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搞不懂小小的微氣泡到底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功效,今天這裡我們以略微通俗的講法來解析一下超氧納米微氣泡原理,看看為何超微氣泡有那麼大的「殺傷力」?
一、首先,大家都知道吹泡泡吧,泡泡的表面是一層水等液體形成的薄膜,裡面是空氣,而當薄膜破裂,裡面的空氣融入空間中,也就是泡泡炸了,而當一個泡泡在水裡面的時候,它的外側薄膜其實就是所有的水,而要泡泡炸裂的話則需要它外側的水層整個破掉讓它裡面的接觸的外界空氣,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得到了第一個結論:泡泡在水裡面是不會爆裂的,除非它因為浮力上升到水面接觸到空氣,它表面的薄膜破裂。二、我們大家都知道,當你抱一個小氣球在水裡面,會沉下去,而抱一個大大的氣球在水裡,會浮在水面上,因為它裡面含有的空氣更多,浮力更大。也就是說氣泡裡面含有的空氣越少的話,它的浮力也會越小,上浮速度也會越慢,而當氣泡小到人眼都看不到的納米級別的話,它的浮力基本小到幾個月都無法浮到水面了,所以我們也可以得到第二個結論,納米微氣泡懸浮在水中,很難浮到水面上去爆裂。三、我們再說說氣球,相信大家都有玩過,我們知道,如果用手去壓氣球的話,氣球會炸掉,仔細去注意的話,同樣大小的氣球,如果用針扎破的,炸的時候的聲音是沒有用手壓爆的聲音響的,因為用針扎破的氣球裡面的空氣沒有壓縮過,它只是外皮破裂裡面的空氣融入周圍的一個過程,而被壓爆的氣球,因為裡面的空氣壓縮過,在融入周圍空氣的時候它會有一個釋放的過程,使它裡面的空氣最終變得和外面的空氣一樣壓力,而釋放的能量會產生更強的聲波和震動。而在其壓壞的過程中,同樣會產生一個能量的釋放過程,而一個能把分子壓壞的能量,可是非常巨大的,實驗測試下來,壓壞瞬間的能量,可以產生約5500攝氏度的高溫以及400公裡每小時的超聲波。
綜上,我們很清晰地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水中加入納米級別微氣泡,那氣泡會懸浮水中,很難浮到水面來,氣泡隨水壓壓縮最終壓壞溶解,產生約5500的高溫和400公裡每小時的超聲波,而這樣的高溫和超聲波雖然我們感覺不到,但是對於微觀世界的細菌、汙漬分子等,那會起到極大的作用,使原本平平無奇的普通水便擁有了神奇的「超能力」:
超能力一:深度精細清潔
人體毛孔的直徑一般在80-100微米左右,即使是比較粗大的毛孔,直徑也很少有超過200微米。而普通的水分子團直徑為200微米左右,所以很難進入毛孔深處,導致皮膚長期清洗不徹底,毛孔堵塞變大,發炎、痘痘等皮膚問題接踵而來。
這個時候,微氣泡的強大作用就顯現出來了,憑藉小於50微米的嬌小身材,微氣泡可以非常輕鬆地進入毛孔內部,吸附毛孔內的髒汙及皮膚代謝物並浮出,隨著水流一起衝走。
超能力二:提高皮膚保溼度
大量超微細氣泡存在於水中,可以將較大的水分子團細化為小分子團水,更有效地滲透毛孔深處,深層滋潤肌膚。
不僅如此,微氣泡還能附著在毛孔內壁,讓水分不易揮發,所以用微氣泡水清潔皮膚後,皮膚的保溼時間會更長,長期使用,將有效地提升肌膚保溼度。
超能力三:產生大量負離子
水氣泡表面會略帶負電荷。微氣泡縮小時,負電荷快速濃縮富集,在氣泡破裂的瞬間,產生的高溫高壓會產生大量的超聲波,同時將水中的氧氣分解成活性較強的負氧離子,對身體的呼吸及免疫系統都有益處。所以每次用微氣泡水洗澡堪比享受了一次奢華的森林浴。
超能力四:瓦解頑固油汙
洗碗都會用到洗潔精,而大部分洗潔精屬於化學合成品,瓦解油汙的同時也會過度洗去皮膚油脂,導致手部皮膚乾燥、粗糙、脆弱、敏感...而洗潔劑當中的化學添加成分也會經皮膚進入人體,成為經皮毒,最終影響人體健康。
微氣泡水可以深入油汙,促進水油分離,減少化學洗劑的使用,洗碗不傷手!
超能力五:去除洗劑殘留
洗衣服用的洗衣液,即使經過多次漂洗也還是會殘留一部分在衣服上。皮膚長期接觸洗衣液,會引發皮膚發紅瘙癢,對皮膚產生刺激,從而導致皮膚變得乾燥、敏感,這些經皮毒甚至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影響肝臟功能等等。
微氣泡水可以輕鬆洗出藏在衣物纖維裡的洗衣液殘留,大量的微氣泡可以吸附粘附在衣物纖維上的殘留洗劑及汙垢,將其浮出水面,大大減少了衣物上的漂白劑、著色劑、螢光劑等各種化學添加劑的殘留,洗後的衣物清爽舒適,尤其適合用於嬰幼兒衣物及成人內衣的清洗。
超能力六:殺菌去農殘
用微氣泡水來浸泡清洗水果蔬菜時,微氣泡能有效深入果蔬表皮與褶皺中,瓦解農藥殘留;同時,微氣泡優異的殺菌功能,可有效殺滅食物上大腸桿菌、綠膿菌等有害細菌,讓食材更安全,入口更加安心。
超能力七:有效殺菌抑菌
絕大部分的細菌類細胞是帶有正電荷的,而水中的超微細氣泡帶有負電荷。在水中超微細氣泡會迅速附著在細菌壁上,隨著超微細氣泡內氣體的溶解並受力擠壓,氣泡逐漸縮小,內部形成超高壓強,最終爆裂。爆裂的超微細氣泡周圍會形成瞬間高溫高壓的衝擊波、超聲波,由此而產生的羥基自由基(OH-)具有良好的殺滅細菌作用,殺滅水中如大腸桿菌、綠膿菌等有害細菌。
更多超微氣泡產品介紹可以掃下方二維碼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