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4月4號深圳路南北貫通後,李滄到香港東路又多了一條交通大動脈。深圳路打通後,不僅極大的緩解了黑龍江路和青銀高速的交通壓力,還直接串聯起李村、東李和嶗山三大商圈,實現市區東部15分鐘經濟圈。
當你駕車沿深圳路飛馳時,你就會發現——在福臨萬家小區東面,具體位置就是李滄區政府大門前那條天茶山路一直往東,有一處山頭正在施工。
這正是李滄區正在精心打造的棗山公園。
棗山公園自去年7月開工建設,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目前已完成主入口廣場、康有為文化廣場、國學文化基地、兒童活動廣場、山頂休閒廣場等六處廣場,栽植喬灌木3萬餘株,地披3.5萬餘平,修建登山園路2000餘米,配套免費停車場兩處,預計今年年底全面竣工開園。
(上圖為主入口廣場已建設完成)
(上圖為改造後的國學廣場)
據介紹,棗山公園綜合整治工程是李滄區政府2017年的政府實事和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建設內容包含非住宅房屋拆除、墳墓遷移、廣場鋪裝和綠化生態恢復等內容,是結合國家城市雙修(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對山體進行的全面整治。
(改造前的採石坑和廠房)
棗山公園建成後,將極大改善周邊生活環境,為老百姓提供自然化休憩、休閒娛樂、運動健身的場所。
同時,結合康有為國學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主題公園。棗山公園竣工後,將免費對外開放,輻射半徑十公裡、惠及周邊居民數十萬之多。
延伸閱讀1:棗兒山概況
棗兒山位於李滄區南部與嶗山區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西接深圳路、東鄰青銀高速,周圍有青山路、黑龍江中路(308國道)、青銀高速和地鐵2號線(建設中)的環城南路站。
棗兒山規劃總面積36公頃,自然風貌優美,最高海拔160米,最低海拔58米,項目內有康有為墓原址,人文底蘊深厚。
棗兒山綜合治理工程分兩期進行,總投資1.1億元。整治內容包括:修建園路、建設廣場、設置景觀小品、綠化、亮化及附屬設施配套等,對山體進行生態修復和全面整治,打造成為李滄區城區旅遊新地標。
(從西邊鳥瞰棗山公園效果圖)
棗兒山周邊小區較多,居住人口密集,周邊健身活動場所匱乏。棗山公園建成後將極大的改善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為大家提供一處自然化休憩、休閒娛樂、運動健身的理想場所及秉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延伸閱讀2:棗兒山上的康有為墓
康有為墓原址位於李滄區的棗兒山,東靠雙峰山,北傍李村河,海拔162米,又名鳳凰山、象耳山。棗兒山之名是因為山上酸棗較多。而鳳凰山之名,則是因為整座山脈呈現向西「飛翔」之勢。象耳山之名得來則因為西邊山峰從側面看很像大象耳朵,故而得名。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光緒五年(1879年),康有為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籤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為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
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闢,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
民國十三年(1924年)春,康有為在青島棗兒山自選墓地,以60塊大洋,購得李村南莊劉希秋5畝6分山地。
