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英烈祭
據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
清明,是一個滌蕩心靈的日子。
清明,是一個追思懷遠的日子。
清明,是一個歷史與未來對話的日子。
4月5日,在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一位母親在「小蘿蔔頭」宋振中雕像前為兒子講述「小蘿蔔頭」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周衡義 攝
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春風輕卷紅旗。來自各地的人們擁聚在這裡,仰視那組史詩般的浮雕——那浮雕迴響著風吼浪哮馬嘶鳴,激蕩著不屈的豪邁情,揮灑著生命與熱血,鐫刻成永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們看到,1840年那場屈辱戰爭後,中華民族在苦難陰霾中的掙扎;
人們看到,1921年那個夏天,嘉興南湖那葉遊船上升起希望的燈光——
90年來,為了讓那燈光永遠照亮中國,無數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以青春激情、鮮血生命,一往無前,前赴後繼,執著於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祖國富強的偉大夢想。
我們追問歷史:90年來——
是什麼,讓這些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義無反顧,在中華大地書寫出氣壯山河的詩篇?
是什麼,讓這些共產黨人超越時代,超越生命,在人民心中聳立起永不磨滅的豐碑?
我們探問未來:90年後——
我們用什麼告慰先烈不朽的英魂?
我們靠什麼續寫世紀復興的輝煌?
……
一種銘記,先烈們以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壯歌,始終印刻在人民心中
84年前的那天,也是一個清明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被捕。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從容就義。
6年後,清明時節,李大釗的靈柩由北大師生送往北京西郊萬安公墓下葬。從此,那墓碑上的五星、鐮刀、斧頭、銘文連同烈士的名字,深深鐫刻在中國人的心裡……
2011年,又逢清明。
北京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院——李大釗故居。院內,先生那尊半身黃銅雕像,戴鏡蓄鬚,目光深邃。人們安靜地走近,鞠躬,獻花。
穿越90年的歷史,人們仿佛聽到趙一曼烈士臨刑前對幼子輕聲的呼喚,聽到李白烈士那永不消失的電波聲,看到毛岸英烈士在朝鮮戰場上從容的身影,領略到任長霞深入虎穴、智鬥歹徒的機警,感受到焦裕祿緊貼在群眾脈搏上的心跳,目睹到孔繁森跋涉在雪域高原的腳步……
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烈士約有2000萬。他們大多數是共產黨員,大多數離世時風華正茂,大多數無名無姓。有名有姓列入烈士英名錄的只有180萬左右。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決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晚,全體代表來到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禮。毛澤東宣讀了他親自起草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第二天,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日。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望著眼前那一片漫捲的戰旗,那一張張徵塵未脫的年輕的臉,參加開國大典的鄧小平感慨萬千。當日,他揮筆題詞:「永遠銘記著:在過去長期艱難的歲月裡,人民英雄們用了自己的鮮血,才換得了今天的勝利。」
2001年,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深切懷念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等已故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深切懷念為創立、捍衛和建設新中國而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懷念近代以來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而奮鬥的一切先驅。他們為祖國建立的豐功偉績永垂史冊!
近幾年,國慶節來臨時,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來到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深切緬懷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建立不朽功勳的革命先烈,充分表達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承先烈遺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堅定信念。
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關心下,《烈士褒揚條例》正在修訂,國家將對烈士施行褒揚金制度。一項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集中搶救保護工程,也在擬議當中。全國100多萬座散葬烈士墓和7000餘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將得到有效保護。
如今,全國各類烈士紀念設施約有1.5萬處,每年上億人次瞻仰。
山河可以改變,滄海可變桑田,但英烈不死,精神永生!
一種信仰,點亮東方的天空,始終激勵著先烈們前赴後繼、視死如歸
1935年6月18日清晨,囚禁中的瞿秋白早早起床,換上新洗淨的黑色中式對襟衫,白布抵膝褲,泡上一杯濃茶,點上一支香菸,疾筆草書詩半句:「眼底煙雲過盡時,正我逍遙處。」註明「秋白絕筆」。
福建長汀羅漢嶺下一塊草坪上,面對行刑者,他盤膝而坐,微笑點頭:「此地甚好,開槍吧!」
2003年初,非典疫情籠罩中國,堅守一線的廣東省中醫院護士長、共產黨員葉欣身染病毒。當她病重至說不出話時,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用筆吃力地寫下:「不要靠近我,會傳染……」
長江特大洪水、南方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每當國家和人民處於危難關頭,總有共產黨人挺身而出,視死如歸,衝鋒在前。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這樣一種精神綿延不絕,代代相傳。他們身上那種超越凡俗的生死觀根源何在?
「是信仰!」重慶市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厲華莊重地回答。這個答案,他探尋了多年。
1985年,正是而立之年的厲華,來到重慶紅巖博物館。他埋首在一件件檔案中、一封封書信裡,執著地試圖走進先烈們的內心世界。先烈的精神,深深感染著厲華。在渣滓洞白公館犧牲的共產黨烈士,70%以上出身富裕家庭,有的還是從海外留學歸來,卻堅定地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選擇獻身共產主義事業,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以生命堅守,至死不渝。
厲華找到了答案。近年來,他以紅巖精神為主題做報告達1000場,宣講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正是因為信仰,讓1921年成立時只有50多名黨員的中國共產黨,28年後奪取了全國政權;正是因為信仰,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龍,從百年沉淪到百年復興,中華民族以最富史詩意義的壯舉,從苦難走向輝煌。
一種深情,魚水之情始終是共產黨人永葆青春的源泉
4月5日9時,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前,長長的隊伍肅穆有序。
這樣的場景,平時並不少見,只是,在清明的日子裡,隊伍又長了許多。
「我是帶著孩子來的,讓他知道現在的生活是怎麼來的。想到毛主席一家六口為百姓幸福獻出生命,誰能不肅然起敬?!」一位年輕的媽媽這樣表達內心的感動。
為了人民,共和國領袖的家庭身先士卒:妻子楊開慧、大弟毛澤民、二弟毛澤覃、堂妹毛澤建、長子毛岸英、侄兒毛楚雄,6口人獻身,這有多少次的肝腸寸斷,有多少次的傾盆淚雨啊!
