世,也讓她徹底封閉了自己。

純平,即將畢業的大三學生。曾信誓旦旦要進出版業,卻在求職時一再碰壁,即便是幾個人的小出版社,也沒有一家願意錄用他。他無法理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只覺得自己被這個社會放棄了,於是他選擇了臥床不起,對一切都覺得厭煩。

三名人物有著不同的經歷,但是他們卻選擇了同一個做法,那就是企圖用封閉自己與外界的聯繫,來躲避自己恐懼的事物和人。但他們並不是特例,而是這個世間某類年輕人的縮影,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傷害,只能將自己的內心和世界深藏。

打破繭居的藩籬,生活其實很美好

「25歲男青年宅家十幾年僅靠外賣過活,家中清出一卡車垃圾和糞便…」

「日本男子閉門不出近40年,母親家中去世後靜置屍體近一個月,屍體出現腐臭,他就將口鼻用紙巾捂住,直到妹妹來探望才發現…」

「76歲前日本高官手刃自己的兒子,稱兒子是繭居族並有暴力傾向,並多次聲稱要殺死自己.…」

此類報導比比皆是,也折射出這類群體的特別現象,比如,80歲的父母照顧著50歲的不願社交、呆在家中的兒女,又稱為「8050現象」。這類人群有個專有的稱謂:繭居族,他們一般都拒絕社交,拒絕融入社會。

繭居族的英文單詞是cocooning,在精神學科上又被稱為「隱蔽人士」,主要呈現三個特徵:一是避開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孤獨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二是家裡蹲,睡到自然醒、困了隨時睡,生活圈就在家中;三是持續該狀態半年以上。他們不同於「啃老」的好吃懶做,而是精神消極孤僻。

書中講到,為了讓麻生走出生活的陰影,母親作出了重要的決定,那就是離家。沒有了母親的照顧,麻生的安全屋也不再「安全」。他不得不找尋自己的出路,於是他翻遍了母親留下的一切資料,發現了一張來自蓼科的賀卡,上面寫著「我的命僅剩數月」。

麻生想,既然目前自己的現狀也有點不堪,不妨出去散個心,順便看看蓼科的真朝奶奶。真朝奶奶是個老健忘,但她也是個自然規律的遵守者。在蓼科,麻生同蕾美、純平相遇,並和真朝奶奶一起度過了種植稻米的時光。

親手製作苗床、堆田梗、插秧、拔草、脫谷…製作出溫暖人心的米飯。這些對三個孩子來說其實是很困難的,但他們做到了。他們在吃飯時,還受到「一粒米中住了七個神明」故事的啟發,帶著對自然的虔誠,不浪費糧食,吃光了碗中的米飯。

通過走出自己的小世界,麻生等三人切實感受到了,自己原本小世界裡的孤獨,其實是種對自己的傷害,是愛的缺失,也是對於外界幫助或愛護的一種錯誤回應。生活並不只有自己,外面的世界原來也非常美好。

回歸自然,才能感受「稻米生香、穀物年華」

麻生覺得,奶奶的米飯非常好吃,那如何定義「好吃」這個概念呢?又是如何才能種出「好吃」的米飯呢?他們認真觀察了真朝奶奶的勞動,聆聽了鄰居講述著奶奶的故事,那些平凡的故事中,卻有著不平凡的力量。

他們發現,奶奶在種稻穀時遵循的是自然的法則,讓一切都是自然生長。不耕地不犁田,只把會對農作物有害的雜草拔掉,讓其他草自然爛化到地裡充當肥料。給稻穀留下較大的間距,保證稻穀生長的環境天然,並不追求稻穀的產量,而是保證它們自然的質量,讓米變得好吃。

其實,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最舒適的存在狀態,能經歷萬世流傳的,一定有著他們科學的、健康的、合理的一面。不管是熱力學第零定律的「熵值越大越穩定」,還是哲學中提到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都是對自然性的有效闡述。

在種植稻穀的過程中,麻生他們明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不必著急你現在還不夠好。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這都是有規律的,你不用著急,只要在自己該走的路上努力前行就可以,你肯定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路。

我們每個人經常會給自己設定不同階段的目標,每當沒達到預期時總會伴著許多負面的情緒。自然界是包容的,允許你表達、允許你發洩,但是,我們有時不妨放下執念去回想、去復盤,是否存在自己經歷不足的因素?自己還有做得還不夠好的地方?是否自己的內心還不夠強大?

