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廊坊市安次區龍河(東張務閘-冀津斷面)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於9月15日實現通水,處理後水質優於預期,達地表水IV標準,有效改善了廊坊市安次區水環境質量,為區域水資源配置和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
龍河,流經河北省廊坊境內,發源於燕山山脈,與鳳河一樣,均屬永定河水系,南北呼應相擁入海,是廊坊重要的地域標誌和文化標誌。
長久以來,廊坊人民把龍鳳雙河視為中華龍鳳文化的化身,寄予了龍鳳呈祥美好的理念和追求,同時,積澱了厚重的民間文化,形成了有別於海河文化、運河文化獨特的水系文化特徵。
其中的龍河,全長68.42公裡,在廊坊市東張務穿護堤路入永定河泛區,流域面積577.94平方公裡,是連接京津冀水網的重要通道。
近年來,龍河水資源嚴重不足、自淨能力差、淤積嚴重和景觀缺失等問題日益凸顯,水質已不能滿足國控斷面水質考核要求和周邊生態景觀需求和水資源利用需求。
在此背景下,廊坊市安次區快速推動了龍河的治理工作,希望實現龍河水質滿足國家考核要求的同時,也實現生態、景觀等方面的全面改善,為當地居民提供又一個環境優美的景觀帶。
二
作為項目實施的的承包方,中持股份根據當地實際特點,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水資源、水安全等要素,著手實施了龍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項目位於廊坊市安次區龍河下遊段,東張務防洪閘至龍河出境斷面處,處理規模3萬立方米/天,溼地佔地面積9.6萬平方米,其中潛流溼地6萬平方米,表流溼地3.6萬平方米。
通過將部分河水引至人工溼地進行處理,改善龍河的生態環境和出境水質,使河道及周邊形成一個水清、岸綠、動植物和諧生存的整體環境帶,改善區域內的生態環境。
項目採用「物化預處理+人工溼地(潛流溼地+表流溼地)+水力調控」的水質淨化工藝和水資源配置措施。
作為人工溼地組合工藝,預處理與人工溼地相結合對我國北方地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種意義不僅在於對溼地入水進行初級處理,以保證實地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更重要的是通過調整預處理的處理深度,保證系統在各季節的運行效果,大幅降低運行成本。
潛流溼地
汙水在溼地床的表面下流動,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長的生物膜、豐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層土和填料截留等作用,提高處理效果和能力,保溫性好、受氣候影響較小。在本項目中,潛流溼地分6組並聯運行,共用1條主配水渠配水,每組處理水量5000立方米/天,對氨氮的去除率可達到70%。
表流溼地
在進行植被配置時,實施團隊綜合考慮了自然溼地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生化反應的協同作用,選擇了具有一定的淨化功能,同時能夠營造季相變化的6種水生溼地植物、3種喬木,以及若干種陽性/半陰性植物,實現了淨化入河水質及營造生態濱河景觀的效果。
三
項目於2018年4月15日進場施工,9月15日實現了通水。項目實施過程中,全國政協、生態環境部、河北省人大、河北省環保廳、安次區等主要領導考察指導20餘次,均對工程實施給予了高度評價。
編輯:徐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