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村,又叫華西新市村,是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的一個行政村,它是聞名全中國的「天下第一村」。近幾年,唱衰華西村的報導越來越多,事實上華西村真的沒落了嗎?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華西村的發展史,從華西村的例子,反觀我們普通的農村發展,啟發作用還是很大。
1957年江陰縣撤區並鄉,原屬瓠岱鄉的華西村改屬華墅鄉,改稱華墅鄉第23高級社,吳仁寶任第23高級社黨支部書記。最初全村約有380戶1520人的常住人口,面積0.96平方公裡。1961年10月15日,華墅人民公社17大隊拆分為4個生產大隊。因在華墅人民公社最西邊,得名華西大隊,吳仁寶任大隊書記。
1980年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華西村在吳仁寶的帶領下,從最初負債2.5萬人民幣起步,發展到如今經濟總量已超280億人民幣,成為下轄9大公司、60多家企業的「華西村集團」。
1999年,華西村股分公司於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全國第一家農村經濟綜合開發的上市公司。
華西村的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農業起家、工業發家到第三產業興家的過程。從小作坊起步,華西村經過工廠、企業、公司、集團等幾個階段;從簡單的農機修造到鋁型材、銅型材、鋼材、紡織、化工、電子等六大生產系列;從1960年代的幾個小廠到1999年的江蘇華西集團公司下設的13個分公司和40多個工廠企業。
華西村逐漸形成頗具市場競爭力的支柱產業: 全國首家以村命名的鄉鎮企業上市公司,主營範圍涉及紡織品、化工原料、化學纖維品、服裝製造、熱電站、農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
2004年後,華西村的發展模式開始從單一發展工業轉向工業與服務業並舉。華西村的旅遊業發展迅速,達到了全村經濟總量20%以上,每年平均接待國內外遊客100萬人次。1996年華西村花1.24億元修建的華西塔,塔頂上書「中國華西」四個大紅字,塔頂是一個金色的葫蘆,據說用了3.5公斤黃金包成,是華西村標誌性建築。
2004年,村民人均工資收入12.26萬元。同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村民的收入是中國農民的41.76倍、城鎮居民的13.01倍。村民的養老、醫療及學生的教育(幼兒園到大學)都是公費。
2013年3月18日,吳仁寶因患肺癌醫治無效,在華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歲。他被稱為「中國最有名的農民」,曾將貧窮落後的華西村建設成為中國公認的「天下第一村」。他的離世,也宣告華西村一個時代的結束。
近來,華西集團衰弱的消息不絕於耳。據有些人的實地調查發現,華西村的實際情況並不如傳聞的那樣美好,可能存在著產能過剩、工廠停工,豪華酒店、仿建旅遊景點缺少遊客等問題。
根據華西股份的財務數據顯示,2018年三季度,華西集團總資產為547.6億元人民幣,負債為369.3億元,負債率高達67.4%。
關於這些傳言,華西村已面向媒體做過正面回覆:目前,華西集團的生產經營一切正常。隨著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深入,集團主營業務經營效益良好,經營性現金流量充裕,按時償還了所有到期債權及銀行借款的利息,未發生過任何不良信用記錄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