麻生走進蓼科開始種植的時候,也是他們告別繭居生活、撕掉「繭居族」標籤的時候。他們接觸自然,接觸那些包容、愛護他們的人們的時候,漸漸發現了各自人生的方向:不畏風雨,勇敢挺立,這不僅是稻穀的堅強,也是人應有的堅強。

生活本來就是一本厚重的書,挫折只是人生的調味料。如果你為人處世由著自己來,碰壁後又轉入「繭居」態,那你敗的只是自己。隨著我們身邊的親人日漸蒼老,自己也熬不過歲月,如果生活的責任與重擔、死亡的恐懼、生活的茫然、人生的不滿變成了自己的全部,那是何等可悲。

我們必須相信生活的初態,相信生命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力量,相信生命不會放棄生存的力量,更要相信這種力量變成自己的力量後會伴我們終生。生活原本的狀態,就應該是自然的,只有簡單與質樸,如同田園般的詩意與富足,才是最好的生活。

「人間煙火氣,最撫世人心」。生存也許只要在適當的時候,放飛自己,擁抱自然;只要在喜歡懷舊時,有所回憶,少留遺憾;只要在想要闖蕩時,有所動作,留下身影;只要在家人需要時,能夠陪伴,溫暖縈繞…大抵這些,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自然生活、生存之道吧。

