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迎新標語
大學紛紛打出「熱烈歡迎新同學」標語。 CFP供圖
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春季入學迎新活動。 CFP供圖
美國史丹福大學
新聞背景
浙大2012級新生報到時發現,該校紫金港校區掛出的兩條迎新橫幅格外不同,一條橫幅上寫「做一個明媚的女子,不傾國,不傾城,以優雅姿態去摸爬滾打!」另一條橫幅則寫著「做一個豐盈的男子,不虛化,不浮躁,以先鋒之姿去奮鬥拼搏!」
兩條迎新橫幅被同學拍照後放到網上,意外地紅了。有網友說,這標語實在親民。一如浙大的校風,我很稀飯(喜歡)。也有網友說,太文藝了,看著有點不大適應。
迎新,是八九月間大學最熱門的事件。
此時,高校往往「全體出動」,既有學校組織的活動,也有學生會、院系組織的活動。從報到、社團招新到迎新聯歡會召開,每一個新生藉此開啟了四年嶄新的生活。
正面回應職業前瞻
浙大迎新標語意外走紅
應當說,迎新標語,是迎新期間最小的一件事。
但這卻是高校給人的第一印象。以往,各個高校「歡迎新同學」、「祝賀你成為我校新生」之類的標語、橫幅,已經持續了幾十年。
此次浙江大學備受熱評的兩條橫幅,掛在紫金港校區丹陽青溪學園的行道樹上,長約9米。浙大丹青學園主任吳敏教授說,要解釋一下,因為忙中出錯,橫幅上的「不虛化」應為「不虛華」。另外,豐盈的男子,表達的是精神狀態很飽滿、氣質狀態很好的意思。
橫幅是丹青學園28歲的女輔導員陳超想出來的,陳超本科和碩士都在浙大讀,專業是高等教育學。陳老師說:「這條橫幅是今年6月丹青學園在徵集微語錄『你好,丹青』的活動上想出來的。明媚、豐盈、不傾國、不傾城之類的詞,以前我都看到過。」
橫幅也是校園文化的一種。陳超說,迎新橫幅這樣的更新,是基於現實的考慮。對現在的大學生來說,未來很迷茫,很不確定,面臨著學業、生活、工作等重重壓力,現在想通過這兩句迎新標語告訴學生,不用太過於擔心眼前的一切,只要努力地去學習、生活、工作,未來都會是很美好的。
麥可思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今年的新大學生,學前教育需求的排次分別是,「專業認知和職業前瞻」、「校園生活介紹」、「社團招新」和「迎新聯歡會」。而浙大迎新標語意外走紅,從根本上說是迎合了新大學生們的需求。
挖掘校園「吉尼斯」
學長迎新作用不容小視
一些高校官網上近期也紛紛發出各種迎接新生的宣傳語。
其中不乏親切有趣者,如湖北大學官方微博轉載的一條搞笑宣傳語:「要是報湖大,必成高富帥。學姐會賣萌,學妹很可愛,學長很親切,學弟天然呆。教室有空調,夏天很涼快。」福建醫科大學則用上了「淘寶體」:「親,我們住宿條件好,衛生條件妙,食堂乾淨校園小,來回走路不費腳,放假晚來開學早,保證情侶分離少。」東南大學則說:校園風景優美,珍禽異獸時常出沒。超大圖書館,學霸的聖地,情侶的天堂。學長熱情負責,學姐雖少質量高。
賣萌不見得會受學生歡迎。北京學生小梅在武漢上大學,他說,我對校園生活的感知來自於學長介紹,比如東區食堂的熱乾麵好吃不貴,西區大排檔是情侶戀愛就餐的首選等。
實際上,迎新文化中學長的作用,是代代相傳的校園文化的一種繼續。
20多年前,武漢高校中廣為流傳一句打油詩:學在華工、玩在武大、愛在華師。而後數年間,學子們不斷挖掘本校特點,又延續出了吃在水運、舞在武工大等等。甚至衍生了各種版本。
今天,高校學子又繁衍了更為有趣的迎新文化。隨著《最炫民族風》的節奏吹遍全國,南京理工大學生也創作了一曲《最炫南理風》MV,以此歡迎即將入校的學弟學妹們。在這首同學們自己改編的歌詞裡,「紫金山」、「二月蘭」、「三號路」、「空調」等等南京理工大學同學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詞語都有提及:「春天二月蘭開一片海,三號路香樟樹花初夏開,熱辣辣的學姐,是我們的期待,硬朗朗的學長就是你的菜,我們要愛就要愛得最痛快。」
在江蘇大學,江大的老同學利用暑假為新同學趕製8個版3萬多字的「迎新特刊」,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向新生推薦在學生中代代相傳的60項「吉尼斯紀錄」,其中包括最靚的瓦罐湯、最全的美食城、最酷的雜糧煎餅、最爽的炸肉串、最鮮的豆漿……有了在江大學習生活兩三年的積澱,師兄師姐們向即將到來的師弟師妹推薦起江大的美食。他們還為這些上榜「之最」標註起環境、價格、人氣、風味、推薦指數。
傳統服務不能輕易取消
迎新創新切勿「張冠李戴」
上海大學今年的迎新創新,卻並沒有迎來好評。
上個周末,是上海大學新生報到的日子。網友「前海一支劍」在其微博中爆料稱,該校以培養學生自立能力為由取消車站迎新校車,鼓勵他們乘公交、地鐵到校報到。「前海一支劍」在微博中質疑說,「室外39℃高溫,一個孩子初來乍到,舉目無親,且攜帶行李,手提肩扛,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卻要他自立?」據查,網友「前海一支劍」為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博士生導師石川。
冠以「培養學生自立能力」,上海大學此舉雖開國內高校新風,卻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認可。某網站發起的「你對某大學未安排校車迎新怎麼看?」的投票,「不接欠妥」的意見佔據上風。
高等教育問題專家熊丙奇則坦言,讓大學生培養獨立自主意識,確實是明智之舉。目前,在大學生普遍缺乏相關能力的前提下,校方提倡這一能力的培養,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將取消班車說成是培養自立能力,並不說得通。用迎新校車接送學生,是個服務性措施,方便同學、家長的色彩更濃重些;而一些培養獨立自主的措施,則包括讓新生獨立整理寢室、獨立辦校園卡等,服務性措施與培養獨立能力的措施應該區分開來。
華東師範大學一位教授也認為,取不取消迎新班車,是個兩可的問題。學校派班車接送新生,其實也應該。不少學校都有類似的迎新班車,而如果現在取消班車,讓新生獨立報到,卻上升到培養人才能力的層面上,這不免讓人對學校第一印象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