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鑑定造假:折射資料庫建設短板
文/馬進彪
近日,廣東華醫大司法鑑定中心涉嫌通過「調換血樣」將當事人抱養的孩子鑑定為「親生關係」,並成為非法領養「洗白身份」的秘密方式,在網上引發關注。廣州市司法局稱,已掌握了相關證據,正在抓緊全面調查工作,並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嚴肅處理。目前,該局已將發現的涉嫌犯罪的線索和證據材料移送公安機關處理。(新華網9月15日)
親子鑑定在醫學上具有排他的唯一性,也正是因為如此,親子鑑定的結果才具有了法律採信上的權威性。對於公民來說,儘管證明孩子是自己的骨肉會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如最原始的醫院證明,或親人朋友的證明等。
不過,一旦出現利益權的糾紛,如撫養權、繼承權等關係到重大利益歸屬的情形,尤其是在家族「人際證明鏈條」中出現關鍵證人離世,或因年老而失憶的情況下,最根本的方法和結果就只能依靠親子鑑定了。
因此,親子鑑定並不僅僅是一種血樣的醫學鑑定,而且更是保護血緣繼承權的最後一道防線。從這個角度來說,親子鑑定的結果起到的是一種「血緣法律」的作用,它的存在,決定了是否可以享有法定繼承權,同時,也從法律上決定了繼承權的先後順序保障。
而在這起親子鑑定造假事件中,有「司法黃牛」聲稱,不用本人到場,即可做出「親生」關係的司法鑑定報告,在記者未到現場的情況下,「司法黃牛」利用假血樣和記者隨意偽造的假名在3天內辦好了親子鑑定報告。
由此可見,目前親子鑑定造假這樣的亂象,猶如當初沒有實施實名制之前的網上預購火車票。黃牛拉起了「產業鏈條」,網上各個環節都有專人運作,「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就連坐地分髒都形了網上的固定模式。但這侵佔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傷害的是全社會的公平。
而親子鑑定造假裡的「司法黃牛」角色,與網上預訂火車票的「車票黃牛」角色的滋生,其實都有著極為相似的生態環境。他們都可以在網上不見面地進行非法交易,並且還可以利用現代化網絡的大數據、雲功能等傳輸更多的圖片和視頻材料,以備製造假證明,而這一切都不為外人所知,更是逃過了應有的監管。
無疑,這家廣東華醫大司法鑑定中心涉嫌嚴重違法,但這僅僅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問題,還在於與當初「車票黃牛」那樣的生態環境,當初「車票黃牛」橫行,主要是還沒有完全實施實名制,所以黃牛不會被技術限制住。
而這家廣東華醫大司法鑑定中心涉嫌嚴重違法,除了跌破道德倫理、社會倫理以及法律底線以外,還藉助了網絡的便利條件,或者說是利用了目前親子鑑定程序和規定存在的漏洞,而這也是「成全」親子鑑定造假的重要條件。
不管在哪家醫院出生的嬰兒,醫院都會留下最基本的原始證明信息,以及編號和條碼等。試想,如果將全國所有嬰兒的這些原始信息,包括血型信息在內,都即時納入國家人口資料庫,就會在技術層面形成信息內容代碼的唯一性,這是每個嬰兒都有的「身份證」,而建立起了這樣的資料庫,以「調換血樣」實現「親生關係」的事就不可能發生。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提升,尤其是在5G時代,為了提高社會總體運轉效率,很多事情都要在網上遠程進行,這是時代的大勢所趨。這次,廣東華醫大司法鑑定中心造假,首先是跌破道德倫理、社會倫理以及法律倫理底線的問題,這毫無疑問。但另一方面,這也是網絡建設中各種資料庫工程還需依法加快建設的問題。
因此,廣東華醫大司法鑑定中心涉嫌造假這件事,客觀上也是給大數據設庫、大數據使用、大數據標準化處理、以及以區塊鏈為基礎形成息信共享,更加提高網絡環境智慧化水平而提出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