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文化管理員是基層文化的主力軍,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鹽官鎮的村級文化管理員們勇敢挑戰自我,上演了屬於他們的防疫「七十二變」。
舞臺「女神」的菜場「變形記」
「阿姨,今天我買的多,你給我便宜一點好不好?」一大早,包王村文化管理員顧冰青正在豐士農貿市場裡跟攤主「砍價」。在她的軟磨硬泡之下,攤主總算同意給她「抹零」。
別看如今顧冰青在農貿市場裡的「砍價」功夫了得,曾經的她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菜場「小白」,改變還要從半個月前說起。當時,包王村防疫人手緊缺,作為文化管理員的顧冰青被分配到了為村裡居家觀察人員買菜的任務。「我以前從來都沒有買過菜,這個任務還真讓我犯了難。」顧冰青這樣說道。
難歸難,顧冰青還是選擇迎難而上,硬著頭皮往前衝。為了能夠順利地完成任務,她特意向菜場經驗豐富的外公外婆「取經」。儘管事先做足了「功課」,可是當拿著「採購清單」踏進菜場的那一刻,這位95後的姑娘還是傻了眼。很多蔬菜她都不認識,站在攤位前,外公外婆向她傳授的「挑菜秘籍」也徹底淪為了紙上談兵。「我都不知道原來豆腐乾和香乾不是同一種東西,也完全看不出每一把芹菜有什麼不同」,顧冰青說。
看著顧冰青在攤位前一陣「瞎挑」,一些熱心的「菜場達人」們看不下去了。「小姑娘,芹菜可不能這麼挑,你看……」阿姨大伯們現場教學,將自己多年的挑菜經驗傾囊相授。在各路「老師」們的手把手教導下,顧冰青總算是慢慢摸到了「門道」。從品質到價格,顧冰青都會層層把關,以前花錢大手大腳的她,現在也學會了「貨比三家」。「為了幫大家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我真是越來越摳了,」
「買豆製品要趕早,門口那個蔬菜攤位的阿姨很好講價……」顧冰青得意地跟朋友們分享著她的「買菜心得」。有朋友調侃她說:「你一個舞臺上的女神竟然變成了一個買菜小妹,這反差也太大了吧!」「這有什麼」,顧冰青一邊回答一邊心裡樂開了花,她想起早上有居家觀察人員給她打電話,誇獎說「青青姑娘昨天給我們挑的蘋果可真好吃!」
「活地圖」做起「外賣小姐姐」
凌晨兩點不到,鹽官鎮新星村裡燈火通明。新星村文化管理員張瑛正在將鍋中的餃子盛起,分裝入30個一次性餐盒中。一會兒,她就要變身「外賣小姐姐」,將這些「愛心」夜宵送到卡點和居家觀察點上的志願者們手中。
張瑛介紹說:「我們村裡現在總共有卡點和居家觀察點7個,晚上10點和凌晨2點分別要給點上的志願者們送一次夜宵。」這些天以來,張瑛每天都要送完晚上10點的餐才能回家,值班的日子則還需要負責送好凌晨2點的那一餐。「我現在可是一個專業的『外賣小姐姐』了,打包、配送都賊利索」,張瑛笑著說道。
今年已經是張瑛在新星村工作的第13個年頭了,由於平常工作時常需要下村,在張瑛的腦海裡,早已繪就出了一張「新星村地圖」。點與點之間走哪條路最近,怎麼個走法沒有「冤枉路」,這些她都瞭然於胸。因為,晚上溫度低,張瑛想儘快把夜宵送到志願者們的手上,讓他們能吃上更熱乎的。
自從幹起了這個夜宵配送員的活,這半個多月以來,張瑛變得「不著家」了。兒子問她:「媽媽,你最近為什麼總是這麼晚回家呀?」「因為媽媽要去送『外賣』」,張瑛回答兒子。「誰這麼晚還要吃飯呀?」兒子追問道。「有一群在保護著我們的叔叔阿姨,我們是不是不能讓他們餓肚子呀?」張瑛微笑著問兒子。「嗯!」兒子邊說邊認真地點點頭。
夜間剪輯師「跨界」上崗
最近,鹽官鎮文藝工作者們自編自導自演的防疫科普情景劇《小芳哥哥的日常防「疫」》霸屏朋友圈,成為了鹽官鎮群眾居家防疫生活中的「歡樂源泉」。相比於在鏡頭前為大家宣傳防疫知識的「男一號」小芳哥哥,該劇的「御用」剪輯師——中新村文化管理員夏穎鎣,雖然沒在鏡頭前露過臉,但是劇中的每一集、每一幀,她的努力和付出都不曾「缺席」。
夏穎鎣是個活潑開朗的姑娘,平時沒事喜歡搗鼓著做一些小視頻,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小芳哥哥的日常防「疫」》開拍後,一度沒有合適的剪輯人選,夏穎鎣「臨危受命」,接下了這個其實她心裡也沒啥底的活。
「興趣和專業可不是一回事,我之前學的是會計電算化專業,做剪輯師算是『跨界』,」夏穎鎣介紹說。為了這個「跨界」的「變身」能夠成功,從自學視頻剪輯和製作的專業知識到搜羅優秀的作品進行學習和參考,她給自己開啟了「快速充電」模式。一番「惡補」之後,夏穎鎣總算有底氣「操刀」開始剪輯了。
別看每一集情景劇的成片只有幾分鐘,但就是為了完成這短短幾分鐘的剪輯,夏穎鎣往往要花上1個多小時的時間。白天村裡防疫任務繁重,剪輯的活都只能晚上帶回家幹,夏穎鎣的家人都覺得很奇怪,這個平日裡活潑鬧騰「坐不住」的孩子,怎麼現在在凳子上一「釘」就是幾個小時?夏穎鎣也不知道自己啥時候有了這麼好的耐心,她回答說:「是興趣,更是責任呀。」
不論是買菜小妹、外賣小姐姐還是夜間剪輯師,在這場鹽官鎮村級文化管理員的防疫「超級變變變」之中,變化的是角色,不變的是他們在這場防疫戰中突破自我、勇擔職責的初心。在疫情面前,他們無所不能,隨時「七十二變」。