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辦公的過程中,很多白領族群為了輕量化和便攜方便性,往往會選擇筆記本辦公,以應付其老闆的"隨叫隨到"。但是由於筆記本的"小巧輕便",也會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壞處,長時間使用筆記本辦公後眼睛通常會出現眼乾眼澀、眼睛疲勞的症狀,多數是因為筆記本屏幕較小並且沒有採取有效的濾除藍光以及降低頻閃等護眼措施。在家使用筆記本辦公的人群,總是低頭伏案奮"筆"疾書,眼睛壓力爆表不說,還會使得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變直。筆記本的設計是為了方便攜帶,但是相較於臺式機,更容易引發生理疾病。 此時如果能在家辦公時裝置一款護眼且自帶人體工學的顯示器,既能在既定場景下緩解用眼過度以及頸椎不適的問題,也能在外出辦公時單獨攜帶筆記本不用費時間傳輸文件,達到兩全其美。
一、筆記本VS顯示器:護眼模式
市面上普遍的筆記本基本上為15.6英寸,在進行文字排版、圖片處理或者視頻編輯時,單一的窗口處理無法滿足多件項目同時進行,搭配一臺或者多臺顯示器進行屏幕拓展已經成為了辦公人群成熟的選擇,多屏顯示用來提升顯示效率,改善視覺體驗。目前主流的顯示器屏幕尺寸已經達到了22到32英寸之間不等,就算是22英寸"小屏幕"顯示器,相對於筆記本屏幕來說,效果也是天壤之別。
一天工作八小時起步的辦公人群,無法避免的就是用眼過度的問題,普遍的筆記本是不帶任何護眼措施,所以在筆記本外接顯示器的選擇中,主打智慧調光、低藍光低頻閃愛眼技術的護眼顯示器才是提升筆記本屏幕素質首選。
而對於市面上大多顯示器來說,常見的護眼措施就是減少頻閃以及低藍光。電子屏幕高強度的頻繁的頻閃會造成眼睛的疲勞,目前主流的調光技術都在從PWM向DC直流調光轉變。大多數愛眼顯示器都會標配低頻閃這一功能。明基低頻閃的顯示器就是採用DC直流調光技術,通過DC恆流晶片來實現的,從低亮度到高亮度都儘可能減少屏幕的閃爍,較為穩定,從而避免頻閃對眼睛的危害。
減少藍光也是愛眼顯示器的一項基本功能,明基的減少藍光功能會提供4種減少藍光模式,多媒體、上網、辦公室和閱讀模式,不同模式減少藍光的百分比不同,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適合當前場景的減少藍光模式,從而獲得低藍光的畫面。
除了以上兩點外,明基智慧愛眼顯示器還加入了明基的專利技術B.I.智慧調光以及色弱模式。B.I. 智慧調光簡單來說就是根據不同場景自動調節顯示器亮度,它分為外部調光和內部調光兩個部分,外部調光部分,顯示器面板下方放置了環境光傳感器,它可以自動檢測環境光亮度,以此來來自動調節顯示器的亮度,達到眼睛觀看時舒適的亮度。而內部調光部分,則是顯示器自動偵測顯示內容的亮度和細節,並根據內容的強度調節畫面的亮暗程度,讓細節顯示更為清楚,也就是說通過內外的結合來到達既護眼顯示也清晰的效果,當然用戶也可以在OSD菜單中選擇關閉或打開這一功能。
二、筆記本VS顯示器:調節角度
除了視覺效果對比顯示器的差異,筆記本電腦在人體工學方面也存在著不少的缺陷,當我們在選擇一款顯示數碼產品時,往往會把關注點集中在其顯示的方面,就會忽略掉它在使用過程中的舒適度的問題。筆記本是不可以上下高度調節並且字體也比較小,如果你的座椅高度又不合適,那麼你在觀看屏幕就會仰頭或低頭,時間久了不僅導致用眼問題嚴重還會造成肌肉損傷和脊椎不適。美國人體工程學會的湯姆·埃爾賓說:"當你使用一臺筆記本電腦時,希望你的頭部和頸部能保持一種舒服的姿勢或能使手臂感覺舒服,但在使用筆記本電腦時要同時做到這兩點是不可能的。" 在使用初期,用戶並沒有意識到筆記本這一點,僅僅看到了它的輕量以及便攜性。等到用戶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經對筆記本產生了一種適應和心理上的依賴,改變自己的使用姿勢也變得十分困難。
對此,康萊爾大學人性因素及人體工程學實驗室的主任艾倫·海奇認為,筆記本電腦不是替代臺式機的最好機器,它是用來偶爾使用的,便攜性是它的特色。這種電腦並不適合用來一天8小時,一年52周的使用。與臺式機相比,筆記本電腦的屏幕與鍵盤之間的距離太近,窄小的鍵盤造成手部運動的侷促,很容易引起腕關節的損傷。解決筆記本病症問題的答案就是讓筆記本電腦借鑑桌上型電腦垂直和靈活的姿勢。為了改善筆記本電腦的舒適狀況,越來越多的電腦配件被源源不斷地發明出來,用以矯正不良的使用習慣。
因此,在愛眼技術的基礎上,明基智慧愛眼BL系列顯示器做到了人體工學,能夠自由調整高度,依照工作情景水平豎屏旋轉,能緩解以不利身體的姿勢長時間辦公學習的白領族、程式設計師以及學生群體等脖頸肩的壓迫感。以明基BL2480T顯示器為例,其在人體工學上採用了多維度調節的設計,包括左右都可以45°旋轉,上下140mm高度調節,屏幕也可以前後25°傾斜,以及90°旋轉豎屏使用。簡單來說,這種多維度調節相較純筆電辦公在舒適性上是要加很多分的。
總之,在享受筆記本辦公帶來的輕便同時給經常辦公的地點配置一臺具備愛眼技術以及人體工學的顯示器,不僅能拓展屏幕,達到高效辦公,最重要的是能緩解用眼疲勞,舒展身體,從而提升整個辦公環境的舒適愉悅度。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習慣,做到邊辦公變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