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但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問題不全是數學問題。」昨天,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受聘成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在同日舉行的學術報告會上,姚期智分享了對當前人工智慧(AI)研究和相關人才培養的思考。
姚期智認為,當前的很多AI技術應用,無不是得益於過去一段時間在理論研究層面的突破,而AI所取得的一些進步也正來自跨學科領域。他特別指出一點:AI的科學基礎,既包括數學、物理等經典科學,也有以計算機、通訊、控制、統計等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再發展到如今與計算機科學、資訊理論、博弈論等學科的交叉融合。事實上,從成果發表來看,很多研究者的學術背景並不是傳統的數學或計算機等與AI相近的學科,而是呈現出學術背景多元的趨勢。另一方面,一些在AI發展上取得成果的前沿領域,往往是乍看起來與AI不完全搭界的學科。
「AI研究的特色,就在於它能夠巧妙結合若干元素,通過學科交叉產生擁有『大能量』的新核心技術。」姚期智指出,AI在投入具體場景應用的具體過程中,會生成各種新的問題。如何用各種學科工具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對研究者而言,重點是「要推進AI的基礎研究,以激發原始性的創新突破。」
毫無疑問,AI的迅速發展正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為搶抓AI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國家已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另有統計顯示,今年新增人工智慧專業的高校達到180所。
高校應當如何培養AI人才?姚期智表示,對於有研究興趣的學生而言,一流高校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就需要接觸AI所涉及的諸多前沿學科,培養跨學科意識;而在研究生培養上,學生最好能夠擁有多學科的背景,具備一定的從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的理論基礎。
以清華大學去年成立的人工智慧學堂班(「智班」)為例。由姚期智出任首席教授並親自授課的「智班」,每兩周都會舉辦一次「吹牛大會」,讓學生發揮想像力,暢想AI如何賦能百業。據「智班」班主任袁洋老師介紹,「智班」學生的「腦洞」時常讓人驚喜,紛紛嘗試將神經科學、建築學、生物科學、人文學科等與AI研究有機結合。「如果更多的研究能夠在某個交叉學科領域發現問題,並利用各種學科新工具去拓展問題,這肯定比單純聚焦AI賽道更有意義。」
姚期智同時提醒,AI研究強調學科交叉,但並不意味著強行融合。對高校而言,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問題、繼而找出解決方案的思維,而不是為了追求多學科而強迫沒有興趣的學生去學習過於艱深的跨學科知識,「如果這麼做,很可能適得其反,讓學生喪失對研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