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讀書主創團
「你這種性格長大要吃虧的。」
實不相瞞,我幾乎是聽著這句話長大的。
從小到大,爸媽就一直在給我灌輸一種思想:
「內向性格是缺點,你要改變」、「內向性格在社會中不受歡迎」、「優秀的孩子就應該善於自我展現,和誰都能打成一片」。
長大後,社會給我們的壓力更大,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備受推崇的文化中,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很難,甚至是可恥的。
如果你也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一定深有同感。
童年遭遇了很多質疑,也曾經努力改變做一個外向的人,但始終覺得不快樂、不自由。
直到看到美國著名作家蘇珊·凱恩的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繼而又看了她的書籍《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我才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原本的性格。
原來這個世界上有1/3的人是內向者。
這就意味著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內向者,所以即使你自己是一個外向的人,你的同事、你的伴侶和你的孩子中就可能有人正在屈從於這樣的偏見。
但內向不是缺陷,無法改變,同樣可以創造幸福。
內向不是缺陷,只是性格的一種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內向」到底指什麼?
你以為的內向是害羞,是孤僻,是不積極進取。
在心理學中,內向從來就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
與其說內向是缺點,倒不如說,內向的人,會把生命力指向探索和建構內心和諧。而外向的人,把生命力指向了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
這兩者並沒有任何高下之分,只是選擇不同而已。
當然,像其他事物一樣,內向外向並不是絕對的。你可以是內向的或者外向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叫做中向性格者。
前段時間,毛不易曾經在一個採訪裡面談論關於自己性格的問題,他是這樣回答的:
「希望大家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
讀書君被瞬間圈粉,你要允許一些人,有安靜的青春。
知乎上有個關於內向型性格的話題,裡面有網友分享了一封信,寫信人是一位CEO,一位性格內向的女性,讓我感觸很深。
網友說她日常開會、談合作、團建,完全不像是內向的樣子啊!
正是這樣一位女性,寫了一封伴隨性格內向這個標籤的成長經歷的信。
在信中,她回憶起自己曾經為了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做出的努力。在她整個成長過程中,大人們一直致力於讓她改變自己的性格。
「第一次在全校面前擔任升旗手,第一次在全年級面前演講,我忘記怎麼走上臺,又怎麼走下來,我緊張到肚子痛,然後默默嘆氣。」
後來去外地讀書,她努力去跟同學打成一片,但在人群中總感覺到想要逃避。
她開始嘗試接受自己內向的性格,去汲取內向的力量,去撕開所有不好的標籤。
最後她談到:
我越來越發現,內向還是外向,都不是什麼決定性因素,它既不會決定你成功,也不會決定你失敗,人最終的樣子,是由性格和人格決定的。性格是天生的,人格是指經由後天的文化影響與個人經驗等因素混合而成的。
性格就像地基,而人格則是建築在它上面的建築物。它們綜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人現在的樣子。我們就像一條有彈性的橡皮筋,雖然總有一個界限,但是可以往外伸展、擴延。
內向性格的潛在競爭力
德國知名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亞·洛肯在《內向高敏者》一書中,分析了內向者擁有的典型優勢,包括:
謹慎、專注、自我探索、善於傾聽、安靜獨立、善於分析、擅長寫作、持之以恆、有同理心等。
當然也有與之相對的劣勢:恐懼、過於注重細節、自我否定、易受刺激、被動、逃避、過於理智、固執、害怕衝突。
我們要強化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嘗試變成一個根本不是自己的人,同時也不要逃避自己的劣勢。
1)喜歡深入思考,或善於冷靜觀察
詹姆斯·羅傑斯說:「沉默的人往往擁有深刻的洞察力。溪淺聲喧,靜水流深。」
內向性格的人能感受到的是一個高飽和度的世界,他們生活裡藏著很多美好。
享有盛譽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是許多人的理想標杆,他的作品深刻影響著世界的讀者。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可謂是成功的人士,也曾坦言自己是一個典型的內向者。
