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故事烹酒,敬請【關注】崔黎黎文/崔黎黎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主角是清末格格愛新覺羅·顯琦,偶然提到了魯豫。令我想不到的是,評論區很多網友居然是在評論魯豫,而且大都帶著調侃的語氣,說著她那句採訪人物時經典的口頭禪「真的嗎?我不信!」
當作茶餘談資,莞爾一笑的同時,不免思考,魯豫的主持功底真的只會說「真的嗎?我不信!」嗎?
魯豫主持過很多節目,但最經典的是《魯豫有約》。從央視離職後,魯豫帶著「中央電視臺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榮譽加入了鳳凰衛視,同年,成為了《魯豫有約》的主持人。
《魯豫有約》從1998年開播,至今已經走過了22個年頭。而用主持人名字命名節目的陳魯豫,也為這檔節目守護了22年,已經成為了她個人的獨特符號和光榮勳章。
魯豫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外語系國際新聞專業,主持科班並且十分優秀。翻看她的履歷,播音界最高學府出身,中央電視臺渡過金,還見證過香港回歸,成為《香港回歸世紀報導--60小時播不停》節目解說人,黛安娜王妃去世時,更是作為《黛安娜王妃葬禮直播》即時旁述的不二人選。
此外,她還主持過《一點兩岸三地談》、《VIP會客室》等時政類節目,所以就專業性來說,魯豫是絕對優秀的主持人。
無論是主持風格,還是學識內涵,魯豫都不只是大家常常調侃的「真的嗎?我不信!」那樣簡單。
《魯豫有約》責任人郭志成曾經評價魯豫:
「陳魯豫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會裝傻的主持人】,多年的訪談節目經歷讓她擅長於面對面的傾聽與溝通,她可以做到,只要嘉賓願意說話,她全程一聲不吭,讓嘉賓自由發揮。能克制表現欲,不去打攪被訪者,這樣的主持人,才是一個真正好的訪談主持人。」
而她的那句被詬病多年的「真的嗎?我不信!」,在我看來,更像是挖掘訪談嘉賓身上信息的手段。
就如我之前所列舉魯豫的諸多光榮履歷,能進入諸多國內一級平臺,並且參與主持眾多國內國際重大事項的主持人,智商真的會如大家調侃的那樣,僅僅只是小學生水平嗎?
仔細對比國內各大訪談類綜藝節目,就會發現《魯豫有約》雖然寡淡乏味,但是卻是最能挖掘嘉賓信息的一個節目。
倒帶回去看國內比較出名的《超級訪問》(主持人戴軍)、《非常靜距離》(主持人李靜)、《楊瀾訪談錄》(主持人楊瀾)、《十三邀》(許知遠)、《可凡傾聽》(曹可凡)、《僅三天可見》(姜思達)等訪談節目,會發現這些節目要麼形式新穎,要麼主持人功底深厚,情商極高,與嘉賓訪談更像是哲學交流與博弈,但是對比從嘉賓身上挖掘到的信息,都沒有情商低、囉嗦、乏味的魯豫挖到的多。
就如郭志成所說,魯豫不過是在裝傻,她不會在節目裡過多的彰顯自己的優秀。對於她來說,用自己成就節目,比節目成就她更為重要。
訪談時,她總是把自己蜷縮在一個角落裡,如一個無知的小學生,睜著求知慾極深的大眼,這樣看起來確實有幾分傻氣。
可是這樣看起來淺薄無害的她,才是最能讓嘉賓放下心防,去盡情分享自己人生的主持人。
上節目時,眾多機器對著你,無論是素人還是大腕明星,心底總是不能完全放鬆的,總想著要表現得無可挑剔。
而此時,當他們面對一個完全放低姿態的傾聽者,不知不覺就會撤下防線,滔滔不絕的講起自己從未顯現於人前的人生故事。
除了「真的嗎?我不信」,魯豫更為讓人詬病的是「何不食肉糜」。在採訪一個貧困山區的小朋友時,小朋友說他很久沒吃肉了,魯迅轉而就問出了晉惠帝的那句現代版名句「為什麼不吃肉?」。
就是因為這句,很多網友就抨擊魯豫腦殘,小學生提問。可一個最是需要高情商、八面玲瓏的特質的主持人,她會不知道貧困山區孩子不吃肉是因為買不起嗎?
再看她後面的提問「肉容易壞嗎,還是什麼原因?」明顯就是在引導這個不善言辭的孩子說話,讓訪談對象自己說出原因。
人們想從一個人身上了解真相時,往往會先說出一個假象,進而刺激對象說出我們想要知道的內容。
魯豫就是用著這麼看似簡單、冗雜又腦殘的話術,一步一步引導著受訪者說出真相。而那句「真的嗎?我不信」不過是在引導對象說出更多的內容。
所以別再嘲笑魯豫的傻大姐主持風格了,當大家群起而嘲之時,裝傻的她早就把受訪者的信息挖了個遍。
就如她自己所說:「我對人、對故事比較感興趣,我對講道理半點興趣都沒有。」
誠如所示,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誰更聰明。不要小瞧那些腦袋看起來不怎麼靈光的人,有句話叫作大智若愚,每一個站在比更高處的人,都有她了不起的地方。
崔黎黎嘔心費時原創,如果喜歡,順便點個讚吧~作者原創,抄稿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