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不能在200年內移居外星球,地球的自然生態系統將達到承載極限,無法滿足人類的有效需求。
——霍金
雖然這一預言的結論或許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認,從2020年的開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肆虐全球到澳洲大火,65萬隻蝙蝠在澳大利亞逼得醫療直升機都無法降落;從東非肯亞3600億隻蝗蟲漫天狂舞,到美國致命病毒感染1900萬人等,都迫使著我們重新開始審視和修正人與自然的關係。
自地球上出現了人類以來,就產生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就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敬畏自然——徵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早在遠古漁獵時代,由於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人類的活動既完全依賴於自然,又受制於自然,人們既無法科學地了解自然, 又不得不服從聽命於自然,人們在內心以一種崇拜和敬畏的態度順應自然。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自然界的關係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係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於自然界。"
到了工業文明時期,隨著人類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活動逐步進入了徵服自然的階段。"人是萬物的尺度","人類是世界存在的最高目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在這些觀念的驅使下,自然淪落為僅僅被人類支配和利用的對象、滿足需要和利益的工具,人佔據了絕對的中心地位。客觀地說,人類探索和徵服自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經濟、社會、文化等在這一階段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然而,也正是在這種片面價值理念的誤導下,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利用,造成了環境破壞、資源匱乏、生態失衡等嚴重的問題,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巨大的威脅。
再到了後工業時代,在嚴峻的生態危機面前,人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變得越來越高,不得不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也隨之進入了第三階段:把自然當作夥伴和朋友,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1970年,美國的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首次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呼籲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認可。2009年,第63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
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雖然地球日三個字聽上去似乎有些遙遠,但保護環境敬畏自然的理念是每個人都力所能及的。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小事情都與資源環境息息相關,雖然看起來是不起眼的微小舉動,但小駿還是希望大家為了生存的家園可以長期堅持,以下是一些保護環境的小舉動,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可以注意哦~
1、 節約用水。
地球上絕大多數都是水,水也是人類生命最珍貴的資源。節約用水,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當用完水以後,迅速關閉水龍頭。喝水時少量多次,杜絕浪費。洗菜可以使用淘米水,合理用水,爭取進行二次利用。減少汙水排放,不要隨意將有毒或帶有化學藥劑的水倒入草坪中。
2、低碳出行。
減少汙染電器的使用,夏天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儘量減少開空調的時間。空調中的成分容易破壞地球臭氧層,對地球環境造成危害。出門儘量騎自行車,避免汽車尾氣的排放造成的環境汙染。在你使用各種電器的時候,都應該考慮,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汙染。用更加綠色的方式,使大氣環境維持最佳狀態。
3、節約資源
減少使用塑料製品,嘗試使用環保的布袋。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切實保護林地。塑膠袋中有許多難以降解的成分,會使地球鋪滿白色汙染。所以,去超市購物、買菜的時候,儘量使用環保布袋,避免產生白色垃圾。此外,儘量減少點外賣。外賣中容易使用一次性快餐盒或塑膠袋包裝。同樣容易產生白色垃圾。就餐儘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對樹木造成很大影響。
最後小駿也希望大家的行動不只在地球日這一天,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微小改變都是一份愛的力量。正如年初疫情之下眾多貢獻微薄力量的人們和企業一樣,為了更加美好的環境與生活,也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趕快,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