他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裡面這樣介紹自己:
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或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
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跑步是他日常生活的一個支柱,是他構思小說的靈感來源。這是一種安靜而深沉的力量,能夠讓自己做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習慣深度思考。
2)溫和而堅定的管理風範
當我們在談及領袖氣質時,內向的人總是按照慣例從領導的位置被忽視。
但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 成功人士中的內向性格佔比高達70%。
比爾·蓋茨小時候不善言談,也不喜歡與人接觸,他經常獨處,更愛一個人鑽研新技術。
巴菲特也可以連續幾個小時沉浸在工作中,經常不理外界發生什麼。
而這恰恰是一種屬於他們身上特殊的力量。
你會感覺這些領導者之所以成為掌舵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指揮別人,抑或是享受眾人目光的聚焦,而是他們處在那個位置,他們行駛在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正如聖雄甘地所說:「用溫和的方式,你也可以撼動這個世界。」
3)追求高質量、穩定的社交關係
周國平先生說:
「外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總是很少的。內傾者孤獨,一旦獲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內向者不喜歡廣泛社交,所以他們的交友圈很小,可是他們一旦建立友情,就會以一顆真摯的心去對待。
同時他們最會保守秘密,不會隨意對別人評頭論足,也不會四處傳播,因此值得信任與深交。
內向性格如何適應社交需求?
世上絕對沒有一個純粹內向的人或者一個純粹外向的人。
沒有必要把內向者與外向者界定得那麼清晰,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所偏向。
我們需要一種更好的平衡,把內向性格特質變成核心競爭力,在外向的世界裡自在生活。
從一個演說之後需要沉浸在孤獨中為自己充電的大學教授,到沉浸地構思有效問題、打破銷售記錄的推銷員,我們可以看出「外向行業」裡也有很多內向成功者。
1)不要強行改變自己,而要發揮優勢
心理學家珍斯·亞森多普夫就說過:
我們眼裡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其實是我們對自己看法的反射。
這些看法來自於我們自己的腦袋。只有當你賦予了自己價值,別人才會賦予你價值。你只有愛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才能讓別人愛你、尊重你。
這就是為什麼周星馳、羅賓·威廉士明明是內向型人格,但在公眾面前表現完全不一樣的原因。
他們不因為內向給自己設限,雖然不喜歡社交,不喜歡說話,但遇到自己熱愛的事業時,也能發光發熱。
大多數人否定的也不是你的內向,而是你這個人存在的價值。
而作為內向者,就要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深耕,你同樣可以很出色。
2)給自己獨處的時間,積攢能量
上帝藉由各種途徑使人變得孤獨,好讓我們可以走向自己。
你覺得在角落讓人心疼,有些人反而覺得在角落是最舒服的狀態。作為內向者,我們要學會在這個嘈雜世界中尋找舒適的方法。
我們同樣喜歡世界的緊張和嘈雜之美,喜歡身邊外向開朗的朋友,但大多時候更喜歡獨處,因為我們需要保持內心的秩序。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愛看的書、電影、寫的文章分享給別人,讓周圍人理解你的世界。你不能總在森林的角落裡等待他人來找你,有時候你要主動去找別人。
寫在最後
在邦妮·韋爾的《臨終前最後悔的五件事》中,人們認為的最大遺憾就是:
「沒有勇氣去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那種只忠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生活。
人生最大的成長,就是不再與自己的性格為敵。
生活的秘訣就在於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燈光之下,有效利用自己的稟賦,去做自己喜歡或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用《內向者優勢》裡的一段箴言結尾,送給曾經或者現在因為內向而否定自己的朋友,希望你們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所在:
享受生活。
適當休息。
欣賞您的內心世界。
做一個真實可信的人。
珍視您的好奇心。
享受心境的和諧。
享受獨處。
對生活充滿感激。
做您自己。
記著,讓您的光芒灑向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