相關焦點

  • 繭居族帶來的養育反思
    日本政府衛生部門的一項研究顯示,80%的「繭居族」可能存在精神疾病。一些患者會交替出現暴力行為和幼稚行為,另一些則會表現出偏執、抑鬱、強迫症等心理問題,「『繭居族』內心是矛盾的,他們也會渴望和外界接觸」。來自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專家關水認為,日本人強調規則,個人的價值體現在遵守群體規則的能力上。
  • 好書推薦|《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
    序章 繭居族不是病!Part1 孩子為何會變成繭居族?何謂繭居族? 繭居是因為任性、依賴、懶惰嗎? |繭居現象為何好發於青春期? |告別「全能的自我」 Part2 孩子成為繭居族,不是父母的錯家庭的「心結」 專欄 家庭肩膀僵硬理論 繭居族是家人造成的嗎?
  • 從學生拒學到繭居族
    此時日本將這樣的情形稱呼為hikikomori,臺灣翻譯為繭居族,而有些西方學者則翻譯為社會退縮症(social withdrawal),在大陸可能更習慣使用「宅」來形容,如宅男、宅女。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這類青少年的數量正逐步擴大,成為了社會的新議題。目前,這類現象主要分布在亞洲。那為何在強調家庭文化的國家,經歷了經濟起飛以後,比較容易出現呢?
  • 平成廢宅後,日本又現繭居族,危害值得中國「啃老族」借鑑...
    那「繭居族」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呢?就是這樣的一群人,被稱作是「繭居族」或者「啃老族」。日本內閤府今年3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40至64歲的「繭居族」現已高達61.3萬人,其中有76.6%都是男性,半數以上繭居超過7年。2015年的時候,15歲至39歲的「繭居族」人數才54萬。而現在,「繭居族」不只人數增加,連年齡層都上升了。
  • 揭秘日本「8050現象」 61萬「啃老族」的悲慘人生
    於是,他放棄考大學去找工作,卻連連碰壁,從此變成繭居族。二郎稱,哥哥窩在家中長達30年,幾乎不出門,一直靠父母養活。父親癌症末期時,母親也患有健忘症,即使如此,他們仍要養著繭居的伸一。二郎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父親的日記,其中記錄了伸一變成繭居族的生活。他寫道:「晚飯後又跟伸一吵架了,知道他不想聽工作的事,還是不自覺提了。他這樣一直不工作怎麼辦呢,如果有天我病倒了,這個家會變得怎麼樣呢?」
  • 看一個女孩撕掉標籤,重塑自我的過程
    比方說,某個孩子,天生就是學習的料,沒看到他怎麼太用功,但是學習成績就是非常好,這就是給這個孩子貼的一個標籤,當然這勉強算是一個正面的積極的標籤,如果是一個負面的標籤,比如,這個孩子就是笨,雖然很用功,但是註定學不太好,這個孩子就不是一個學習的料,早點出去打工吧,這又是一種標籤。
  • 高君雨不願再當點讀機女孩,直言撕掉標籤,才是一種進步
    關於標籤這個話題在這幾年來被娛樂圈提及的概率越來越多,許多明星一直都在重複強調說撕掉標籤,走出舒適圈,不管是成名的演員還是如今在娛樂圈中的小鮮肉都是如此。近日,在《你好生活》中曾經聯繫拍了三年步步高點讀機廣告的高君雨就直言點讀機女孩已經成為了她身上的標籤,認為一直貼著不好,需要撕掉,這讓我們忍不住沉思撕掉標籤的重要性。確實,娛樂圈中一直都不乏有被貼標籤的明星們。
  • 李易峰演講 勇於撕掉標籤,嘗試新鮮事物
    勇於撕掉標籤,嘗試新鮮事物其實一開始從選秀節目出道的他,唱功一般,跳舞也一般,自己說到就連吉他也不是非常熟練。疫情在家隔離期間,自己重新拿起了角落裡面落滿灰塵的吉他開始彈唱。重新審視一下自己走過的路,人生本來就有很多選擇,既可以彈吉他唱歌,也能在臺上演戲,不斷地撕下去一個個標籤,打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嘗試更多的新鮮事物。
  • 拼盡全力撕掉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突破自己,戰勝自己!
    拼盡全力撕掉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突破自己,戰勝自己!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研究認為人們只要被貼上某種標籤,那麼就會成為標籤內容所標定的人,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具體來說,標籤效應就是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的時候,這個人就會被別人貼的標籤所左右,心理上會自覺不自覺地對號入座,直接產生各種各樣的消極想法,進而影響到自己各方面的行為和結果。行為就會越來越消極悲觀,喪失了所有勇氣和動力,最終結果也就只能是接受失敗,承認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 為何很多乘客下飛機後,還是不願撕掉箱子上的標籤?
    為什麼很多乘客在下飛機之後,還是不願撕掉箱子上的標籤呢?首先,箱子上的標籤是有一些個人信息的,現在很多箱子樣式差不多,在乘車時,不撕掉方便自己辨認哪個箱子是自己的,避免拿錯。如果不小心遺失,別人撿到之後,也可以根據上面的信息來聯繫自己,留著這個標籤的用處還是很大的。
  • 為什麼很多人下飛機後,不撕掉行李上的標籤?原來標籤這麼有用
    坐飛機的話,大件的行李是要辦理託運的,而託運的行李上面會被貼上一個標籤,方便大家準確找到自己的行李。但是,很多人下了飛機之後,還是留著標籤。為什麼很多人下飛機後,不撕掉行李上的標籤?原來標籤這麼有用。1、防止遺失有些粗心大意的人,可能會把行李遺失了,或者走的時候,把行李忘在了酒店等。
  • 出國旅遊,為什麼聰明人不建議撕掉行李上的「標籤」,看完學習了
    導語:出國旅遊,為什麼聰明人不建議撕掉行李上的「標籤」,看完學習了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增長,國富民強以及祖國的日益強大,隨著而來的就是居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大眾的生活水平以及經濟條件也在不斷的提高。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這些現象在家長們的教育中並不鮮見,誠然,家長們的目的是為孩子好,然而家長們在給孩子盲目貼標籤的同時,也忽視了對孩子的影響。家長用刻板印象看待孩子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3、使孩子不願意交流對於本就內向的孩子而言,是需要多加鼓勵和肯定的,但家長們卻盲目貼標籤,則會導致孩子封閉內心,更嚴重的可能導致抑鬱等消極情緒的產生。
  • 飛機託運行李的「標籤」不撕掉,不就是為了顯擺嗎?乘客:還有用
    行李在託運的過程當中是有標籤會粘在上面的,而很多離開飛機場的人標籤卻依舊不會將它撕掉,對於很多人可能就會投去異樣的目光,有很多人就會覺得不撕標籤,就是為了顯擺他坐過飛機,當然不排除有的人確實是為了顯擺一下,但是標籤的作用還是非常多的,不光在飛機場中有有離開飛機場之後,它依舊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 高房價催生的產物:船屋上的「水居族」
    不論買屋市場是否蓬勃,買不起房的人只有租屋一條路,而住不起陸地的人,船屋成為他們省錢的另類選擇,也因此誕生一群獨特的「水居族」。根據統計,英國約有1萬5,000名水居族。船屋成為省錢的另類選擇,1.5萬英人逐水而居不論買屋市場是否蓬勃,買不起房的人只有租屋一條路,而住不起陸地的人,船屋成為他們省錢的另類選擇,也因此誕生一群獨特的「水居族」。根據統計,英國約有1萬5,000名水居族。
  • 雷軍渴望撕掉小米的「中低端」標籤
    小米十年,雷軍是渴望撕掉小米產品"中低端"定位標籤的。帶著些許抱怨、嬌嗔雷軍將"怎麼做高端小米產品?"這個問題拋給了我們。哪些緣由使得小米產品坐實"中低端"定位?怎麼做高端化的小米產品?就不在紙上談兵了,大家可以自由討論。
  • 成果再次直播,徹底撕掉「諸葛大力」標籤,搞怪表情逗笑眾人
    不過成果這麼果斷乾脆的做與「諸葛大力」氣質完全不像的表情,應該也是想要徹底的撕掉「諸葛大力」的標籤。讓觀眾記住更加多樣個性的自己,才能在演藝事業上走的更遠。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
  • 用思維管理撕掉孩子拖延、學習不好、懶等標籤
    他有一本書叫做《離經叛道》,裡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七年前有一個學生找到他,希望能投資他們的公司。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4個還在商學院裡讀書的學生,他們想在網上賣東西,而且認為自己可以覆蓋整個行業。Adam Grant猜想他們4個人應該是為了這家公司籌備了很久,畢業之後也應該會全情投入在這份事業上。然而學生回答他,其實整個暑假他們都在實習。為了以防萬一創業不成,他們還有工作可以被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