為了人民,為了革命,滿門忠烈,在中國共產黨的隊伍裡豈在少數。夏明翰一家五口壯烈犧牲的故事至今為人傳唱……
有誰知道,這以天下為公而奮不顧身的忠烈人家在那村間巷陌還有多少?在那無名的墳塋裡還有多少?以這些人為代表的黨,誰能不愛?這樣的黨引領的道路,誰不追隨?
於是,我們看到了隆隆炮火中老大爺推車支前的無畏,看到了白色恐怖中孩子們村頭放哨的機警,看到槍林彈雨中柔弱姑娘為渡江大軍搖櫓的鎮定……
1948年秋,戰士張忠孝在參加濟南戰役時壯烈犧牲。他和其他4位解放軍戰士的遺體被抬到了歷城區港溝鎮神武村,正在支前的村民劉修芝含淚掩埋了他們。
每逢清明,劉修芝就帶著家人祭掃烈士。在烈士墳前,劉修芝給兒子們立下規矩:「只要劉家還有後人,就要世世代代為烈士守墓!」
1976年,守墓28年的劉修芝老人去世。長子劉振順接過了守墓「接力棒」。後來,劉振順患上了腦血栓,大兒子劉延寶又接過了「接力棒」,成為守墓第三代。如今,劉延寶的兒子劉增龍又接下了重任。劉增龍已有了一個五歲的兒子。他說:「這是我們家的第五代守墓人。」
革命者滿門忠烈,用鮮血捍衛人民;人民代代堅守,將真情獻上。
這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就像種子與大地,有了大地的滋潤,種子才能發芽生根壯大。有了種子的萌發,大地才充滿生機。
1943年,16歲的楊善洲參加了滇西抗戰。一次他被派去參加擔架隊。和他一起抬擔架的是一個叫劉貴的農民。劉貴用繩索將楊善洲套在擔架上,以便滑倒時能拽住他。上坡時,劉貴叫他在前,自己在後;下坡時,劉貴讓他在後,自己在前。楊善洲走得輕鬆穩當,可劉貴走得揮汗如雨,草鞋磨爛,在山路上留下點點血跡。
人民的深情,讓楊善洲記了一輩子。回報人民,奉獻人民,成為他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的信念。他盡一生的忠誠與執著,一心為民,留下身後百姓悠長的懷念與敬重。
國之命在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共產黨在90年曆程中,以執著的信仰,用鮮血和真情贏得了民心。
一種夢想,始終激勵中國共產黨人義無反顧,勇擔重任,奮勇向前
「衝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1916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宣示一個民族的夢想。
從沉痾中,實現民族的崛起與復興,那是一個美麗而強烈的夢想。
從1840年起,苦難和屈辱籠罩著中華民族。洋務運動失敗,維新運動曇花一現,辛亥革命的果實被竊取……中國如何走出這漫漫長夜?
「登高一呼群山應,從此神州不陸沉。」
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用青春乃至生命進行了不懈探索,為著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而奮鬥。
鬥爭,流血,有人倒下,後繼者繼續前行……
1935年,在那間狹小的牢房裡,陰暗的燈光下,帶著沉重的腳鐐,方志敏奮筆將自己滿腔的熱望傾注於《可愛的中國》。
……
無數先烈的犧牲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共產黨人又肩負起領導人民建設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新使命。
鄧稼先,「兩彈元勳」,在抗日救亡的呼喊聲中長大,在「千秋恥,終當雪」的西南聯大校歌中走上科學之路。他從青少年時代就抱定了科技強國的夢想,在新中國誕生不久就謝絕了美國恩師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國。數十年為中國核事業默默奮鬥。
1986年,由於在高輻射下工作,積勞成疾,鄧稼先身患癌症。彌留之際,他還用最後一絲力氣,提出關於中國核事業發展的建議書,向祖國獻上了最後的赤誠。
「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在科學海洋裡追求不止的蔣築英、勇闖羅布泊的彭加木、為抗震救災而以身殉職的飛行員邱光華……他們職業不同,但強國的夢想和激情是共同的,為此他們捨生忘死。
今天,我們告慰九泉下的英靈。他們為之奮鬥、犧牲的夢想正在化為現實。從擺脫飢餓邁向全面小康,從奧運會到世博會,從「神舟」飛天到「嫦娥」奔月,偉大的祖國日益強盛,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
今天,我們警示自己。圓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充滿曲折艱辛,同樣需要奮鬥和犧牲。完成先烈未竟的事業,是對他們最好的祭奠。
「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
因信仰而堅定,因夢想而無悔,因大愛而執著。一代代中華兒女中的傑出代表用鮮血和生命在民族的抗爭史、解放史、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座永恆的豐碑。
繼承先烈遺志,完成未竟事業,實現美好理想。這是億萬人民的共同誓言。
清明時節,從心底獻上一束純潔的鮮花,祭奠那些不朽的先烈,為過去、為現在、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