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高考就過去了,今年的大一新生差不多也要開學了。很多新生可能是第一次遠離父母,開始了第一次跨市、跨省的求學旅程,內心有點彷徨,又有點小激動。
這個時候就要家長們定時打錢給大學生們生活費了,要是不給錢,別說激動、喜悅了,大一新生們連吃飯都成問題。
那麼給多少錢一個月比較合適呢?給多了怕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給少了又擔心餓著孩子。
最新全國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出爐
前兩天刷知乎的時候看到知友在網上求助,大概意思是:孩子在北京讀書,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都是家長一手包辦,一個月給孩子800塊錢生活費,孩子回來的時候抱怨給少了。於是家長在知乎上求助,北京的大學生一個月要花多少錢?800塊真的不夠嗎?
有意思的是,類似大學生生活費的話題一直都是各大網絡平臺的熱點,說低了,大學生們就受不了了,直呼:活不下去了。說高了家長們就不樂意了,我們那時候一個月200也能活得美滋滋的。怎麼到你們這代人就要花這麼多錢了?
正常來說,處於發達城市的大學生們消費肯定是高一些的,畢竟物價就擺在那裡,不會因為你勤儉節約就可以降下來的。生活在甘肅、新疆這些地區的大學生們因為當地城市欠發達,物價水平也不高,一個月一千塊錢就能活得挺好的。
就按我們國家大部分的城市物價水平來說,大學生一個月1500~2500元生活費是屬於正常水平,平時吃飯、買衣服、偶爾聚聚餐是沒問題的。
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我把大學生的生活費分成了四檔標準↓↓↓
第一檔:0~500元
神評論:吃了上頓沒下頓。
不排除有些家長為了鍛鍊孩子或者是因為家庭條件限制,不給孩子生活費的。第一檔的生活費倒不如叫做生存費,生活是不可能生活地下去的,倒不如叫生存。一個月500都不夠,別說買東西了,吃飯都成問題。
第二檔:500~1500元
神評論:勉強吃得飽,穿得暖。
這個檔位的同學可以不用為生存擔憂了,最起碼吃飯不成問題了。但是也僅僅只是能夠吃得飽而已,想要聚個餐、參加社團活動之類的不用指望了。
第三檔:1500~3000元
神評論:總算有個正常人的樣子了
位於這檔的同學,在吃穿之外可以買點水果、零食等小吃,偶爾還有閒錢參加一下社團活動,遇上自己喜歡的衣服、鞋子,也可以剁手了。
第四檔:3000元以上
神評論:勉強可以談個女朋友
位於這檔的同學,恭喜你們,你們超越了全國大部分的大學生了。生活費達到3000元以上,證明了大家家裡最起碼都是小康了,男生可以談個女朋友,平時送點小禮物輕輕鬆鬆,咬咬牙,買幾雙球鞋也是完全可以的。女生也有本錢買一些高檔的化妝品,打扮打扮自己,小日子過得美滋滋。
根據家庭收入水平
家裡條件不好的,生活費就沒必要和別人攀比,畢竟父母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賺錢也辛苦。現在做點兼職也不是太難,生活費不夠的時候做點兼職,補貼補貼也是可以的。
根據學校當地的物價
每個城市的物價水平都不盡相同,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地方消費水平肯定是很高的,同樣是2000元一個月,在廣西活得美滋滋,在北京怕是溫飽都成問題。
一、容易導致孩子自卑、性格孤僻、喜歡獨處。
錢給的不夠,最明顯的就是比不過別人。別人頓頓有肉吃、月月買新衣服,就你天天兩個饅頭蘸大醬,你不自卑誰自卑?
二、性格孤僻,不合群
生活費太少,吃穿都成問題了,肯定也沒有閒錢去經營社交。有活動的時候整個宿舍,整個班就你一個人不去,一兩次還沒什麼,時間久了和同學關係就疏遠了。長時間一個人獨處,融不進集體,性格慢慢就變得孤僻了。
三、容易走歪路
網絡兼職陷阱、高利息校園貸、裸貸的還少嗎?孩子的生活費遠低於其他同學,內心或多或少有點不甘心,內心敏感的人會覺得別人看不起他,虛榮心高漲,很容易走入歧途。
生活費給多不給少,大學期間是需要投資的。考試、考證、考駕照、報考研班哪樣不需要花錢?
總而言之呢,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的金錢觀、消費觀,只有正確地看待金錢,才能讓孩子在大學期間正常、健康地成長。
各位家長,你們上大學的時候一個月用多少生活費呢?現在會給孩子每個月多少生活費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