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刷牙,可謂用盡了辦法。好好講道理,孩子不聽;強制要求,那更是一場災難,孩子的哭聲估計能掀翻家裡的房頂。軟硬都不吃的孩子,可愁死家長了。
別急啊!關鍵時刻,家長別忘了來找繪本幫忙啊。畢竟書裡不僅有黃金屋、顏如玉,還有各種對付熊孩子的妙招呢!
想讓孩子養成刷牙的好習慣,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繪本《刷牙先生,來了!》。
文/圖 【日】瀨名惠子 北京聯合出版社
當太陽公公出來的時候,還來了一個宛如天使般的人。他是誰?他要幹嘛呢?
仔細一瞧,只見他一隻手舉著牙刷,另一隻手提著包包,裡面是各種各樣的牙刷。原來他是來給大家刷牙的刷牙先生啊!
刷牙先生
那都有誰要刷牙呢?
小獅子要刷牙,小兔子要刷牙,牙痛的鱷魚當然也要刷牙了,不過刷牙先生得先把它壞掉的牙齒治好。
刷牙的小動物們
除了小動物之外,還有誰要刷牙呢?
那肯定少不了我們每一個人了,其中,小朋友更要刷牙了。因為只有經常刷牙,才能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這樣就可以吃飯、吃菜、吃水果,吃所有我們想吃的了。
刷牙的小朋友
不過,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在吵架的時候,用牙齒咬你的朋友喲~
本書沒有採用古板的說教方式,而是用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告訴孩子什麼要刷牙。故事簡單易懂,刷牙對象也是先從孩子喜歡的動物開始,再到人類,這樣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讓他們喜愛並接受刷牙這件事。
在親子共讀過程中,家長可以選用更多樣的方式來和孩子完成這次的閱讀,切忌說教,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1.提問互動
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適時提問。
比如讀到「好像有人在哭呢」。
家長:讓我們猜一猜到底是誰在哭呢?
孩子:小獅子?小兔子?
翻到下一頁,就會發現是鱷魚在哭。
家長:鱷魚為什麼會哭呢?啊~原來是因為它的牙齒痛。那它的牙齒為什麼會痛呢?
孩子沉思。
接著翻頁。
家長:原來是鱷魚的牙齒壞掉了,長蟲子了。
孩子:為什麼會有蟲子?
這時,家長就可以適當科普蛀牙知識了。
家長:因為鱷魚吃了糖卻不刷牙,就長蟲子了。如果我們不刷牙,牙齒就會壞掉。
長蛀牙的鱷魚
講完故事後,引導孩子感悟其中的道理。
家長:為了保護我們的牙齒,我們該怎麼做呢?
孩子:要每天刷牙。
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提問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回答能夠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還能加深孩子對這個故事的印象,可謂一舉多得。
2.分角色演繹故事
角色扮演本來就是孩子非常喜歡的遊戲。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可以扮演刷牙先生,家長扮演各種動物。
疼哭了的鱷魚
家長在扮演牙痛的鱷魚時候,可以做些比較誇張的肢體動作,比如痛苦的面部表情,再加上滿地打滾的動作,一方面孩子會覺得很好玩,另一方面孩子也會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牙齒壞掉時的痛苦。
3.感受語言的趣味
在本書中,反覆出現的擬聲詞「刷!刷!刷!」讓人印象深刻。
大家都要刷牙!刷!刷!刷!
家長在讀的時候,還可以搭配刷牙的手勢,會更生動形象。
等早上的時候,如果孩子忘記刷牙了,家長就可以用擬聲詞加手勢的形式來提醒孩子。
家長:小獅子要幹嘛呢?(做手勢)
孩子:刷!刷!刷!
家長:那你要幹嘛呢?
孩子:我也要刷!刷!刷!
在有趣的故事中學習,把故事融入生活,沒有說教、沒有強制,好的繪本總是通過這種柔和的方式影響和改變孩子,讓孩子輕鬆快樂地獲得知識、形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