民國十六年(1927年)3月31日,農曆二月二十八日,康有為病逝於福山支路5號寓所。原擬遷葬故裡,故暫厝(音[cuò],安置的意思)於此。
同年農曆三月初一,康有為埋葬於棗兒山所築之壽堂。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19日,舉行正式安葬儀式。
原墓封土,直徑4米,高3米,環以高1.5米石砌擋水牆。墓穴為磚混結構,墓面西向,墓前植有松樹六株。
墓碑用黑色花崗巖雕成,高2.22米,碑面鐫「南海康先生之墓」,碑陰刻墓志銘,皆由門生呂振文撰書。
1966年8月,康有為墓被作為四舊破壞,學生們挖到了墓穴,康有為遺體的胸部有一把銀鎖,正面刻有「先天下之憂而憂」,背面則是「國學大師」。
此後康有為的骨殖被焚燒,而他的頭骨則被裝進一個翻鬥車裡,在李村大街上遊街示眾。
得到消息的青島市博物館的副研究員王集欽,提出將頭骨收到博物館作為『造反有理』實物展覽。展覽結束後,顱骨及遺物收到一個木箱中。
1984年5月20日,山東省和青島市政府徵得康有為家屬同意,在大麥島村北的浮山南坡為康有為重建墓地。墓後植龍柏6株,象徵戊戌政變中被害的「六君子」。原墓葬基礎仍留存於棗兒山(康有為屍身已下落不明)。
浮山腳下的康有為墓地,墳墓中只埋著他的顱骨,右邊的墓碑便是原先在象耳山被推倒的那個。
對於歷史人物的是非對錯,我們無權評價。我們要知道的就是,李滄區的棗山公園是因棗兒山而得名,棗兒山是因為康有為墓原址而文明天下。
延伸閱讀3:李滄區各大山頭公園
2017年起,李滄區將對樓山公園、煙墩山公園、牛毛山公園、坊子街山公園、十梅庵公園等城區內山頭公園進行景觀級海綿改造。
[李滄中西部]
煙墩山、樓山、牛毛山、坊子街山:
已完成改造,建成山頭公園,2017年將進行景觀級海綿改造。
樓山又稱漏山,處地李滄區的西北部,最高峰海拔98.2米。相隔四流北路和膠濟鐵路,與煙墩山對峙。在市區綠化建設十座山頭公園中,歷史記載較早的要算樓山了。樓山由東、西樓山,小棗園山和坊子街山四個山頭組成。
該山全部綠化,種植黑松和刺槐。因樓山地處工業區,在公園北部建有防護林帶,栽植抗汙染的臭椿,公園內主幹道兩側也有臭椿和櫻花等抗汙染樹種。
樓山公園建設為五個區域———登高遊覽區、青少年活動區、動物展覽區、休息區、花卉展覽區。
煙墩山地處李滄區西北部,西臨膠州灣,東為膠濟鐵路,海拔62.9米,面積6公頃。
煙墩山上的一處烽火臺據說是明朝抗擊倭寇時所建。烽火臺又稱煙墩,遇到敵情,白天放煙,夜裡點火,煙墩山的名字即由此而來。
煙墩山現在是區域性公園。修築了遊覽幹路、遊覽路和臺階路,山頂建平臺,臺中建亭,增設多處石桌、石凳。在山的北部建有兒童活動場、大型雕塑一座,與四流北路相望的樓山的雕塑形成對景。山上種植黑松、雪松等針葉喬木,白楊、法桐等落葉喬木,海棠、千道蘭等觀賞花木。
河南莊山:已完成改造,建成山頭公園。因為涉及李村大集搬遷,山頭公園周邊正在整治。
[李滄東部]
白果山:正在實施改造提升工程,完善世園會周邊山體綠化補植,大幅提升綠化景觀效果。
棗山:棗山公園整治項目被列為李滄區2017年政府實事和重點建設項目。自2016年7月開工,進展順利,各項節點正在按計劃推進,預計2017年底竣工開園迎客。
臥龍山:竹子庵公園綜合治理工程、二期戴家停車場周邊山體區域進行綠化栽植。
雙峰山:位於在銅川路西側,上半年已經啟動了違章建築拆除,並栽植了白皮松、黑松、雪松、銀杏、紫葉李、紅櫨、雙櫻、榆葉梅等3000餘棵苗木,總投資700萬元。
青臺山:目前尚未改造計劃。
[李滄中部]
老虎山:新建老虎山公園工程計劃於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明年主體完工,2020年全面竣工。
老虎山位於李滄城區中心位置,總面積497.97公頃,其中李滄區內面積390公頃,總投資6.68億元。涉及兩個街道辦事處的11個社區,輻射周邊10萬居民。
十梅庵公園:將進行景觀級海綿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