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千古才女」之名的李清照,任性起來確實是一般才女無法比的。當年李清照寫過一篇《詞論》,僅這一篇文章她就把兩宋文壇得罪了個遍。文中他批了歐陽修、晏殊、王安石、秦觀等人也就罷了,甚至連詞壇一哥蘇軾她都瞧不起,她的原話是這樣的:
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
這話翻譯出來就是:你蘇軾雖有才識,填起詞來就像在大海裡取水信手拈來,但寫出來的東西卻只是不可雕飾的詩罷了,如果算是詞則音律都完全不通。直接這樣痛批蘇軾的詞,只能說李易安當真是奇女子。後來有人也找出了李清照不喜歡蘇軾的原因,大概就是她丈夫一家和蘇軾一派在朝堂上立場不一樣。
正是因為這樣,雖然李清照成名時蘇軾已過逝,但她還是寫過一些專門針對蘇軾的詞作,比如蘇軾在《菩薩蠻》裡寫了句「花比人應瘦」,李清照則偏在《醉花陰》裡寫「人比黃花瘦」。這些咱們暫且不表,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李清照與蘇軾意見一致的一次。
蘇軾曾寫過一首七律,名字叫《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贈元素》,在詩中蘇軾極言桂花之美,最後更是對好友元素表示:「願公採擷紉幽佩,莫遣孤芳老澗邊」。蘇軾寫這首詩是為了給桂花鳴不平,元代以前文人喜梅花、荷花、菊花的很多,唯獨這桂花不受人待見。但蘇軾和李清照卻都是愛桂花之人,於是李清照便寫了一首《鷓鴣天·桂花》,與蘇軾一樣,李清照在這首詞也為桂花抱不平,只是蘇軾的膽子沒她大。讓我們來讀一讀:
《鷓鴣天·桂花》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為什麼說蘇軾膽子沒李清照大?首先在詞的上片中,李清照說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這話就已經說得很滿了,當年蘇軾只是用了一句「此花無屬桂堂仙」。
其次,李清照這首詞,前幾句寫得是如詩如畫,但讀到最後一句才知道她的膽大。「騷人可煞無情思」指的是當年屈原的《離騷》中收錄了各種花,卻獨把桂花落下了,這種做法完全是情思不足導致的。其實屈原沒收錄桂花的事很多人都知道,南宋文人陳與義也曾寫道「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但這些少數愛桂花的文人也只敢說這件事令人遺憾,不敢說屈子「無情思」。
如果只是這樣空口誇桂花,顯然是不能讓人信服的,所以李清照在詞中從花色、花香、花姿等多個角度,將桂花誇了個遍。然後再用「梅定妒,菊應羞」將它與梅花和菊花對比,寫出了桂花領冠中秋的特點。但或許是因為言辭過於激烈,宋元明清等朝的名家都選擇不評論這首詞,導致它成為了一首被嚴重忽視的妙詞。
其實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以不收桂花來批文人的集體偶像屈原,李清照確實有些任性了。但從詞文本身來看,這首詞無論是遣詞還是意境,其實都是上乘之作。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